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靜張 凱
(1.包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2.包頭市委黨校 內蒙古·包頭)
近些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它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已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首先是高校畢業生就業供需矛盾加劇。從1999年開始,伴隨全國高校招生、研究生規模的逐年擴大,再加上民辦高校的快速發展,每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呈躍進式增長態勢。有數據表明,2001~2013年當年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分別為118萬、140萬、212萬、280萬、338萬、413萬、500萬、559萬、611萬、630萬、660萬、680萬、700萬,年均增長率達24.3%。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更是再創新高,達700萬人。而與此相反的是,全社會對大學生的就業吸納力卻嚴重不足。據國家人事部統計,2012年地區需求高校畢業生較上年各地已吸納數量大幅降低,降幅為22%,其中專科畢業生需求降幅高達39%。
2013年內蒙古應屆高校畢業生總數為113,874人,其中本科生49,464人、高職高專生59,445人、研究生4,965人。在當前形勢下,用人單位數量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但崗位需求數呈下降趨勢。截至目前,畢業生簽約率為22.56%,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94個百分點,基本保持穩定。
與往年相比,高校畢業生就業進展主要呈現四個特點:
(一)經濟形勢嚴峻導致就業需求有效崗位明顯減少。持續經濟低迷導致2013年全區校園招聘需求明顯縮水,其中以建筑行業、能源行業、傳統制造業最為明顯,還有一些新興技術產業也受到較大沖擊,另外,近年由于高校擴招和教育產業化政策推行,大學生數量的增幅遠遠超過經濟增長所需要的人才增長。
(二)企業在對人才招聘的質量把控上更加嚴格。
(三)基礎性崗位仍是企業提供給畢業生就業的主陣地??v觀整個招聘市場,為學生提供的多是基礎性崗位,如銷售、家政、客服、裝配流水線等,那些被學生青睞向往的管理類崗位則很少。
(四)畢業生求職擇業趨于穩定化,心態總體理性化、實際化。由于對就業環境的擔憂,畢業生求職意向更加趨于求穩,熱衷于選擇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大型國有企業和大型私營企業,對于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選擇意向較弱,僅占畢業生總數的20%。從就業地域分布來看,畢業生多數面向區內擇業,特別是集中于呼市、包頭和鄂爾多斯等區內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由于物價上漲和生活壓力加大,畢業生在就業薪酬方面的心態開始趨于理性化,對用人單位所提供的工資福利待遇普遍可以理性看待,尤其開始重視各項保險費用的繳納。
筆者分析認為,由于就業競爭很激烈,大學生為求得職位,不論是什么性質的工作都愿意從事,謀求先占得一席之地,然而此時所有類型的工作都很緊張,大學生就相繼壓低起薪標準,打價格戰,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和吸引力。競爭到此種程度,大學生都是背水一戰,并甘于此狀,以求日后再圖發展的機會,實現心中對職業規劃的美好藍圖。正因為如此,大學生更看重目標地域,大城市或經濟發達的地區能提供給他們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一展心中當初的抱負。
從分析結果中我們可以得到當前內蒙古的一些大學生的就業意向:
第一,在不同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就業時對工資要求還是非常理性的,期望薪金與樂觀薪金即社會實際的工資水平有高度相關性,說明大學生對薪金的態度還比較務實,期望值不再不切實際,可能這也是近幾年擴招和就業壓力加大的影響結果。
第二,我們也發現不管在何種壓力下,對于著重程度,大部分學生都是把未來從事何種工作排在薪金和目標地域的前面。
第三,競爭壓力的增大,會使得大學生在工作選擇、起薪標準和目標地域三者之間做此消彼長的調整,當競爭壓力從寬松轉向緊張時,薪金標準的著重程度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而愿意淡化對工作選擇和目標地域的要求,當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達到白熱化的時候,學生更看重未來的發展機會和機遇而對目標地域的著重程度加大,暫時降低對工作選擇、起薪標準的要求,先就業再擇業。
第四,在工作地域的選擇上我們發現,不管就業壓力如何,90%以上的學生都選擇在經濟發達地區工作,而愿意去中西部的學生卻仍是微乎其微。
為此,我們針對以上大學生就業意向的分析結論,提出相應的促進大學生務實、靈活、明智就業的對策建議:
1、政府要加強在大學生就業環節的監管,切實規范大學生就業市場秩序,保護大學生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規避由于就業壓力的增大企事業單位對大學生利益和權益的貶損。
2、大學生要拋棄過去的精英情懷,努力擺正自己的心態,明白自己真正的優勢和劣勢所在,揚長避短,務實地定位好自己的位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必須把自己擺正到一個普通勞動者的位置,把自己的擇業范圍擴大。在工作選擇、起薪標準和目標地域的要求上,注意靈活把握,盡可能地使自己在更廣闊的空間中來選擇自己的理想單位,施展自己的才華。
3、在我們的實驗調查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很大一部分還是在針對用人單位對員工的能力要求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突出才能,學校要更加強化這方面的引導;另外,要把就業指導納入必修課,幫助學生在校期間盡早了解就業形勢與政策,了解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分階段、分層次地為學生提供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求職技巧、心理咨詢等各個方面的指導與培訓,從而減少由于學生在求職時不能正確向用人單位傳遞能力信息而造成的就業困難。我們的實驗調查還顯現出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有待加強,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這方面的培養,這是社會的心聲,也是時代的呼喚。
[1]葛新權,王國成.實驗經濟學引論:原理·方法·應用[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向磊.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新角度[J].高教研究,2007.2(上).
[3]劉永君,李宇遐.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概述[J].經濟師,2007.6.
[4]龍慶華,宋余慶.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模式的探索[J].高教高職研究,2007.9.
[5]薛亞萍.大學生不良的擇業心態分析與就業心理指導[J].心理,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