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欣
作者選擇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間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康復科收治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兒96例,其中采用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兒48例,臨床療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間本科門診治療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兒96例,均為單側發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8例。其治療組男31例,女17例;年齡最小11個月,最大10歲,平均5.4歲;最短病程2 d,最長30 d,平均15.6 d;左側面癱26例,右側面癱22例。對照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最小10個月,最大11歲,平均5.9歲;最短病程1 d,最長28 d,平均14.8 d;左側面癱29例,右側面癱19例。兩組小兒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一般急性起病,數小時或1~2 d內達到高峰;一側面肌癱瘓,面部板滯,嘴角歪斜,患側額紋、鼻唇溝消失;不能閉目、露齒、鼓腮動作;常規檢查無特殊表現,頭顱CT無異常發現[1]。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48例采用單純的針灸治療,以遠道循經配合局部取穴法,其主穴:牽正、翁風、地倉、頰車、人中、陽白、合谷、迎香、太陽、太沖、風池、四白,配穴:若額紋消失,閉目不能者加絲竹空、攢竹;耳后疼痛者加完骨;頰唇溝歪斜者加承漿。針刺時患者取仰臥位,頭面部取患側腧穴,四肢取健側腧穴,針刺前給以腧穴常規消毒,按照各腧穴針刺方法及方向,針刺得氣后提插、捻轉補瀉法操作,行針完畢后,使用G-6805電針儀行電針治療,采用疏密波,頻率20次/ min,電流強度保證輕微麻木感為宜,留針30 min后拔出,每天針刺一次,6 d為一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對照組給以口服藥物治療,甲鈷胺片:0.5 mg/次,3次/d;地巴哇片:10 mg/次,3次/d;潑尼松片,10 mg/次,3/d次,即口服20 d藥物后觀察臨床療效。
1.4 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面部運動功能完全恢復;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口角微有歪斜;有效:臨床癥狀減輕,前額、眼瞼及面部肌群部分恢復。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進一步加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其治療總有效率為97.92%,而對照組為79.17%。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詳見表1。

表1 兩組面癱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n (%)]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又稱周圍性面癱、面神經炎,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一側面神經周圍性損傷而導致的對應面部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中醫稱“口癖”、“吊線風”、“歪歪嘴”[2]。該病癥若治療不及時或病程遷延,常會留有眼瞼松弛,抬眉障礙,鼓嘴漏氣,鼻唇溝淺,滯食,流淚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小兒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多因小兒為爸媽的掌上寶,家長治療心切,要求醫師必須提高臨床療效,減少該病后遺癥的發生。
該病癥多因小兒先天正氣不足,衛外不固,脈絡空虛,外邪乘虛而入,導致氣血痹阻,陽明失于濡養,面部肌肉不收所致[3]。針灸治療臨床療效顯著,主以活血通絡,扶正祛邪為法,采用局部選穴與循經遠端取穴配合治療。其主穴主要包括:牽正、翁風、地倉、頰車、人中、陽白、合谷、迎香、太陽、太沖、風池、四白,多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手、足少陽經為輔,另外配合經外奇穴綜合針刺,共奏祛風散寒,調和氣血,通經活絡,最終脈絡充盈,筋脈肌肉得以濡養而面癱可愈[4]。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小兒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顯著,具有療程短,療效快,無不良反應等優點,值得臨床醫師應用、推廣。
[1] 師曉敏,吉云鵬.針灸治療小兒周圍性面神經麻痹49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1):32-33.
[2] 張曼,呂忠禮.多功能艾灸儀配合針刺治療小兒周圍性面神經麻痹68例臨床觀察.河北中醫,2011(10):150-151.
[3] 劉玉生,易勇.電針加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應用.中國針灸,2011(8):56-57.
[4] 胡從福.針藥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108例臨床療效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12(1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