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明珠
(湯明珠,民革安徽省委會參政議政處處長/責編 盧淼)
中共十八大首次將“協商民主”莊嚴寫入黨代會報告。報告指出:“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通過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等渠道,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更好協調關系、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加強同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堅持協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增強民主協商實效性。深入進行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積極開展基層民主協商?!?/p>
自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政治協商就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延續下來,政治協商的內容和程序也逐步展開并不斷規范。六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政治協商作為決策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程序,不斷推進我國政黨制度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設,為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也持續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2005年中共中央頒發的 《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政治協商的基本方式,一種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協商,另一種是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政協同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協商。作為我國政治體系中唯一專事協商的政治機構,人民政協是最早組織化、制度化的協商民主渠道,長期以來在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下面我就如何增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實效的問題,談一點不成熟的想法。概括來講,主要是解好幾個不等式。
長期以來,以情況通報代替民主協商的現象并不少見。民主協商在落實時被打了折扣,甚至只是走個形式。這與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落實民主協商相關政策時的思想認識、政策水平有關,同時也表明民主協商政策在督促實施方面尚有欠缺。
實際上,民主協商會和情況通報會各有各的性質、程序和作用,不可混為一談、相互替代。如果把尚無定論、需要通過協商來推動決策科學化的議題,先引向某一方向,再拿到政協來 “通報”,將貽害無窮。反之,如果把黨委已經 “拍板”、人大已經“舉手”的事項,拿到政協來“協商”,則有違政治協商的一個重要原則,即“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就重大問題在決策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進行協商”,導致民主協商“名不符實”,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挫傷各界人士的參政積極性。
現階段,隨著我國進入經濟轉型的加速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協調平衡社會群體利益關系的難度與日俱增。政協作為大團結大聯合的組織,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在協調關系、統一思想、匯聚力量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因此,面對新形勢,迫切需要繼續完善政治協商相關政策并督促落實,不斷提升政治協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水平,真正使政協成為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重要力量。
政治協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利益表達渠道,可以為決策提供多元化的意見和信息,是實行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重要環節。其中,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與其他協商渠道相比,在反映各界人士意見建議方面具有十分獨特的作用。其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和提案辦理協商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起多層次、全方位的協商格局,能夠很好地聽取和反映各方面意見建議。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如果為圖省事或者為了照顧某一方利益,隨意地以個別征求意見代替民主協商,那就從根本上違背了政治協商原則及其程序,當然也不可能達到集思廣益、減少失誤、協調關系的目的。只有嚴格按照政治協商的程序積極組織召開民主協商會,并創造良好的民主氛圍,使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代表人士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真正做到廣開言路、求同存異,才能充分發揮民主協商集中智慧、完善決策、促進和諧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以組織形式進行民主協商時,還要注意 “導向性”和 “充分性”的問題。先入為主的 “導向性”,往往容易引起一片隨聲附和。協商時若民主氛圍不濃,則難以保證意見發表的“充分性”。
政協民主協商內容豐富、層次較多,在議題方面具有廣闊的選擇空間,尤其要注意區分不同層次、區分輕重緩急,科學、謹慎地確定協商內容,避免走入 “事事協商”的誤區。
一是要區分中央、地方和基層的不同層次。全國政協、地方政協和基層政協所處的位置、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不同,所關心的問題自然也不同。一些看似瑣碎的小事,對基層來說可能是大事。而國家大政方針等重大政治問題放到基層又確實協商不了。所以各級政協在確定協商內容時,不僅要具體、明確,還要充分考慮到自身所在的層次,積極主動地協商有條件協商、客觀上也需要協商的問題。
二是要分清備選議題的輕重緩急。選擇協商議題一般遵循 “三個圍繞”的原則: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重大事項,圍繞當地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圍繞黨委政府現階段的中心任務。這樣一來,議題的 “大范圍”就圈定了。在這個 “大范圍”里,還要根據問題的輕重緩急來進一步圈定議題的 “小范圍”,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重大而又緊急的,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應當早為、多為、主動為。政策、人財物等客觀因素尚不具備的,可以先就如何創造實施條件開展調查研究。政策、人財物等客觀因素基本具備,但還不很齊備或者需要假以時日的,可以周密計劃、分階段實施。
在民主協商中,各主體的地位無疑是平等的。正是這種 “地位平等”,使得一方征求意見、另一方提出看法、雙方共同商討有了可能性。但在民主協商的實踐中,存在著各個主體的地位“看似平等、實則不平等”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信息對稱是地位平等的基礎性前提。信息不對稱,就無法實現實質性的地位平等,增強協商民主的實效性也就無從談起。對協商內容和相關信息認識不深、理解不透,就無法為政府決策出主意、想辦法,不知情、難出力!
以安徽為例。當前,安徽正處于努力實現經濟總量爭先進位、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深層次矛盾不斷涌現,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民主協商的議題也隨之越來越具有前瞻性和深入性。因此,實現協商民主各主體之間信息對稱,不僅要在協商前為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代表人士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留足閱讀文件、調查研究、進行準備的時間,還要把功夫下在平時。例如,擴大黨內文件在黨外領導干部中的閱文范圍,創新性開展界別活動,加強提案和社情民意工作培訓,召開提案、調研等方面的工作經驗交流會,等等,努力拓寬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知情明政的渠道。
程序是實現內容的重要保障。堅持和完善民主協商的程序,是堅持民主協商原則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民主協商制度化、規范化的內在要求。沒有合理的程序,協商民主的內容便無從實現,人民內部各方面就無法在政協這個平臺上依法、有效地行使民主權利。除了制定協商規劃、做好充分準備、集體研究討論以及民主交換意見,民主協商的程序還包括 “及時反饋情況”。這意味著從 “協商會結束”到 “協商結束、產生實效”,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協商成果的辦理、反饋尤其是決策執行中的進一步協商,是協商民主產生實效的必經之路。重視意見建議的采納與反饋,努力做好民主協商會的后續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協商成果的辦理。要認真研究意見和建議,能夠吸納的盡量吸納。另一個是協商成果的反饋。人民政協可通過視察、調研、座談、走訪等途徑,及時對協商成果的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匯總整理,在報送給黨委、政府的同時反饋給意見建議反映者。對于未能采納的意見和建議,要主動、及時、細致地做好原因說明工作,以保護各界人士參與民主協商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