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坤

豪華月餅銷售遇冷、大張旗鼓的吃喝難覓蹤影。中央出臺“八項規定”、下發節日禁令后迎來中秋、國慶兩節,各地都秉承節約從簡,反對鋪張浪費的新作風。我們看到,往年被禮品塞得滿滿的政府部門,今年變得“空曠”了。但仔細觀察,嚴令之下,送禮現象并沒有絕跡,只是方式更加隱蔽,手段也更為巧妙。
送禮披上“隱身衣”
“與往年相比,今年公款送禮的現象確實明顯減少。”禮品公司的王先生告訴記者,“我們這里主要的客戶群體是大中型企業,除了兩家中外合資的企業今年采購了禮品獎勵優秀員工外,沒有其他的訂單”。從言語中發現今年的禮品市場少了往年的熱鬧。
但同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花樣翻新的禮品和送禮手段,給“兩節”送禮披上了“隱身衣”。與以往提著各種禮品東奔西走不同,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網購+快遞”的形式,讓送禮變得更加方便和隱蔽。
節前申通、順豐、中通、圓通等多家快遞公司的員工在各個辦公大樓門前忙碌著,業內人士表示,“兩節”前,許多快遞公司的工作量普遍有所增加。快遞人員表示,“我們不僅承運更多的網購商品,也有更多人直接找快遞公司代寄禮品。”
記者調查發現,今年大閘蟹市場也分外活躍。大閘蟹商家做足了準備工作,不但網站宣傳下了不少工夫,而且大閘蟹禮品券的樣式可以自由選擇。商家告訴記者,在政府的嚴格規定下,送禮者不再選擇惹人眼的一筐筐大閘蟹,而換成了購物券。大閘蟹的價格也從299元到5990元不等。“兩節”期間,生意特別好,店家甚至特意雇傭了一批臨時的快遞人員,只要打電話馬上就送貨到家,方便快捷,更主要的是這種方式非常隱蔽。記者發現,不少商家還都推出了電子禮品卡,只要輸入卡號、密碼,就可以完成支付。送禮者通過短信把卡號和密碼發給收禮人,即完成了送禮過程。與網購實物禮品通過快遞寄送相比,電子禮品卡的方式更加隱蔽。
送禮經濟學
送禮是很多人的必備功課,中國每年花在禮品上的錢有多少呢?
中國禮品產業研究院對禮品行業進行了個體與團體分類測試計算,數據顯示,個體的年禮品需求在5000億元,團體的年禮品需要在2000億元,國內禮品市場的年需要總額在7684億元左右。
送禮無外乎表達“心意”,而中秋、“十一”最常見的禮品就是月餅了,為了表達誠意,月餅被穿上了華麗的外衣,我們試分析一下月餅背后的經濟學。
散裝的月餅幾十元錢,拿去送人,總是拿不出手,為了表達對受禮者的尊敬,送禮者傾向于送更貴重的。經過精心包裝的禮物,體現在月餅上,就是買禮盒包裝的月餅。業內人士表示,一盒500元的月餅禮盒中,月餅成本不過50元,而包裝的成本需要百元以上。數據表明,每年產生包裝廢棄物重量已占固體垃圾比例的1/3,其中月餅包裝的錢超過20億。在這樣的情況下,月餅廠家可以完全不用做出高質量月餅的情況下,獲取高額的利潤。
在禮品中,最常見的就是香煙和酒水。記者來到煙酒專賣店,門前“回收香煙、冬蟲夏草”的字樣格外顯眼。店里的生意并不好,看到記者進門,店主也少了幾分熱情,只是忙著手中的十字繡。記者隨意問了幾款名牌香煙的回收情況,獲知香煙的回收價格只有銷售價格的1/2。提到國人偏愛的白酒時,店主馬上搖頭表示,我們這不收酒。一連幾家都是如此,究其原因。原來白酒價格不穩定,禮品店不敢回收。我們看到原來2000多元的茅臺酒,現價售價只有1080元。事實上,禮品回收行業就是看準了“用的不買,買的不用”這一特點,回收價格遠遠低于商品進貨價,煙酒專賣店在回收和銷售之間賺取巨額差價。
一位從事禮品回收生意的店主告訴記者,相對名煙、名酒、冬蟲夏草等高檔禮品,目前回收市場上最火的要數購物卡、油卡、提貨卡等。由于直接送現金較為“顯眼”,所以送禮人就選擇采用禮品卡這種隱蔽的方式間接輸送利益,送禮者的現金,通過利益鏈流轉到收禮者手上,表面上只是送了一張禮品券而已。我們粗略計算一下禮品券利益鏈,按照行規90%的價格回收,97%的價格出售,20萬元的購物卡,禮品回收店可以從中獲賺取其中差價1.4萬元。由于有良好的流動性,所以禮品卡也成為洗錢、行賄的工具之一。巨大的潛力,讓禮品卡在回收市場格外活躍。在北京的一家禮品收購店,記者了解到,現在回收購物卡的生意特別好,有時一張購物卡面值都在十幾萬。
尚“禮”有道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送禮”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傳統。送禮文化由來已久,中國人素來愛講面子和禮節,從古至今,“禮”一直充當著人際交往、結識朋友的中介,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
每到佳節,中國人津津樂道的把送禮作為表達自己的感情,加深與領導、長輩、親朋好友之間的尊敬、溝通和交流的一種方式,關鍵的是一種感情意義上的互通交融,至于禮物輕重、何種形式、送什么都不重要,常說“禮輕人義重”,關鍵能表達自己心意就好。送禮成為了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矩。
在“商品經濟”環境下,“禮”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絡中, 送禮成為了維護人脈、疏通關系的一劑良方。給誰送禮?送什么禮品?成為熱議的話題。送禮本是個人行為,自然想送給誰,就送給誰。而如今中國千年的禮儀文化讓原本簡單明了的禮節變得越來越復雜。
崇尚“禮”,無可厚非,交朋友,講人情,是人際社會的正常態勢,只要不被扭曲,關系與人情原本是很溫情的事情。人情,是日積月累的人際資源;面子,是對別人的心理尊重。人情與面子,如果不去和交易搭界,還是有價值的。這些要素不光在我國受重視,在其他類型的社會也同樣重視。因為人類要生存于自然界,僅憑我們個人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必須被有效地組織起來。朋友相聚,互送一些小禮品,不僅能更進一步增進感情,促進交流,加強溝通,還能把朋友的力量凝聚到一起,構建成社會共同體,形成有序的、有效地和諧有序的理想社會,共同戰勝自然的強大力量。但假如我們堅持以自私的一面出發與人交往,人與人之間就無法合作,就不可能被有效組織,無秩序可言,就會成為一盤散沙。
關于禮的問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禮”給我們帶來了偌大的好處,如果把一些小禮品送給朋友,不包含任何私欲和交易的成分,僅僅是朋友間增進感情、增進友誼媒介,無可非議。但如果把“送禮”, 特別是“送貴禮”當成了一種交易,一種以“禮”換權、換財的敲門磚,滿足那些私欲泛濫人的胃口,就會滋生腐敗,結果非常可怕,也是社會不能容忍的。
“禮”不僅在當前是爭議的對象,在歷史中也一直在爭論這個話題,不然也不會那么多人去推崇包拯、海瑞這樣的清官了。但受二千多年封建思想的熏陶,人際關系利益化的歷史較為久遠,想要徹底擺脫,沒有強硬的措施和國家機器用法律做后盾,一切都是一句空話。目前我們的社會“人際關系利益化”市場空間還很大,關系及面子等封建時代人身依附的思想殘余仍然存在。步入這個社會,面對一些嘴臉,雖然不喜歡但仍然需要用“禮”應對。有時如果沒有權力和關系,又不用“送禮”去打點,在謀生的路上很可能步步艱難。
所以在當今中國,送禮成為了一個“課題”,每逢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面對長期照自己或管著自己或利益互惠的人、要面對的官場職能部門、生意上的合作伙伴、需要長線投資的人物,禮物都要一一送到。雖然明知道這不是個好現象,但卻不能逆而行之,因為大家都在這樣做,一旦不做就是失禮。現實中,很多人研究“送禮”學問,并把它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來獲取最大的利益回報。官場如此,其他領域也紛紛效仿。在學校,給老師送禮已經被極度庸俗化,一些老師拿著“教書育人”的義務,當成個人的權力,使得學生及家長也不得不靠送禮來讀好書。在醫院,不給醫生送個紅包,仿佛走上手術臺就是一場鬼門關,怎么也不放心。在職場,也不得不考慮領導可能的收禮愛好,否則“穿小鞋”的事很可能發生。而在商業的交易當中,送禮與回扣一樣,是玩轉商場的不二法門,必不可少。
有專家表示,權力和利益的誘惑下,“送禮”已經不是原來意義的送禮。不要混淆中國傳統佳節的走親訪友和現在所謂的“禮尚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