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然而為了追趕最新的設計潮流,許多建筑設計師逐漸忽視了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創新性以及可拓思維模式,使建筑師成為了潮流的追隨者而不是潮流的開拓者。因此,在建筑物推陳出新的現代社會,設計師們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意識和開拓思維模式,讓設計出來的建筑具有時代性、實用性以及創新性。本文就對建筑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做一些研究。
關鍵詞:建筑設計;創新;可拓思維模式;探究
在建筑設計中,再富有創意和再優美精悍的建筑都不能離開技術層面的支持。在日常的設計工作中不難發現許多建筑設計師創新的意圖非常強烈,可拓思維模式也非常醒目,但設計的方案總是和設計原則相脫離,在建筑功能以及建筑視覺效果上都存在著不佳的問題。由此看來運用建筑語言所特有的表達方式和構圖技巧,創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和卓越藝術性的、完美統一的建筑形象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建筑設計的創新動力
建筑設計的創新動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進行。首先是在人的感官中進行求新。人是一種感官動物,如果對于一件看久了的事物,就會表現出厭煩的情緒,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會產生對以往的事物念舊的感覺。因此建筑設計師可以抓住人的這一感官特性設計出能夠讓人們感覺心靈愉悅的建筑,而不是會有審美疲勞的作品。其次是在環境的改變中進行求新。隨著環境的改變,人對建筑物會有不同的要求與看法,這就促使建筑設計師根據新的社會環境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來設計出能符合環境變化的建筑物。最后是設計師的自我改進。建筑設計師的自我改進是建筑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的主要動力,廣大建筑設計師雖然以做出最好的設計為主要目標,但是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往往很難將其做好,即使能夠做到最好,也只是短暫的最好,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建筑物的要求又會新的改變以及新的看法出現,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要以自我改進為動力,不斷完善自身,從根本上設計出更加優秀的建筑作品。
二、建筑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
在人類的思維中,創新思維是比較高級的形式,而建筑設計創新與可開拓思維就要求設計師們沖破原先的傳統思維模式,對以前的設計經驗進行總結,用一種全新的設計模式去科學解決問題。
(一)洞察力和求異性相結合
建筑尺度的有效選擇、科學把握以及選用哪一種要素來組成建筑,需要設計師敏銳的洞察力去完成。而將各個因素有規則的組合在一起,替代原有的舊的建筑模式,形成新的具有創新性的作品,就需要積極的求異性來完成。把洞察力和求異性相結合可以讓建筑設計師通過現象看本質,用相似性的構成來激發自身靈感,從而設計出新的符合人們審美觀念和居住需求的建筑。
(二)整合性和發散性相并存
思維的發散性和整合性是最基本的操作思維模式。整合性就是與過去的解決辦法相結合,從過去的方法中選擇出一個最正確最具說服力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它是創新思維不可或缺的前提思維模式。而發散思維就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與過去解決的方法相比較,找到多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和結論的思維方式。因此,在創新思維中,思維的整合性和發散性要相互協調,缺一不可。
(三)立體性和復合性相互動
由于客觀事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具有多層次、多角度以及多成分的特點,思維的立體型和復合性是在確立了一個有機整體后,從各方面分析這個整體的屬性、特點,并客觀全面的反饋它,使得這個整體內部所有的關系網絡以及屬性特點都能清晰的反映到人們眼前。建筑是一個復雜的整體,這更需要思維的立體性和復合性相互動來拓寬思維的活動范圍。
三、建筑設計的創新方式
(一)綠色變異
在當今社會,綠色生態建筑是主要的發展趨勢,建筑的形態在這種理念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覆蓋設計方式,它在表面上弱化了建筑的整體形態,不同于建筑物鋼筋水泥的突出表現形式,而是一種環境對建筑的體現;消解的設計方式,則是隱藏了建筑的自身,弱化了建筑的特點,讓建筑融入環境中,使得環境與建筑達到一種和諧的境界;脫離的設計方式則與消解恰巧相反,它脫離了環境,通過和環境的少量接觸來保護自己自身的環境特點。
(二)表面變異
建筑的表面主要是指墻體表面、屋面等人們能夠看得到的或者將空間阻隔的一些構件。這些表面的構件是決定了人們第一眼感官的重要點,因此它們的表達表現方式的創新也是建筑設計創新的重要著手點。我們可以采用一些輕質透明的材料或者高科技的光學特效來代替過去的明顯的建筑分界線,從而產生一種時隱時現的視覺上的幻覺。或者輕薄構件或質感變異的材料來使建筑呈現一種可滲透性或層次感強的視覺沖擊,從而達到不一樣的建筑空間表面視覺效果。
(三)構成變異
建筑的構成方面既有對大自然各事物的模仿,也有對自然原有結構有一定的背離。因此,在建筑設計方面,可以采用多種創新手法進行創新形式的表現,例如可以用一些不同形狀的材料規則或不規則的鑲嵌在建筑物的表面上,形成一種破粹的表現形式;可以通過門和窗戶突然出現的一些空洞讓人們的感官意識上有種空間或者時間通道的意義;還可以通過光線折射在建筑物上產生的效果使人們對明暗、色彩對比以及空間有一定的感官感受。
(四)動態性和最優化
動態性設計方法就是探索建筑的發展變化方向、發展規律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趨勢,即為一個立足于現在,展望于未來的過程。而最優化設計方法則是將建筑的各個部分有機的組合在一起,使其發揮最大的正面效應,體現出建筑的整體格調和建筑特色。
(五)構成性與聯系法
構成性設計方法指構成是要素在關系的作用下的集合方式,建筑中需要根據各部分的關系來將各部分合理的組合在一起。而聯系性設計方法則是不但考慮到建筑物的本身內部的聯系,還要考慮到建筑物與外部的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
四、結語
建筑設計師的工作是為了建設世界而產生的,因此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筑設計師除了需要有良好的天賦、源源不斷的激情、強大的實踐能力、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經驗以外,還需要擁有新的思維、構想、創意和想法。建筑師只有在設計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的觀察世界,思考問題,挖掘新的想法,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和開拓思維模式,才能創造出真正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建筑作品,這樣才能無愧于建筑設計師這一至高無上的稱號。
參考文獻
[1] 王會.淺談現代建筑設計的塑性建筑及象征傾向[J].美術教育研究,2013(02)
[2] 張文波.現代建筑設計創新理念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1)
[3] 蘇文波.關于建筑設計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1)
[4] 趙保鋒.新時期節能建筑設計與創新技術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