藺攀 張延松
急性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是由于膝關節受到打擊、碰撞、扭傷或手術創傷等引起的滑膜非感染性炎癥反應。以膝關節疼痛、腫脹、屈伸活動受限、浮髕試驗陽性,關節腔內有積血為主要臨床表現[1]。本院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取得比較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齡9~51歲,平均31.2歲;病程2~7 d;右膝19例,左膝23例,均為單膝損傷。所有患者均有膝部外傷史,臨床表現以膝部疼痛,活動后加重為主,可見膝關節腫脹、壓痛,伸屈活動受限,關節穿刺檢查見血性液體或淡黃色透明液體,X線片提示膝關節未見骨質異常,診斷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先將關節腔積液盡量抽干凈,曲安奈德15 mg,2%利多卡因2 ml,混合,從髕骨上緣外側進行關節腔內注射。每7 d注射1次,共2~3次。在治療過程中,膝關節要適當休息,不負重。同時進行股四頭肌舒縮活動,3~5次/ d,10~20 min/次,還可抬高患肢,特別是主動直腿抬高,在空中停留數秒鐘[3]。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外敷和內服,外敷組成:側柏葉、黃柏、大黃、薄荷、澤蘭為主,另加乳香、沒藥、川芎、當歸、兒茶、木瓜、土鱉蟲、三七、細辛等,碎成粉末狀,混勻,用蜜糖煮熱調成糊狀。用法:按膝關節面積的大小,取適量藥物,均勻平攤在棉墊上,藥的厚度以3~5 mm為宜,將藥物敷于患膝后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每天換藥1次,7 d為1個療程。內服組成:赤芍藥、白芍藥、牛膝、丹參、連翹、紫花地丁、蒲公英、雞血藤、澤蘭各9g,川續斷、生地黃各12 g,香附、陳皮、甘草各6 g。氣滯血瘀加桂枝、紅花;肝腎不足者加當歸、杜仲;風寒濕重、經脈拘攣加桂枝、木瓜、羌活。水煎服,l劑/ d,7 d1個療程,兩組患者療程均為3周。
1.3 療效判定[4]治愈:膝關節疼痛、腫脹完全消退,浮髕試驗陰性。顯效:膝關節關疼痛腫脹明顯減輕,浮髕試驗陰性。有效:膝關節疼痛,腫脹減輕,浮髕試驗陽性。無效:所有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是指膝關節滑膜在急性損傷后治療未痊愈或慢性勞損后引起的滑膜無菌性炎癥持續狀態,是骨傷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主要表現為滑膜的充血、水腫、滑膜增厚。因組織間滲透壓增加,關節液的吸收與分泌平衡出現障礙,從而使關節液增加,關節內壓增高,關節腔內及周圍靜脈及淋巴回流受阻,阻斷了關節內組織正常的滋養,形成惡性循環。關節腔內穿刺抽液既可明確診斷,又可治療多余的關節腔內積液。通過關節腔內注入玻璃酸鈉注射液,補充了外源性的有效成分,使關節滑膜表面覆蓋了大量的玻璃酸鈉保護膜,既抑制了無菌性炎癥的發生,有為滑膜軟骨的修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還可刺激膝關節自身滑膜組織產生大量的玻璃酸鈉,起到潤滑關節的作用,從而改善關節功能,緩解關節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傳統醫學認為,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是由于損傷或風寒濕邪侵襲,從而導致經脈受阻、氣血運行不暢、水濕內侵所致[4]。因此,治療原則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利通關節為主。本組資料中,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外敷和內服。外敷方中諸藥合用,共奏活血行氣止痛、溫經散寒、化濕消腫之效。內服方中,赤芍藥、白芍藥、牛膝、丹參、川續斷、桃仁、紅花、香附、陳皮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桂枝、木瓜、羌活、澤蘭祛風除濕散寒,利水消腫,上藥相伍,使氣血通暢,寒濕除,腫痛消,肝腎雙補,從而使癥狀減輕或消除。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治療后觀察組癥狀、體征評分下降明顯。說明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殷再宜.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48例.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11):54.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97-1998.
[3] 王健,譚官峰,向科明,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療效觀察.河北中醫,2005,27(7):531-532.
[4] 胡永林,陳興旺.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60例臨床觀察.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