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一佳
(新疆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盈余管理是20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興起的實證會計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盈余管理的計量問題是盈余管理研究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縱觀近20年來國內外的相關研究,計量盈余管理的方法眾多,總的來說,主要包括應計利潤分離法,具體項目法,真實盈余管理計量法和盈余管理分布法等四種。前兩種方法都是計量應計操縱,第三種方法是直接計量真實盈余管理行為,而分布法通常又稱為“管理后盈余分布法”,是從盈余管理的結果分布來觀察盈余管理行為的。本文主要對應計利潤分離模型進行介紹并予以簡單評析,試圖為我國的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總體應計利潤法是西方盈余管理實證研究中最常用的一類方法。該類方法的核心思想認為,企業報告收益由兩部分組成,經營現金流量和應計利潤。應計利潤內生于會計的權責發生制,管理人員有較大的操縱空間,它既可以通過會計方法的選擇和會計估計的改變來予以調整,也可以通過交易的記錄時點的選擇來予以影響,操縱成本較小,而且操縱手法也更加隱蔽,管理人員更多傾向于采用應計利潤來管理盈余。但并不是所有的應計利潤都是管理人員操縱的產物,應計利潤中有一部分是反映企業基本業績,因此總體應計利潤法目的是從應計利潤總額中分離出可操縱應計利潤,作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標。由于可操縱性應計不易直接觀察,管理人員通常根據應計的影響因素,模型化不可操縱應計利潤,然后從總應計利潤中扣除不可操縱應計利潤,得到可操縱性應計利潤。
總體應計利潤法下,提出了眾多的模型,這些模型的主要差異是非操縱性應計的假設與處理不同。
(一)Healy模型。Healy(1985)是最先進行盈余管理實證研究的。他所構建的計量盈余管理的模型,是通過對比所有樣本的應計利潤總額的平均值來檢測盈余管理。Healy模型總的來說比較簡單,在模型中假定,非操縱應計利潤一直是不會改變的,在整個事件的前后期內企業各年可進行操縱的應計利潤代數和的均值都為零。它沒有對非操縱性應計利潤和操縱性應計利潤進行區分,而是以平均的總應計利潤代表非操控性應計利潤。

NDAt表示第t年的非隨意應計,∑tTA表示t年的總體應計,T表示估計期的年份,t表示事件期年份。
(二)De Angelo模型。DeAngelo(1986)對Healy模型做了改進,以應計利潤總額的變化作為操控性應計利潤的表征變量。該模型假定,事件期前一年的總體應計為事件期年份的非隨意應計,其模型可以表述為:

其中,NDAt表示第t年的非隨意應計,TAt-1表示t-1年的總體應計,t表示事件期年份。
(三)Jones模型。瓊斯(1991)認為,Healy模型和DeAngelo模型都犯了一個共同的錯誤,那就是沒有考慮到企業規模的大小,將會對非操縱性應計利潤產生影響。如果一個企業的固定資產規模擴大了,那么其應收項目、應付項目和累計折舊額等應計利潤科目自然會相應增加。因此,應該將非操控性應計利潤看成是企業固定資產規模和其銷售收入增加額兩者的函數。基于上述分析,瓊斯提出了一個線性回歸模型,以此來估計正常性應計利潤額。基本Jones模型的主要思想可以表述為以下模型:

At-1表示t-1年的總資產,△REVt表示t年的主營業務收入與t-1年的主營業務收入之差,PPEt表示t年的固定資產原值,TAt表示t年的總體應計,t表示估計期年份,εt為殘差,表示操控性應計。
基本Jones模型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最先運用回歸模型的方式,從總應計利潤中將操縱性利潤和非操縱性利潤分離出來。為盈余管理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實證證據,后期的很多盈余管理計量模型,都是建立在基本Jones模型基礎上的。
(四)Modif ied Jones模型。Dechow、Sloan 和 Sweeney(1995)認為,基本 Jones模型中的主營業務收入變化,仍然沒有把公司管理者對收入進行操縱的因素考慮在內。因為他們認為,公司的管理人員還可以通過應收賬款,來對主營業務收入進行操縱,從而達到對報告盈余進行操縱的目的。所以說,基本Jones模型會把盈余管理低估。為了避免這種偏差,應該在主營業務收入中把應收賬款的變化剔除掉。于是他們對瓊斯模型進行了修正,得到修正的瓊斯模型為:

△REVt-△RECt表示t年的應收賬款凈額與t-1年的應收賬款凈額之差,其余的符號同Jones模型。
(五)Indust ry模型。行業模型是由Dechow、Sloan和Sweeney在1995年提出的。行業模型放寬了非操縱性應計利潤在時間序列上不變的假設。他們認為影響正常性應計項目的因素,在同一行業中是沒有差別的。由此他們得出,樣本公司的正常性應計利潤與同行業同規模的配對樣本公司相比,應計利潤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關系。基于這種假設,他們得到計量盈余管理的行業模型為:

NDAt表示第t年的非隨意應計,自變量表示行業所有非樣本公司的總體應計的中位數。
盈余管理的計量模型在大量被應用的同時也受到了多方的質疑,國內外學者通過實證研究來比較不同模型對于盈余管理計量的效果。
從國外的研究結論來看,總體上認為現有的各種計量模型均存在計量誤差,檢測盈余管理的能力不高。而各個模型對于盈余管理的檢驗能力并未得到統一的結論。例如,Dechow等的研究結果表明,修正瓊斯模型要優于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和基本Jones模型;Bartov等在檢驗無保留審計意見與操控性應計利潤間的相關性時發現,截面Jones模型以及截面修正Jones模型比時間序列模型更能有效地揭示盈余管理。Pae的研究認為具有現金流量的瓊斯模型,極大地提高了瓊斯模型在估計期的解釋力以及在預測期樣本外的應計的預測力。Ball和Shivakumar的研究結果揭示,包括不對稱利得和損失確認的非線性瓊斯模型,相對于其線性形式,解釋了顯著更多的應計的變化。
國內關于盈余管理計量模型的比較研究并不多見,而且多是從理論角度述評各種計量模型的優缺點,只有夏立軍、張雁翎、陳濤、吳聯生、王亞平、黃梅、劉文達等對盈余管理計量模型的檢測效力進行過比較研究,但由于使用的檢驗方法和數據不同,待檢驗模型也不同這些研究對各模型在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計量中的效力尚未取得比較一致的結論。
[1]張雁翎,陳濤.盈余管理計量模型效力的實證研究.數理統計與管理,2007.5.3.
[2]劉大志.應計利潤分離模型的效力檢驗——基于中國資本市場的實證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1.1.
[3]陳旭東,楊文冬,黃登仕.企業生命周期改進了應計模型嗎?——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會計研究,2008.7.
[4]黃梅,夏新平.操縱性應計利潤模型檢測盈余管理能力的實證分析.南開管理評論,200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