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翠云
(河池學院圖書館,廣西 宜州 546300)
河池是廣西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世居壯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侗族、水族7個少數民族,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少數民族文獻分布廣泛。但由于河池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文獻交流共享平臺缺乏,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掘、整理和弘揚。當今,在各種強勢文化如西方消費文化、網絡文化的沖擊下,這些少數民族特別是仫佬族、毛南族和白褲瑤等珍貴的文獻資源正面臨著散失、邊緣化的危機。這些情況的出現不但對河池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而且將會造成我國少數民族文獻如仫佬族和毛南族等少數民族文獻的逐步消失,因此解決這個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筆者根據工作經驗并結合目前現狀,認為在河池區域內開展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工作,是保護、發掘和利用這些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最重要的途徑之一。
少數民族文獻是記錄少數民族信息或知識的文獻,反映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社會等各方面的情況,它具有很大的開發與利用價值。目前,我國各級各類圖書館以及其他信息機構實行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不利于文獻收藏、利用與開發,只有采用區域性跨系統共建共享模式才能實現區域性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河池市目前還沒有一個官方或民間的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組織協調機構,各個圖書館在業務上缺少聯系,彼此間館藏文獻資源缺乏交流,難以在區域性跨系統的少數民族文獻共建共享建設中達成共識。在觀念上還無法意識到,在當今社會中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作為一種特色資源在區域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可間接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仍然以傳統的眼光和思想,把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如仫佬族和毛南族文獻作為一般館藏文獻加以收藏,不突出其特色,難以彰顯其應有的歷史和現實價值。
建設經費是啟動共建共享的重要條件,經費不足是西部地區圖書館共建共享的最大障礙,尤其對河池市這樣的老、少、邊、山、窮地區而言,幾乎是難以逾越的鴻溝。河池市2010—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09—2011年三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456.28億元,與我國發達地區無法相比。河池市文化事業的投入除了國家撥款,河池市本級財政投入非常有限。筆者調查河池市1個普通高校圖書館和11個公共圖書館得到這樣一組數據:河池學院圖書館年購書經費在100萬元左右,河池民族圖書館作為河池市唯一一所市級公共圖書館,年購書經費為30萬元左右,其余10所縣級圖書館年購書經費為5萬~10萬元,每年用于本館自動化和網絡化建設維護的專項經費非常有限。
正是基于經費緊缺的原因,河池市目前只有河池學院圖書館和河池民族圖書館2個圖書館建有獨立的網站,業務管理工作可在局域網和因特網運行,能夠提供OCPA查詢服務。其他縣、市圖書館的自動化和網絡化程度極低,表現為硬件設施不足,各圖書館的服務器、磁盤陣列、計算機等數量少,性能不高,勉強支持館內開展日常業務工作。其次是軟件系統功能不齊全、兼容性差,主要是因為購置商業化集成管理系統后沒有后續資金升級。另外在網絡運行上,多數圖書館業務工作仍然處于局域網運行階段,有10個縣級圖書館均沒有自己獨立的網站。
自動化、網絡化和數據庫技術人才是開展共建共享的關鍵因素,而河池市地方公共圖書館恰恰缺乏這方面的人才。根據調查,在河池市11個公共圖書館和1個高校圖書館近百名正式工作人員中,圖書情報專業的不到10人,約占9%;計算機專業的不到10人,約占9%;精通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具備軟件系統開發應用能力的骨干技術人員僅有4人,約占4%。在學歷和職稱結構方面,只有河池學院圖書館有高級職稱和碩士學位工作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力量薄弱成為開展共建共享工作的瓶頸。
地處廣西西北的河池市,總人口為409萬人,現轄金城江區、羅城、環江、南丹、天峨、東蘭、巴馬、鳳山、都安、大化10個縣區,并代管宜州市,其中有5個少數民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還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和毛南族自治縣,全國絕大多數的仫佬族和毛南族人民都世居羅城和環江,60%以上的白褲瑤世居南丹縣,宜州市還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這些世代聚居的少數民族,不僅創造了本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還生產和累積了本民族豐富的文獻資源。筆者在河池市少數民族文獻收藏調查中發現,反映仫佬族、毛南族和白褲瑤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民俗習俗的文獻主要收藏在羅城、環江和南丹的圖書館、民族局、地方史志辦等單位和機構,這些少數民族聚居區成為少數民族文獻最重要的原產地和集散地,為河池市各級圖書館就近、及時地搜集、獲取這些少數民族第一手文獻資料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國少數民族文獻是相對漢民族文獻而言的。目前學界對少數民族文獻范疇還沒有統一的界定,筆者綜合各家之見,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只要內容上反映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不管它是否用少數民族文字撰寫,作者是否是少數民族籍的各種載體文獻;二是只要使用少數民族文字撰寫,不管內容是否反映少數民族的信息知識,作者是否是少數民族籍的各種載體文獻。凡符合這兩項條件之一的文獻均屬于少數民族文獻范疇。根據這一界定,筆者調查了上述河池市11個公共圖書館和1個高校圖書館的少數民族文獻館藏情況:11個公共圖書館少數民族文獻以紙質文獻為主,其中仫佬族文獻約為305種710冊,毛南族文獻為300種700冊,其他五個少數民族文獻約為1000種2550冊。而數字化少數民族文獻主要集中在河池學院圖書館。該圖書館自2005年以來,先后依托該館科研項目:廣西“十五”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河池學院圖書館地方特色文獻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和教育部項目:CALIS三期專題特色數據庫子項目“桂西北地方資源文獻數據庫”,自主開發了“劉三姐研究專題文獻數據庫”“仫佬族文獻數據庫”和“毛南族文獻數據庫”等9個河池市地方特色專題文獻數據庫,目前數據庫中壯族、仫佬族和毛南族等少數民族文獻記錄約為7000條,包括會議論文、電子書、期刊論文、圖片、音頻和視頻等類型的文獻資源。另外,河池市各縣市的文化館和博物館等機構還擁有相當數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文字、圖片、照片、音頻和視頻等各類資料,譬如仫佬族的依飯節、毛南族的“肥套”和白褲瑤服飾等珍稀和獨有的資料。
實踐經驗是開展一項新工作的智力財富,是取得成功的奠基石。河池學院圖書館自2005年以來,在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數據庫建設經驗。“劉三姐研究專題文獻數據庫”是該館地方特色文獻網絡信息服務平臺最先開發的數據庫,該館技術人員在數據庫建庫軟件缺乏的情況下,結合圖書館現有條件并利用自身的技術摸索出一套建庫方案,包括選題、人員配置、框架設計、數據庫設計、網站設計以及文獻的搜集、加工、存儲、標引等若干方面。特別是2011年該館在建設CALIS三期專題特色數據庫子項目《桂西北地方資源文獻數據庫》時,采用清華同方研制的TPI系統進行建庫,還利用TPI系統先進技術對早先開發的《劉三姐研究專題文獻數據庫》等數據庫進行改建,經過多次建庫實踐,該館數據庫建庫技術大大提高。其次是共建共享經驗。河池學院2011年開始參與CALIS三期專題特色數據庫共建共享工程建設,所建成的《桂西北地方資源文獻數據庫》已投入CALIS共享系統。該館在建設中進一步積累了共建共享經驗,鍛煉和培養了一個勝任共建共享的技術人才團隊。雖然其他11個公共圖書館目前沒有能力開展共建共享工作,但他們都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西區中心的用戶,對共享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認知。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信息量激增與單個圖書館有限的物力、財力、人力之間矛盾加劇,任何一個圖書館無法建立大而全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因此,各圖書館必須轉變觀念,敢于突破條塊分割的體制局限,主動尋求多方合作,通過區域性共建共享途徑最大限度地搜集文獻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信息需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全國各個系統和地區開展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活動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全國系統譬如CALIS等,區域跨系統譬如上海市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等,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已經深入人心。特別是2011年中央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長遠戰略,將文化提升到國家戰略位置,隨后廣西也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強區”實施綱要。河池各級圖書館應該認識到:圖書館肩負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重任,具有履行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傳承人類文化等職能,因此開展河池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既是圖書館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當前形勢下更具有緊迫性和現實意義。
文獻信息資源共建主要有政府行為和民間行為兩種方式,政府行為的共建因有專項資金支持能夠持續開展,而民間行為的共建所需經費一旦超過圖書館的經費自籌能力就被迫中止。從上述河池市高校圖書館和各級公共圖書館現有條件來看,僅靠單純的民間行為進行共建是不現實的,必須將民間行為與政府行為的共建相結合,才可能開展并且持續下去。河池市政府在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后,于2012年初制定《河池市2012—2015年文化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出擴大文化產業規模、增強文化市場主體活力、優化文化產業結構的總體目標,把加快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地域文化特色等作為發展的重點來抓,計劃2012—2015年文化產業及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項目為280項,增加文化事業的財政投入,投入資金為180多億,其中包括新建宜州市圖書館和博物館、羅城縣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河池高校圖書館和各級公共圖書館要以此為契機,主動出擊,聯手合作,定制方案,爭取政府財政投入,添置服務器、磁盤陣列、計算機等硬件設施,購置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軟件,全面提升圖書館的自動化、網絡化等方面的建設水平,為河池市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打下堅實基礎。
河池市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它的建設需要成立一個協調機構來組織和管理。在組織管理上,必須形成政府主導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格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在具體業務指導上,必須充分發揮河池學院圖書館的主體作用,因為河池學院圖書館作為河池市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圖書館,與所在區域的各級地方圖書館相比,在設備、技術、人才和館藏等方面具有優勢,特別是與區內外高校圖書館有信息與業務來往,積累了一定的共建共享經驗。因此,建立以河池學院圖書館為主體、地方圖書館共同參與、協同共建的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的工作模式是可行的。河池學院圖書館在中心共建過程中必須發揮業務主導作用:一是帶領河池市各級圖書館參加中心建設;二是負責制定河池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目標、原則和方案;三是訂制具體業務工作標準,規范編目等業務工作;四是協調館際,分工合作,明確各館收藏重點,由圖書館向所在縣市民族局、地方志辦公室、文化局、旅游局和博物館輻射,拓寬文獻獲取渠道;五是負責共建共享人員技術培訓工作。特別要重視仫佬族、毛南族和白褲瑤等較少數民族特色數據庫建設,建立共享平臺,統一數字化,集成管理,實現共享。
近年來,河池學院已經形成了“立足河池,服務地方,面向基層,為社會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辦學特色,學院重視和鼓勵校內各教學單位、部門加強與地方建立合作關系,這給學院圖書館與地方圖書館的合作提供了契機。2012年河池學院圖書館與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圖書館開展“結對共建、結對幫扶”活動,雙方在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傳承與保護合作、館際業務以及仫佬族文化資源等方面達成共建協議,河池學院圖書館將在技術、業務等方面提供指導,協助其建立“羅城仫佬族圖書館網站”等。這種共建模式可以同樣的方式與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圖書館等河池其他10所地方公共圖書館建立共建幫扶關系,由點及面漸進式推進河池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工作。
河池各級圖書館開展共建共享所遇到的問題和困境,也是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各級各類型圖書館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必須面對現實,正確認識我們的處境,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有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多方合作,共同努力,逐步開展河池市少數民族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工作,在全國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大環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1]常樹里,王群英.淺談地方專題文獻數據庫建設[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8(21):43.
[2]張次第.少數民族文獻資源建設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9):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