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特約記者 楊國柱

人物榮譽檔案:
1996年中國石化總公司“青年崗位能手”;2004年公司“勞動模范”、技能大賽“技術狀元”;2006年公司“學習英才獎”;2008年公司技能大賽“技術狀元”、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技能大賽金牌、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技術能手”;公司“勞動模范”;2009年蘭州市“勞動模范”;2009年石化總公司十大杰出員工;2010年全國“勞動模范”。
2013年4月9日,蘭州石化公司第一個勞模創新工作室“盧朝鵬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了,當公司工會副主席楊林將“全國能源化學系統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牌匾授予盧朝鵬培訓工作室時,盧朝鵬—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當家人笑了,催化二聯合車間的員工們笑了,他們知道工作室背后的付出和故事;盧朝鵬自己知道,18年執著的守望,終于結出了碩果,這個培訓室,將成為石化公司培養優秀一線技術骨干員工的基地和陣地,他能讓自己的夢想開花,就會讓更多的人夢想開花,他愿意悉心培育這塊土壤,他相信明天一定會春色滿園。
身著工裝的盧朝鵬,體態微胖,親切、憨厚、隨和,與人說話時的眼神有些局促。接受采訪時,話不多。倒是他的同事們,搶著說他的“治班”之道,說他的勤奮刻苦,說他的求索精神,說他的知人善用,說他的榮譽獎項……不禁讓我更加好奇,這個年輕人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執著才如此優秀?他成長的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說到300萬噸/年重催裝置,說到創新工作室,盧朝鵬才打開了話匣子。整整一個下午,我一直跟著他在煉油廠300萬噸/年重催裝置的操作臺、管架、反應釜以及主風機前進行認真的操作和檢查。看到他投入工作的專注,看到他為當班員工提醒運行方案、操作須知時的一絲不茍,這個年輕的技能專家才真正在我眼前鮮活起來。盧朝鵬介紹說,300萬噸/年重催裝置無論從技術含量、投資規模、還是工藝復雜程度來說,都是處于國內前沿水平,該套裝置的安穩常滿優運行標志著石化公司煉油版塊“航母”的高效行進,對于身處于這樣一個高溫高壓的工作環境,每一個環節,部位的操作如稍有差池,帶來的影響都是巨大而深遠的。所以操作者必須將工藝流程爛熟于心,將介質走向準確掌握,操作手法尺度到位。他做到了,由他作為主力的新裝置開工一套,成功一套。盧朝鵬用人生最美好的18年,用一個年輕人的執著,用一名普通石油工人的忠誠,默默艱辛的守候著“黑色希望”,終于夢想花開。
1992年8月,不滿20歲的盧朝鵬從蘭煉技校畢業,分到60萬噸/年催化裝置廠當上了一名操作工。還記得剛進廠時,父親對他說,工作不能馬虎,要一絲不茍,盡職盡責。父親是上世紀60年代支援大西北來到蘭州西固投身到蘭煉建設,一直是基層技術骨干。父親嚴謹的工作作風盧朝鵬從小就耳濡目染,他知道父親說這句話的份量,也暗暗下決心,做一個出色的好工人。
從上班第一天起,盧朝鵬就拿起了小本子,只要當班,每天第一個進裝置的人肯定是盧朝鵬,跟著師傅一遍遍地跑現場、記流程,堅持不懈地學習設備構造和工藝操作方面的知識,遇到事故處理或裝置搶修,他和別人爭著加班,為的就是增加自己的實踐機會。盧朝鵬隨身攜帶小本子不久就成為工作習慣,工閑的時候,就在上面寫寫畫畫,這里面記載了他每次爬裝置、摸管線、處理突發事件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還有不少操作流程和管線圖,像這樣的本子,在60萬噸/年催化裝置工作的4年里,他一共記了50本,到現在,他還珍存著。
1997年,盧朝鵬調入了60萬噸/年連續重整裝置。新的挑戰擺在了這個年輕人面前。因為裝置采用的是國外先進的生產工藝,控制系統異常復雜,而且沒有現成的中文參考資料以供學習。怎么辦?這對于英文底子不厚的他無疑是個考驗。“沒說的,只有拼命學!”倔強的盧朝鵬給自己立下了軍令狀。為盡快掌握裝置操作,他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來英文原版資料和圖紙進行學習,不到半年,翻破了厚厚一本《牛津英漢雙解詞典》,硬是將手頭所有資料翻譯成了中文,徹底弄明白了裝置運行的原理。有了扎實的煉油生產操作經驗,同時具備了深厚的理論知識積淀,盧朝鵬多次處理解決了“高分器轉油泵無法水聯運、注氯段加熱器變形、氧含量表易失靈熱?!钡妊b置開工過程的瓶頸問題,掃除了“攔路虎”,有力地保障了蘭州石化首套連續重整裝置的順利開工。
勇于接受挑戰,對工作充滿激情是盧朝鵬的性格特質。2002年,煉油廠新上300萬噸/年重催裝置開工建設。無論從技術含量、投資規模、還是工藝復雜程度等方面來說,這套裝置都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如果建成開工,將成為蘭州石化公司煉油板塊的支柱裝置。

裝置籌建之初,領導找到盧朝鵬,希望調他到這套裝置,盧朝鵬陷入了兩難中。當時,兒子還沒滿月,妻子也要人照顧。一面是國內領先的裝置開車的機遇與挑戰,他想參與其中鍛煉自己;另一面是妻子和孩子需要自己。善解人意的妻子知道丈夫內心對新裝置開工充滿期盼,就鼓勵他放下包袱,支持他全身心參與新裝置籌建。
盧朝鵬調到了300萬噸/年重催裝置項目。雖說有兩套生產裝置的操作經歷,但新裝置復雜的流程和工藝,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料。從掌握裝置流程、熟悉儀表控制、了解地下管網開始,涉及裝置開工的每個環節,都成了盧朝鵬攻研的目標。2003年,憑著扎實過硬的技術水平和踏實肯干的作風,盧朝鵬被推選為重催裝置二班班長。期間,在“查設計漏項、查施工質量、查未完工項目”過程中,他帶領班組按照技術資料、施工工藝要求,在仔細分析查找問題的基礎上,向車間、廠里提出多項合理化建議,采納率達到了76.7%。
裝置催化煙氣輪機設計功率為3.3萬千瓦,開工后,功率只有2.1萬千瓦;電動發電機發電量只有0.5萬千瓦,達不到1.6萬千瓦的設計發電量。經過查找技術資料、現場調查問題,盧朝鵬與車間技術攻關小組一起終于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反復對比分析后,并提出最合理的解決方案,實施后效果明顯,四機組多回收能量0.3萬千瓦,全年可創造經濟效益984萬元,這項改造獲得了蘭州石化“金點子”金牌獎。
300萬噸/年重催裝置工藝復雜、操作條件苛刻,操作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帶來裝置停車,進而影響蘭州石化煉油板塊的生產,這就要求操作者有高度的責任心和高超的操作技能。裝置運行6年后,逐漸暴露出一些影響裝置安全生產的瓶頸問題。40萬噸/年氣體分餾裝置丙烯收率一直不太理想,針對這個問題,盧朝鵬和同事們成立了攻關組,制定了解決對策。方案實施后,丙烯收率由活動前的30.40%提高到活動后的30.90%,丙烯單位產量提高了0.50%,每年可多創造價值1575.2萬元。不僅如此,40萬噸/年氣體分餾裝置共有28臺空冷水箱,每個水箱都有一套獨立的小浮球水位控制系統,這一系統經常出現故障,導致裝置能耗上升。盧朝鵬和同事們針對這項難題成立了QC攻關小組,結合浮球浮力不夠、反應不夠靈敏、連桿彎曲或斷裂等問題,制定出相應解決辦法,實施后,每年節約資金69.04萬元。
2008年10月15日,是中國石油催化裂化裝置操作工職業技能大賽發榜的日子,在盧朝鵬的技術生涯中也是濃墨重彩的一天。每每回憶起那個沸騰的場面,盧朝鵬都激動不已。團體第三名、盧朝鵬個人獲得金牌,這個成績實現了蘭州石化公司在這種大賽中的最好成績,并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盧朝鵬獲得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可這塊金牌背后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提前三個月,盧朝鵬就開始了封閉訓練。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8點開始上理論課,下午2點開始上仿真課,晚上則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自由復習,每天直到半夜2點左右才睡覺。期間,沒有休過一個周末和節假日,生活簡單而枯燥。翻了多少本參考書籍他都記不得了,新書翻成了舊書;寫過多少筆記他也不記得了,反正那三個月他就是埋在書堆里度過的。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拿回了金牌,可這還不是他真正想要的高度。大賽獲獎后盧朝鵬顯得格外平靜。“成績是昨天,我要把這個成績當作新的開始?!彼f:“我會把這大賽的收獲帶回到車間、班組,促進更多員工學技能。我還要把我掌握的技術和學習心得通過‘傳幫帶’傳授給更多員工,讓大家一起成長?!?/p>
如今,盧朝鵬已經是煉油廠數一數二的技能專家了,每當別人稱贊他:“你真了不起?!彼倳f:“不是我,是我們,是我的兄弟姐妹們了不起。”在盧朝鵬心里,班組的員工就是他的親人,那些成績里凝聚了二班所有員工的心血。催化二班共有22名成員,其中7名員工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有68%的班組員工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各種學歷、技能學習,每年人均培訓時間達到140課時以上。
盧朝鵬的目標就是一個都不能落下,都要成為合格過硬的員工。但他也清楚地知道這不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在他當班長之初就提出了班組愿景:終身學習,把班組打造成人才培養的基地。首先在班組內推行“425”學習模式(副班早上4小時團隊理論學習,下午2小時事故預案演練,每周自學5個小時)。不僅學習理論,更注重將理論轉化為實踐,以生產現場為學習課堂,無論是在裝置開工期,還是在裝置日常操作和停工檢修期,都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
堅持開展“三比”活動。比“文”看誰的理論水平最高,比“武”看誰的實際操作平穩,比“美”看誰的工藝技術指標提升快,全面提高班組員工“精一崗、會兩崗、通三崗”系統操作水平。尤其是通過加強對安全基礎知識、典型事故教訓、安全防范防護等知識的培訓,采取“事故剖析法”,結合事故預案演練等不斷提高班員的安全技能。就這樣全方位的打造學習,班組的員工素質快速提升,曾連續獲得“信得過班組”、“模范班組”、“標桿班組”榮譽,被評為全國“優秀質量管理班組”、全國“職業道德百佳班組”、全國“學習型先進班組”。
盧朝鵬班組的特色培訓叫響了,公司決定讓盧朝鵬牽頭組建“催化培訓工作室”,通過有效發揮模范先進、技能專家的輻射作用,總結優秀的操作經驗,定期開班授課,實現操作經驗共享,達到“解決生產難題,提升員工素質”的目的。2010年11月“盧朝鵬催化培訓工作室”正式籌建成立。幾年來,工作室參與開展了新型ISA電液滑閥電液控制執行機構技術經驗交流,編寫了高溫蝶閥關閉、反應噴油操作、蠟油帶水中斷等異常情況下操作經驗,全程配合完成了催化裝置232條應急操作卡的編寫和審核,承擔完成了催化裝置13個崗位基本技能培訓需求矩陣的編寫和審核。2012年,盧朝鵬帶領培訓工作室的技術骨干,與集團公司其他兩個單位共同編寫了《重油催化裂化裝置停工處理導則》,其中80%以上的內容采用了工作室的意見。
“大美無言”,盧朝鵬堅守著自己的夢想,憑著自信、堅韌和擔當,實現了自我價值,成為蘭州石化公司一線工人的亮麗風景線,“盧朝鵬工作室”也成為崗位創新的引擎,一路高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