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憲文
上大學時,一位資深的經濟學專家有一次來學校作報告。專家希望在下面聽講的人配合自己,于是他問報告廳里有多少學經濟的學生。專家問了三遍,我們底下的同學卻沒有一個人作聲,有些人甚至一時間頭都低了下來,生怕專家詢問的眼神觸及自己的目光。其實,我們之中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學經濟的,但由于怕演講人隨后提問,故都不愿讓他注意自己。專家是個很會揣摩聽眾心理的人,他苦笑著說:“既然大家都沉默,我就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我剛到美國讀書的時候,在大學里也經常有講座,每次都是請華爾街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來講演。每次開講前,我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周圍的同學總是拿一張硬紙,中間對折一下,拿極其醒目的彩筆用粗體在硬紙上大大地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對著演講者放在自己面前。于是當講演者需要聽者響應時,他就可以直接看名字叫人。我對此極為不解,便問前面的同學。他笑著告訴我,講演的人都是名流、權威,他們的注意就意味著機會。當你的回答令他滿意或者吃驚時,很有可能就暗示著他會給你提供更多的機會。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事實也如此,我確實看到周圍幾個同學因為出色獨到的見解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任用。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機會不會自動找到你,你必須不斷醒目地亮出自己,吸引別人的關注才有可能尋找到機會。我發現我們中國學生在這方面實在難以令人滿意,你們太過含蓄或者說是怯懦,你們不習慣讓別人看到自己,或發現自己的長處,擔心累及自己。或許這樣會過得很輕松,但是絕對會因此而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其實每個人都不乏凌云壯志,但是你的第一步必須是找到賞識你的人,這樣就找到了適合你發展的機會,這對沉默的人是非常困難的……
專家的故事講完后,有人笑了,有人不屑一顧,但是當他再問起“誰是學經濟的”時,很多同學舉起了手或做了一些很明顯的暗示:“我可以回答。”
有句古諺說得好:機會老人先給你送上他的頭發,當你沒有抓住時,卻只能摸到他的禿頭了;他先給你一個可以抓的瓶頸,你不及時抓住,再得到的卻是抓不住的瓶身了。適時地展現自己,亮出你自己,便是抓住機會的契機,因此你方能成功。
后來,本人留校做了校報的編輯,又遇到了一件類似的事情。小劉是“才子”型的學生,他在校的四年,校報沒少采用他的稿子。小劉畢業之際,曾慎重地向我表露過關于他畢業去向的心愿:希望能到報社、雜志社工作。憑他在全國各地的報紙、雜志上發表過500余篇文章的實力,按理說找一家較好的報社、雜志社就職不成問題。可當他到江城一家效益很好的知名雜志社應聘時,面試中他因含蓄而沒拿出自己在報刊上發表的作品,以至于雜志社老總認為他是一個沒有多少“硬件”的應聘者,讓他走了一下過場了事。錄取的結果是頗令他痛心的:三個比他“硬件”少得多的應聘者都留下了,而卻沒有他。以后的幾次應聘中,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大惑不解的他在一次閑談中向我大倒苦水。詢問他的情況后,我找出了他的癥結所在,而他自己也承認在自己的推薦函上,只復印了幾篇發過的文章在上面,其它的甚至沒有提及。
聽從本人的勸告,他在推薦函上徹底展示了自己,并在面試中大膽亮出了自己的才華。結果迥然不同,幾家報社、雜志社爭相要跟他簽約,最終,他選擇了花城一家名氣相當大的報社。而今,他已是該報社的總編助理了,可謂前途光明。
在人生的跑道上,抓住機會,第一步的領先很可能意味著最終的勝利。決定你一生中的成敗得失,或許就在于你是否敢于亮出你自己,緊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會,邁出成功的第一步。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長處,但這些肯定不是“伯樂”能一眼看出的,大多還要靠“千里馬”自己來展示。譬如,你突出的管理才能、你優美的文采等等,都要靠你自己展現出來才能讓別人信服。
亮出自己,抓住機會,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你將會少一些人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