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彪
(安徽省勘察技術院,安徽 合肥 201103)
無錫崇安寺5號地塊二期項目位于無錫市繁華地段,緊靠崇安寺,該項目由兩棟塔樓(主樓A#、B#)和部分裙樓組成,塔樓65層,裙樓6層。設三層地下室。塔樓采用鋼筋核心筒—鋼管混凝土柱—鋼梁框架結構,裙樓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地下室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基坑規模:面積約11000m2,周長約422m。主樓(A#、B#)基坑形狀近長方形,底板厚度4000mm,電梯井旁局部底板厚度6600mm或7500mm,采用C45商品混凝土。

圖1 主樓A底板砼澆筑實景
造成混凝土上升的唯一熱源就是水泥的水化熱,它取決與水泥的品種和水量用量。資料表明:不同品種與標號的水泥其水化熱有著顯著的差異,在水泥用量相同的條件下,盡可能選用中低熱水泥,可以顯著減少水化熱,從而有效地減少混凝土的溫升,在配合比設計上應考慮摻少量的礦粉、粉煤灰,以減少水泥用量,同時提高混凝土后期強度。本工程采用了C45P10商品混凝土,其配合比為:水泥285kg/m3,礦粉 110kg/m3,粉煤灰 57kg/m3,砂 706kg/m3,碎石 1060kg/m3,水 170kg/m3,外加劑 8.6kg/m3,膨脹劑 36kg/m3。
根據基坑周邊環境,澆筑主樓A區時在基坑周邊布置三臺混凝土輸送泵同時澆筑,采用分段分層踏步式澆搗方法,按1:5坡度自然流淌,分層厚度500mm左右,分層澆筑使新混凝土沿斜坡一次到頂,使混凝土充分散熱,從而減少混凝土的熱量,且混凝土振搗后產生的泌水沿澆筑的斜坡排走,保證混凝土的施工質量。
混凝土澆筑后,應及時進行養護?;炷帘砻鎵汗夂?,先在混凝土表面灑水,再覆蓋一層塑料薄膜,然后在塑料薄膜上覆蓋保溫材料(二層麻袋或二層草包)進行養護,養護時間15天。
1)傳感器:采用IEC標準的CU50銅熱電阻,溫度測量范圍-50~150 度,精度為 0.2 度。
2)采集儀:XMZ—102數字溫度指示儀,測量精確度0.2度。SER—16智能化數字巡側儀,測量精確度0.5度。
3)三芯導線:RVV3*0.5 數據傳輸導線。
基礎底板測點布置:
平面測溫點的位置布設是根據基坑平面形狀,大小,厚度,邊界條件以混凝土澆搗流線方向等因素確定。一般來說在3.0M厚度內,設上、中、下三個不同深度測溫點,其測溫點數據能代表本區域不同深度下,硬化期間,水泥水化熱的傳導情況、養護情況。根據本工程不同類型底板厚度及分段澆搗的特點,采用十字形布置典型剖面方法,分別在主樓(A#、B#)內布置7條典型剖面,在各典型剖面上布置4、5個溫度監測點,具體布置如下:

圖2 測溫點埋設實景
主體A樓:厚4000底板內布置 6個典型剖面 A1、A2、A4、A5、A6,A7,各剖面埋設上部、中部、下部、底部4個測溫點。厚7500底板(電梯井)內布置1個典型剖面A3,埋設上部、上中部1、上中部2、中部、底部5個測溫點。
主體 B樓:厚 4000底板內布置6個典型剖面 B1、B2、B4、B5、B6,B7,各剖面埋設上部、中部、下部、底部4個測溫點。厚7500底板(電梯井)內布置1個典型剖面B3,埋設上部、上中部1、上中部2、中部、底部5個測溫點。
各測區布置1個保溫層測溫點,1個環境溫度測溫點。布置62個測溫點。

圖3

圖4
1)溫度傳感器埋設
為確保傳感器埋設存活率,溫度傳傳感器到工地現場前先用環氧樹脂密封并與導線連接好,在鋼筋綁扎結束后埋入。埋設時間約需4小時。
2)測試前準備
對每測區,傳感器埋設點埋設完畢后進行導線連接、儀器調試工作。
3)巡回監測
對每測區,在砼澆搗開始時就對埋入混凝土的測溫點進行巡回監測,監測初期1-3天每3小時巡回測量一次,4-7天每4小時巡回監測一次,并記錄監測數據。A樓溫度監測工作:基礎底板溫度監測從2012年1月14日至22日,共監測8天,累計完成56次監測。B樓溫度監測工作:基礎底板溫度監測從2012年3月21日至30日,共監測10天,累計完成65次監測。
1)各剖面測溫點溫度監測速報;
2)各剖面測溫點在監測期內溫度監測數據匯總表(如圖5、圖6、圖 7);
3)各剖面測溫點在監測期內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圖(如圖8)。

圖5
1)各剖面測點溫度隨時間曲線變化是:開始快速升溫,升溫數小時后趨于平穩狀態,后緩慢降溫,曲線變化形態符合混凝土水化熱聚集與釋放變化規律。

圖6

圖7

圖8
2)在基礎底板溫差監測中,最大溫差變化均小于溫差25度的規范控制要求。
3)在本次底板大體積砼澆筑施工中,通過溫度監測,施工單位及時準確的利用了測溫數據信息,采取了合理地保溫保濕措施,控制了溫差與基礎底板裂縫發生,凝土養護工作已取得了良好效果。
[1]王鐵夢.工程結構裂縫控制[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崔安.大體積混凝土中溫度測量研究[M].四川建筑,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