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近年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備受各界關注,包括轉移的動因、特點、規模、影響等。這不僅僅關系到農村勞動力的充分利用,而且對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全社會經濟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重慶市處于我國西南地區,是我國人口最多、面積最大,農業人口為主體,有著連片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直轄市。由于農業人口眾多,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就尤為迫切。本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該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進行測算,并提出促進勞動力轉移的相關政策建議。
重慶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跟其他地區一樣,呈現出很多的特點;一是地域性,有就地轉移和異地轉移之分,有的農村勞動力在當地城鎮就近轉移,有的則轉移到市區,有的甚至轉移其他省份或國家;二是季節性,勞動力的轉移還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在農忙季節,就近轉移的勞動力就會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在農閑的時候再到城鎮打工;三是性別差異,在轉移勞動力中,男性多于女性,而且受婚姻的影響,女性在結婚以后轉移得更少。
鑒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各種特征,轉移數量是很難測算和估計的,本文采用的測算方法來自Johnson D Gale(1999)關于中國1990年遷移率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該方法是根據Johnson D Gale(1999)的關于人口流動量的計算方法計算出各個省的勞動力流動的遷移率以及正負方向(正為遷入,負為遷出)。該方法的公式如下:

Mjt為j省在t年的遷移率。Pjt為j省在t年的期末總人口數。Pjt-1為t-1年j省期末總人口數,n%為該省人口在該年的自然增長率。該遷移率是為凈遷移率,從某種意義上認為是在人口自然增長之后,而在統計中比自然增長的人口數字多余(或減少)出來的那部分人定義為凈的遷移人口。
在本文中研究的只是重慶市這一個地區以城鄉為界限的勞動力遷移,而且涉及到戶籍問題,大多遷移勞動力的戶口仍在農村,為方便測算,本文中用常住人口代替戶籍人口,所以公式變形為:

Mt——貴州省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遷移率
Pt——貴州省t年的農村常住人口
Pt-1——貴州省t-1年的農村常住人口
n%——貴州省農村人口的自然增長率
本文利用重慶市1996年~2012年農村常住人口和人口的自然增長率[2]來測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率。

表一
由表一可以看出,自1997年~2012年間重慶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率全部為負數,說明重慶市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凈遷出,即由農村前往城鎮,且凈遷出率都高于5%,凈遷出率最高的是2007年的11.874%,最低的是2000年的5.949%,相差比較大。但是總體而言遷出率還是偏低。
介于重慶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率依然偏低的現狀,加快勞動力轉移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有利于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也是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然要求。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項惠及眾多農民的大工程,必須立足大局,以促進農業、農民、農村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改革不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教育保障等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統籌發展,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工保護的新制度。同時,通過各種專項治理行動,逐步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條件,從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當前,要著重朝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大力扶持農村義務教育,提高勞動力文化水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1]
第二,消除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障礙。促進勞動力的轉移就要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就業體系,徹底改變重城鎮、輕農村,重市民、輕農民的就業觀念和相關政策;強化農民工的培訓,加強和改進對轉移勞動力的管理和服務。
第三,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在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主要是加大對勞動力培訓的財政支持,要合理安排政府、用工企業和受培訓人員共同分擔培訓費用的機制,并探索面向市場選擇培訓形式,彌補單靠政府承擔轉移培訓任務的不足。同時,要及時了解農民的培訓需求,要有針對性地對勞動力進行培訓。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普遍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擴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規模,組織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努力把廣大農戶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07.1.30第一版.
[2]1998-2013年《重慶市統計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