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琳
(中國建筑上海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福建廈門 361012)
本項目位于西安市閻良區創新大道與小鷹路交界處,航空科技走廊片區內,東面為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區,西面為航空科技走廊的中心公園。
用地形狀為規則的矩形,南北長約412 m,東西寬約135 m。規劃選址用地面積約105畝,規劃建設用地面積約84畝,地塊總用地面積55 856.60 m2,項目總建設面積約41.5萬m2。本項目建筑功能主要包括商業、酒店、SOHO及辦公,綜合性很強,屬于大型的城市綜合體地產開發項目,其包括三棟地上單體及一個大底盤兩層地下室。地上單體分別是一座五星級酒店、一座商業綜合體及一座商務綜合樓,地下室地下1層為商業及停車庫,地下2層為人防兼地下車庫及相應配套設施。1號樓(五星級酒店),主樓地上12層,其中1層~5層為酒店配套服務用房,6層~12層為酒店客房層;2號樓(商業綜合體),建筑由共用商業裙房的一棟11層商業綜合樓及兩棟13層SOHO公寓塔樓組成。6層以下為商業裙房,商業綜合體主樓地上11層,建筑功能均為商業性質,兩棟高層SOHO公寓塔樓為地上13層,7層~13層均為SOHO標準公寓套房;3號樓(商務綜合樓)地上12層,其中1層~5層為商業用房,6層~12層為商務辦公。具體布置圖見圖1。

圖1 鳥瞰布置圖
本工程三棟地上單體之間、高層塔樓與塔樓之間,防火間距均大于13 m;室外下沉廣場短邊距離大于13 m;消防車可由東邊及南邊城市規劃道路進入場地,消防車道寬4 m及以上,轉彎半徑為12 m,消防車道形成環道;1號樓(五星級酒店)在主樓東邊和北邊設消防撲救面。2號樓(商業綜合體)整棟均為高層,建筑東邊設有消防撲救面,2-B商業塔樓西邊設有消防撲救面;2-A公寓塔樓北邊及東邊設有消防撲救面;2-C公寓塔樓南邊及東邊設有消防撲救面。3號樓(商務綜合樓)在主樓南邊和東邊設消防撲救面。登高撲救面距建筑物5 m以上,撲救面處利用消防車道或廣場及綠化硬地作為消防撲救登高場地,地基設計滿足消防車停放要求,撲救面長度大于單體高層建筑的1/4周長且大于一個長邊高度;消防控制室設有三個,分別設在1號樓(五星級酒店)首層、2號樓(商業綜合體)地下一層北側、3號樓(商務綜合樓)地下一層西側,均設有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1)地下商業防火設計,地下商業總建筑面積為44 460 m2,大于20 000 m2,本工程地下商業采用下沉式廣場(兩處)及防火隔間(四處)將地下商業分隔成四個不大于20 000 m2的商業空間方法來處理。其中,下沉式廣場:最近邊緣的距離滿足不小于13 m,符合高規對高層建筑防火間距的要求,兩處下沉式廣場均可認定為室外。下沉式廣場兩側的商業均可直接向下沉式廣場疏散,同時總疏散寬度不大于下沉式廣場疏散樓梯總寬度(包括疏散樓梯寬度和90%的自動扶梯寬度)。防火隔間:防火隔間與防火分區之間設置常開式甲級防火門,并在發生火災時自動關閉;不同防火分區開設在防火隔間墻上的防火門最近邊緣的水平距離不小于4 m,該門不計算在該防火分區安全出口的個數和總疏散寬度內;防火隔間裝修材料燃燒性能等級應為A級,且未用于人員通行外的其他用途。
2)商業疏散寬度計算:設計依據JGJ 48-88商店建筑設計規范第4.2.5條,GB 50045-95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05年版)第6.1.9 條,GB 50016-2006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 5.3.17 條。商店的疏散人數應按每層營業廳建筑面積乘以面積折算值和疏散人數換算系數計算。地上商店的面積折算值宜為50%~70%,地下商店的面積折算值不應小于70%。疏散人數的換算系數按GB 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5.3.17條表格確定。疏散計算公式:營業廳建筑面積×面積折算值×疏散人數換算系數×疏散樓梯寬度百人指標。
3)樓梯共用與疏散寬度借用:樓梯共用,兩個防火分區同時共用一部疏散樓梯進行疏散,實際疏散寬度計算時,以一個防火分區為主,實際疏散寬度計算為100%,另一個防火分區為次,實際疏散寬度計算為50%。疏散寬度借用,當兩個防火分區間采用甲級防火門形式連通,作為防火分區次要安全出口,實際疏散寬度計算時,其中借用相鄰防火分區疏散寬度按不超過本防火分區總疏散寬度的30%控制。
單體建筑消防設計重點介紹2號樓,2號樓為商業綜合體設計概況為:商業綜合體主樓地上11層,建筑總高度為49.40 m;兩棟高層SOHO公寓塔樓為地上13層,建筑總高度為49.45 m,商業綜合體1層~4層為商業店鋪和百貨商場,5層為精品家具、美食廣場和電玩城,6層為特色餐飲,2-B商業塔樓7層為中餐餐飲,8層為KTV,9層為桑拿足浴養生樓層,10層~11層為電影院和健身中心。2-A,2-CSOHO塔樓7層~13層均為SOHO公寓。
2號樓建筑消防設計的具體問題是部分塔樓疏散樓梯到達一層平面不能直通室外。根據研究火災蔓延、煙氣擴散的規律,同時借鑒其他類似工程的做法,并考慮到本項目商業綜合體布局的特點,我們將室內步行街局部設計為臨時安全區,以解決塔樓部分疏散樓梯在首層不能直通室外,人員需要借助室內步行街疏散到室外的問題。具體做法為:
1)將步行街兩側商鋪分隔為以精品店為主的小商鋪,精品店的面積均小于300 m2;
2)精品店之間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 h的實體墻進行分隔;
3)控制步行街兩側精品店的進深,確保商鋪內部的疏散距離不超過15 m;
4)用作疏散用的臨時安全區的局部步行街部分與主力店、百貨商場等其他商業空間,采用防火墻或特級防火卷簾或甲級防火門進行分隔;
5)該部分步行街兩側的精品店采用厚度不低于12 mm的鋼化玻璃與步行街進行分隔,并在商鋪內側設自動噴水冷卻系統保護此玻璃;
6)精品店開向室內步行街的門采用帶電磁門的雙向彈簧門,并與火災報警系統進行聯動;
7)精品店內部均設置煙感探測報警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以及機械排煙系統。其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采用快速響應噴頭;
8)室內步行街采用不燃材料進行裝修,不放置任何固定可燃物。
[1] 李麗萍.城市人居環境[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2] 李秋香.閩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4] 陽建強,王海卉.最佳人居小城鎮——空間發展與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5] 郭庭良,馬 娟.小城鎮總體規劃的認識與實踐[J].城市規劃,2003(9):88-89.
[6] 劉延龍,張麗敏,李艷娟.小城鎮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小城鎮建設,2004(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