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罪犯分級處遇,是指監獄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根據一定標準,將罪犯劃分為不同的級別,并施以不同的待遇的管理方式。1991年司法部頒布了《關于對罪犯實施分押、分管、分教的試行意見》,正式將分級處遇制度推向全國。
隨著監獄轉型發展的不斷深入,文明管理罪犯的要求不斷提高,對監獄的分級處遇管理也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力求通過分析分級處遇的作用入手,分析當前分級處遇工作中的困境,并就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挖掘罪犯分級處遇的激勵引導作用,做一些探討和研究,以便在實踐工作中能更好的調動罪犯改造積極性,降低管理成本,增強教育實效。
一、理清分級處遇的意義是加強和拓寬罪犯分級處遇的前提
作為監獄的一種刑罰執行制度,分級處遇對罪犯的改造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只有首先明確其設置的意義,才能做到認真落實,有序推進。
(一)激勵作用。分級處遇作為一種激勵制度,它可以使干警在采取減刑、假釋之外又多了一種激勵手段的選擇。目前,監獄大多根據入監服刑時間和罪犯服刑改造表現等標準,將罪犯劃分為嚴管級、普管級、寬管級。 監獄可以根據罪犯改造表現實施分押管理,實施不同處遇,其目的在于體現區別對待的政策,發揮管理的引導作用和激勵作用。
(二)威懾作用。對于改造情況不好、不服從管理或抗拒改造的罪犯,通過嚴管手段強制管理,約束行為、矯正惡習,并對其他罪犯未違規的罪犯產生一定的威懾作用。分級處遇既體現正義和懲罰的功能,盡可能減少社會對抗,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三)體現人性化管理理念。我國的分級處遇不允許有任何的殘酷和侮辱人格的刑罰,在保障人權的基礎上適當放寬處遇,這體現著人性化的光輝。分級管理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管理,可以說,分級處遇制度更好的貫徹了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要求。
二、找準問題是加強和拓寬罪犯分級處遇的關鍵
分級處遇制度設置的初衷是逐步擴大罪犯自由的激勵罪犯改造,這對罪犯的促進作用毋庸置疑。但實踐中,分級處遇實施多年,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逐步弱化的趨勢。如果不認真查找問題、分析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就會積小成疾,制約和影響監獄工作的發展。
一是罪犯關注度低,激勵作用不明顯。 分級處遇作為一種激勵制度,對罪犯的促進作用毋庸置疑。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罪犯呈現的新特點,分級處遇的激勵效果在下降。筆者通過對云南幾家監獄的問卷調查發現,對于大部分罪犯而言,服刑期間除減刑之外沒什么動力。罪犯關注度低,自然帶來激勵作用的低效。
二是疏于學習,少數干警理解上存在誤區。寬不等于人性化,嚴不代表體罰虐待。嚴管不等于只看不管,只管不教。干警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未能真正理解分級處遇的設置初衷,寬嚴相濟的“度”往往把握不好,很多監獄在執行分級處遇的政策上也不那么認真,造成這一激勵作用發揮很小。
三是分級處遇劃分不科學,待遇差距小,分級比例失衡。分級處遇作為一種激勵手段,本應很好的調動罪犯的改造積極性,但從實際執行情況看,其發揮作用非常有限,因為各級之間差別太小,分級處遇不能對罪犯形成有效激勵。分級處遇劃分不科學,造成同一級別人員過于集中。分級劃分方法死板,未能較為準確和靈敏地反應罪犯的實際表現和改造情況,罪犯升降級不及時的現象時有發生,或是設置的處遇無可操作性。例如:外省籍罪犯,親屬很難頻繁會見,設置每月多次親情會見的處遇,對罪犯沒有實際意義,形同虛設。
四是監獄的硬件建設未體現出寬、嚴的區別性。目前,大多數監獄僅對于嚴管級罪犯在禁閉期能夠做到分開關押,寬管級與普管級仍然實行統一關押管理、統一管理。監區普遍要求的統一性管理,而罪犯分級處遇要求多樣性管理,區別化管理和監內活動的統一性存在矛盾,導致分級處遇也存在執行難的問題。
五是監獄不斷發展,罪犯需求呈現新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罪犯的需求也不斷變化。九十年代,監獄條件差,執法文明程度不高,罪犯的需求就是頓頓能吃飽、不超時勞動,這種需求在罪犯當中占很大比例,但近幾年,隨著監獄的發展和監獄改造生活環境的不斷完善,罪犯對自由的需要日益突出。目前,監獄的分級處遇對罪犯自由待遇的區別不明顯,僅有極個別人可以享受離監探親,其他方面自由度相差無幾。相比減刑、假釋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待遇,分級處遇吸引力不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建立多元化的分級處遇制度是突破口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分級處遇在執行中遇到很多問題,而否定它對監獄罪犯管理的積極意義。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下的新要求、新挑戰,分級處遇要充分發揮作用,必須在“五個化”上下功夫,以建立多元化的分級處遇為突破口,通過科學設置、動態管理,建立能夠充分調動改造積極性的分級處遇制度,以適應新形勢下監獄規范化管理的需要。
(一)寬嚴相濟,貫徹區別化。黨的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提出司法機關要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監獄的刑罰執行是刑事司法的最后一個程序,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該如何寬,如何嚴,寬到什么程度,嚴到什么程度,就需要通過完善和強化罪犯分級處遇制度來規范。寬嚴相濟的核心,就是“區別對待”,就是要求對不同的罪犯,采取不同措施,該寬的寬,該嚴的嚴,寬嚴適度,寬嚴有據。
(二)以人為本,體現人性化。監獄對罪犯的監管要寬嚴有度,監獄實行從寬管理,不能偏離犯人中的“犯”字,再寬也不能不管、不教;實行從嚴管理,又不能偏離犯人中的“人”字,再嚴也不能體罰、虐待、侮辱罪犯。監獄要把握好度,維護好監獄和罪犯之間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
(三)科學分級,呈現精細化。面對新形勢,監獄要敢于突破舊的思維模式,大膽借鑒、學習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摒棄以往單一、死板的劃分方式。經多方認定,罪犯經改造后主觀惡性不大,勞動態度好,勞動任務完成好或非暴力型罪犯可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適當放寬減刑幅度或假釋條件,每月增加撥打親情電話、會見的次數和時長。參照社會競爭應聘的方式,實行有償勞動。積攢休息,符合離監探親條件的可以離監探親。可按規定自費點菜、加餐,降低警戒程度,擴大活動范圍。分級標準要結合監管實際和罪犯的需要,真正做到管理的精細化。
(四)擴大處遇,強調差別化。司法機關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充分體現了刑罰的先進性和科學性。但是如果罪犯對于寬待遇不感興趣,或是對嚴管無所謂,甚至不畏刑、不懼罰,這都說明刑罰制度的失敗。分級處遇要在物質方面、情感方面、機會方面、
活動自由度等方面上擴大處遇差別,并嘗試建立準社區型監區、嘗試開放處遇制度,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最大程度調動罪犯改造積
極性。
(五)強化監督,確保常態化。分級處遇一直作為監獄的內部的管理制度,對它執行的監督也僅僅是監獄內部的檢查。新形勢下,只有通過外部力量的介入,才能有效推動分級處遇執行的科學化、規
范化。
監獄工作要不怕質疑、不嫌麻煩、不懼公開,對于家屬、社會的批評和改進意見要虛心接受,干警要經得起批評,受得了委屈,勇于接受社會監督,并形成常態。
監獄是社會文明的鏡子。 新形勢下,監獄要勇于實踐,大膽創新,正確對待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斷完善監管制度,提升改造能力。當然,任何一種激勵制度都離不開警察的高度的責任心和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只有在干警充分掌握罪犯實際情況基礎上,嚴格依照黨的監獄方針和政策,把分級處遇這一激勵制度同獄政管理、教育改造、勞動生產等措施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讓分級處遇制度在監獄的轉型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作者簡介
馬丹(1980—)女,吉林省長春市。副主任科員。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司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