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娟
(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山東 濟南 250002)
1978~2011年是我國經濟體制轉軌的重要時期,其間,經濟發展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其中,有27個年度增速超高10%。同時,三次產業也都表現出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同步性加強的特點,但各自的增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通過對圖1的分析,發現三次產業的增幅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基本上是同向變動。各產業增速變化特點為:一是第一產業的平均增速在三次產業中為最低水平,除1979、1990和2004年第一產業增速有明顯提高外,其余年份第一產業的增速均低于二、三產業水平。二是在1991~1996年期間,每年第三產業的增速均高于第二產業。三是1997~2003年期間,第三產業的增速明顯高于第二產業。四是2004~2011年期間,第二產業的增速和第三產業增速一直糾纏在一起,難分伯仲。

產業結構直觀的表現是三次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例及其變化過程。我國三次產業的產業結構變化規律大體上呈現出以下的特點: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經濟發展,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是,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依然處于第一位,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速度是三次產業中最快的。

據圖2顯示,我國三次產業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規律。在1978年,按照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高低排序的結果是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在1985年第三產業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的比重。三次產業的變化趨勢和國民生活中的恩格爾系數變化的過程也是大體上吻合的,我國居民的恩格爾系數表現出不斷降低的特征。同時,第二產業的比重一直處于第一位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二產業所拉動的。
三次產業和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趨勢說明了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產業變化之間的直觀變化,而三次產業變化趨勢還能在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和貢獻率以及三次產業中的從業人口變化趨勢中得到體現。在1990年,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拉動作用和貢獻率基本相同,而第三產業的拉動作用和貢獻率要低于前兩者。在隨后的時間中,第二產業的拉動作用和貢獻率一直高于第一和第三產業,但是在2002年第二產業的拉動作用和貢獻率與第三產業持平。同時,通過對我國三次產業的拉動作用和貢獻率的分析之后發現,三次產業各自的拉動作用和貢獻率呈現出擬合的趨勢。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比例持續下降,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口比例不斷提高。在1995年前,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例高于第三產業;1995年后,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例低于第三產業。在前面表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均有變動的2001年和2002年,這兩個產業中從業人口比例沒有明顯變化。
為了進一步分析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之間的關系,本文接下來對產業和經濟增長進行模型分析。模型基本假設:一是經濟生產體系中存在產品部門1和產品部門2兩個部門、勞動力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二是資本在兩部門間可以自由流動,對兩部門的貢獻率相同,勞動力在兩部門間的流動可能存在結構性障礙因素,對兩個部門的貢獻率不同;三是兩部門生產函數均為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四是資本為總產出的一個比例函數。那么,可以得到產業增長和國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寫為:

通過對以上各式求其一階導數并整理合并得到:

從以上各式,我們可以看出:一是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各個產業的結構和增長比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系;二是當兩部門經濟處于均衡狀態時,不僅僅資本和勞動力處于均衡狀態,結構變量也處于均衡狀態;三是勞動力和資本增長會影響經濟增長路徑,結構變量的變化也會對經濟增長路徑產生影響;四是一個部門內要素增長變化可能會被該部門結構變化的作用而抵消,但是具體原因需要進一步探討;五是兩個部門不同的勞動力增加速度差異會使得經濟處于相對不穩定的狀態。
利用模型分析的結果,利用各年中國統計年鑒作為資料來源,來分析產業結構變動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統計數據從1978年取至2011年,其中被解釋變量為國內生產總值,各解釋變量依次為社會投資額、從業人員數量、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以及常數項和誤差擾動項。

式中的K表示各年的社會投資量,L表示各年的從業人員數量,P1、P2和P3分別表示三次產業在不同年度中所占的比重。利用Eviews5.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輸出結果如表1:

表1 回歸結果表
回歸結果表明模型的總體解釋力度較好,調整后的R2值和F值均通過了檢驗;同時,各個經濟變量的t檢驗值說明各個經濟變量對于我國經濟總體發展的具體作用也是顯著的。通過對計量模型分析,發現:(1)勞動力要素的作用大于資本的作用,說明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優勢和已有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形成的。資本對我國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和勞動力相比較而言,資本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0.617左右,而勞動力的貢獻大約是5.996左右。(2)三次產業中,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作用力的大小依次是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三次產業的比重不同所致;當發生相同的變動的時候,具有較大比重的產業對經濟的影響會大于較小比重產業對經濟的影響。這種狀況說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效應最大的是第二產業,其次是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的結構調整效應最小。(3)我國產業結構的演進路徑基本上符合“錢納理定律”,即與經濟發展進程相伴隨的是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會逐漸降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會逐漸提高。我國的第二產業長期以來一直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最大,而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使得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我國目前產業結構依然處于變動時期,各個產業中的資源配置仍然處于調整階段。發展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對于分析中國產業結構及其變動有著一定實用性,國外產業結構變動和度量指標對于分析中國產業結構有著借鑒意義。我國現階段經濟增長依然處于工業化的起步期,各個產業變動將會在這個時期表現出工業比例增加,其他產業比例下降的趨勢。通過對1978~2011年我國經濟發展和三次產業以及勞動力和資本的增速的分析可以發現,勞動力的貢獻大于資本的貢獻,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經濟總體的影響作用明顯。這就期望我國的經濟發展應當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更深一步的調整。
第一,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提高勞動力素質。我國的勞動力資源總體的素質不高,而新興產業以及新技術的使用需要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同時,我國的勞動力數量較高,就業壓力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難題,通過有效提高勞動力素質和發掘勞動力資源可以將我國的就業壓力轉變為進一步發展的有效資源。第二,深化經濟結構調整,實施產業升級。在1978年到2011年之間的經濟結構轉換效應比較明顯,這說明我國經濟發展除了要素投入的增長作用之外,經濟結構的調整效應對經濟發展也起到總要的促進作用。我國的各個產業應當有效的實施自身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掌握價值鏈的核心環節,在產業升級的基礎上使得我國經濟發展保持持續的動力。第三,增加資本有效作用。投資的增加會使得我國經濟在投資期內有所提高,但是長期來看投資的作用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明顯。這就要求投資主體在進行投資的時候不能僅僅局限于當前的經濟增速而應當從長期出發,考慮到當期投資的滯后效應和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當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著不足,以后的研究將會在一下幾個方面展開。如對于產業的分析層面停留在三次產業劃分,進一步研究需要對產業細分;“經濟增長促使產業結構變動?”還是“產業結構變動促使經濟增長?”目前沒有得到回答,對此,需要對微觀經濟基礎更進一步的探討;對于增長路徑的具體描述需要再進一步的研究。
[1]H·錢納里,S·魯賓遜,M·賽爾奎陰著.吳奇,王松寶等譯.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版.
[2]費景漢,古斯塔夫·拉尼斯著,洪銀興,鄭江淮等譯.[美]《增長和發展:演進觀點》商務印書館,2004版.
[3]速水幼次郎著,李周譯.[日]《從貧困到富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版.
[4]呂鐵,周叔蓮.《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
[5]郭克莎.《我國產業結構變動趨勢及政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6]孫廣生.《經濟波動與產業波動(1986~2003)-相關性、特征及推動因素的初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