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枚
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是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而做出的戰略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增加就業機會,然而,我們也看到各地的“鬼城”迷局。比如2005年遼寧省鐵嶺市啟動建設新城計劃后,新城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應俱全,甚至因為其成熟完善的現代化生活空間得到聯合國人居署的認可。新城建成后,出乎意料的是曾預計到2010年有常住人口6萬人,之后再增加兩倍的人口計劃卻沒能同步實現。分析原因是其引進企業創造就業的計劃未能落實,沒有工作機會,人們也就沒有遷居至此的動力。如今在全國,像鐵嶺這樣的“鬼城”案例已經屢見不鮮。
與此同時,東部沿海地區新區工廠招工難卻成為眾所周知的事實。并且這種趨勢也正逐漸向中西部地區蔓延。這是一場關于人的成本問題的演算。
中國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普通勞動力工資呈持續上漲態勢,這意味著在中國農村有效剩余勞動力持續下降,普通勞動力供求關系正發生轉折性變化。這種趨勢要求政府在提高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要進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勞動者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讓勞動者充分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另外還要加大教育和培訓投入,提高勞動者技能和素質,鼓勵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通過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來減輕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負面影響,增強農民工在城鎮就業居住的穩定性。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有一個不斷被強調的問題,就是要重視人的因素。此前,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主任李鐵曾表示,城鎮化不是投資,不是上項目,也不是攆農民進城。在他看來,城鎮化進城中必須把改革放在前面,第一項是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其次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等級化的管理體制改革。他表示,當前城鎮化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之一是大量的短期行為浪費政府資源,城市的粗放型發展,大的城市廣場、馬路和花園等頻頻出現,這也許能造就一個“花園城市”的興起,但是卻犧牲了大量人口進入城市的機會。因為這些城市建設太過于注重錦上添花而忘記了大量中低收入人口和農民進城和就業的迫切性。
從農民工的現實需求和地方政府的財力基礎等實際問題出發,各地可以通過降低落戶門檻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來實現農民的市民化。在農民市民化過程中涉及到身份轉換的成本問題。對此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文宗瑜曾向筆者表示,城鎮化進程推進及質量的最大影響因素是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并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經濟總量不斷增長而消除。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繼續存在不再僅僅是影響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與拖累經濟轉型的問題,可能在某個時段引爆農村居民的不滿情緒及誘發社會動蕩。因此,應該尋找時機啟動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改革,加快城鄉一體化。并通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改革轉換農村居民身份,使農村居民可以享受市民化的醫療、教育、失業、就業、養老等待遇。而轉換農村居民身份的難點是戶籍改革,本質是給轉換了身份的農村居民以市民待遇。但是這樣必然會導致社保支付的巨大壓力,形成較大的社保支付“缺口”。
文宗瑜建議,可以考慮通過有步驟分階段變現一小部分國有資產的方式來彌補。“到2012年底,就經營性國有資產、資源性國有資產、金融性國有資產、部分用作經營的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而言,國企凈資產、國有股權及其他各種形態可計價的國有資產估算值約為120萬億。那么就可以考慮出售及變現20萬億至30萬億的國有資產,實現部分國有資本從一些經營領域全部或部分退出,而這么做并不會動搖公有制的基礎。國有資產變現可以有多種方式同步實施,比如國有資產直接出售、國有股權的堅持或者國有資產證券化后的變現。”
將國有資產變現支付農民市民化成本,有研究人士表示:“變現國有資產解決人的城鎮化問題可行,不過也要注意是解決的什么問題。我認為可以用來解決公共基礎設施,以及可以用來解決在城里定居到一定年限以上農民工的保障性住房,至于其他方面,不僅是政府管不過來,做了反而是扭曲人的行為,鼓勵原本并沒有進城意愿的人進城,反而使城鎮化壓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