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摘 要:殘疾人是一個數量眾多、特性突出、特別需要幫助的社會群體。由于殘疾人社會保障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殘疾人在基本生活、醫療、康復、教育、就業、社會參與等方面存在著許多特殊困難,總體生活質量也明顯低于社會平均水平。作為殘疾人最基本的康復需求,社區這一平臺在服務提供的終端應該發昏自己的獨特作用,再加上今天非政府組織的不斷發展,多中心的服務供給的服務模式都可以減輕政府的執行負擔,最終成為保障社區殘疾人服務需求供給平衡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肢體殘疾人;康復需求;社區服務
一、問題提出
殘疾人是一個數量眾多但極易被他人忽視的一類群體。淮安市僅清河區便占有1.55萬各類殘疾人,由于清河區殘疾人事業起步較晚,殘疾人工作目前還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如解決就業難、康復難、教育難、婚姻難等具體問題方面,面臨的任務還很艱巨。如何在此困難的局面下有效開展肢體殘疾人的社區康復活動?這是目前社區服務亟待解決的最大問題。
二、肢體殘疾人康復需求現狀
(一)個人基本情況
樣本呈現男性與女性比例接近,50-70歲的人居多,已婚人數居多,退休人數居多以及文化程度偏低的普遍特點(見表1)。
1、家庭人口數
家庭人口數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7,平均數為3.2;與本人共同生活的人數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7,平均數為3.33.結果表明調查對象大部門都不是獨自居住,絕大部分的家中都有其他成員同住,這個一方面調查對象可以得到照顧,另一方面如是家境不是很好的家庭的話生活會比較困難。
2、家庭年收入及主要生活來源
家庭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有20人,占總數的32.7%;1-2萬元的有16人,占總數的26.2%;2-3萬元的有4人,占總數的6.6%;3-4萬元的有13人,占總數的21.3%;4-5萬元的有4人,占總數的6.6%;5萬元以上的有4人,占總數的6.6%。結果顯示,調查對象中絕大部分的主要生活來源是個人所得,其他的資助不是很多。
3、醫療保障情況
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有38人,占總數的69.1%;享受農村合作醫療有9人,占總數的16.4%;有其他醫療保險的有2人,占總數的3.6%;費用完全自理的有2人,占總數的3.6%;其他的有4人,占總數的7.3%。結果表明,除4人外其他的調查對象都享有一些醫療保障,費用需完全自理的很少。
(二)殘疾及康復情況
1、生活自理程度
完全自理的有21人,占總數的34.4%;需要他人部分幫助的有29人,占總數的47.5%;完全依賴他人的有11人,占總數的18%。結果顯示,大部分調查對象的生活需要他人部分幫助,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幫助的人數也較多。
2、致殘原因
致殘原因為遺傳的有1人,占總數的1.6%;為先天的有9人,占總數的14.8%;為疾病的有31熱,占總數的50.8%;為創傷或意外受傷的有18人,占總數的96.7%;有害環境的有1人,占總數的1.6%;原因不明的有1人,占總數的1.6%。結果顯示,調查對象大部分的致殘原因是疾病或創傷或意外受傷。其中有害環境的雖然只有1人,但是有害環境這個因素還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3、個人康復愿望
在個人康復愿望中希望得到經濟資助的有37人,占總數的61.7%;希望受到護理照顧的有9人,占總數的15%;希望獲得工作的有6人,占總數的10%;希望受到安養的有4人,占總數的6.7%;希望學習技能的有2人,占總數的3.3%;無的有2人,占總數的3.3%。結果顯示大部分的調查對象希望得到經濟資助,說明經濟對于調查對象來說是一個重要問題。
(三)康復需求
1、康復醫療
在康復醫療需求方面,希望醫療診斷的有28人,占總數的70%;希望醫療、康復護理的有12人,占總數的30%。結果表示大部分的調查對象希望能夠得到醫療診斷和醫療康復護理,而其他的康復醫療沒有人希望,且還有21人沒有康復醫療的需求。
2、心理服務、教育康復、職業康復等其他需求
在心理服務方面,需要心理咨詢的有3人,占總數的10.7%;其他的有25人,占總數的89.3%。在教育康復方面,其他需求的有7人。在職業康復方面,職業咨詢的有5人,占總數的13.9%;職業培訓的有4人,占總數的11.1%;職業指導的有3人,占總數的8.3%;職業再設計的有1人,占總數的2.8%;其他的有23人,占總數的63.9%。在其他需求方面,需要安養的有28人,占總數的53.8%;需要居家服務的有24人,占總數的46.2%。
三、康復需求問題解決——建立社區服務多中心供給制
(一)以社會工作組織為代表的民間組織介入社區服務
逐步實行社區服務與政府脫鉤,交由專業社會工作者組成的社區組織承擔。“社區助殘”和“社區優撫”等工作,先行交由專業社會工作者承擔。面對區內各類群體,社區社會工作者要運用專業的方法,根據殘疾人的實際情況提供相應服務,努力做到解決問題,培養殘疾人這一特殊群體對社區的歸屬感。要依托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提升工作范圍,孕育和培養更多社會工作專業組織和其他非營利機構參與社區各類公益服務。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項目,如殘疾人就業指導、就業培訓潛能開發等,交由社會工作者有針對性地長效解決。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如殘疾人日常照顧等工作,交給其他專門的非營利組織。
(二)社區服務社會化的運行機制
殘疾人社區服務應由政府、社會組織和商業機構共同承擔,政府擔當主導作用。政府要處理好效率、公平、競爭、質量等多方面的問題。第一,清晰并明確服務內容。街道辦事處及職能部門要全面梳理公共服務內容,逐步將決策咨詢、標準制定、行業規范、資格認證等職能和相關工作轉移或委托給社會組織,要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由政府“直接提供、直接管理”轉變為“購買服務、實施監督”。第二,建立購買服務機制,建立績效評估機制,動員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項目競標。設立購買服務的指標平臺,建立有效的績效評估機制,以可靠的、合理的指標衡量、控制社會組織和商業機構所提供服務的數量、質量和績效。第三,確保有一個以上的非營利組織或商業組織能夠提供同類服務。為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服務成本,營造競爭局面,以有競爭性的市場降低壟斷形成的可能性,并產生節約的潛力。
(三)殘疾人工作服務應深度探索立體結構
充分利用公共資源,開展助殘服務工作,加大財政投入、引導民營資本投入助殘服務事業。以現開始的公益創投為示范點,通過貫徹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工作方針,進一步完善各項助殘服務工作軟硬件設施。針對社區肢體殘疾人,積極探索 “一站式”助殘服務管理系統,為殘疾人設立日常服務、助餐服務、洗衣服務、日托服務、看病服務、救助服務、聊天服務等菜單式服務,實現助殘服務的信息化、便捷化;依托社區衛生分中心進一步建立完善社區殘疾人健康檔案,通過深入推進助餐點全覆蓋工作,拓展社區殘疾人康復中心的功能,切實加強殘疾人關愛結對志愿服務工作,進一步健全社區的助殘服務立體網絡。
參考文獻
[1]馬洪路.社區康復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王思斌.社會工作專業化級本土化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馬洪路.中國殘疾人社會福利[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
[4]童吉渝,史亞平.社會變遷中的社區康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盧連才.殘疾人社會保障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