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新天
美國政府強調以制度約束中國。這是更加前瞻的新舉措,尤其在國際體系轉型時,新機制和新組織不斷涌現,建章立制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
雖然中美之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已經達到空前狀況,但它并不意味兩國的經濟關系順暢和諧,達到互利共贏。美國指責中國“搭便車”,經濟獲益巨大,而美國卻因制造業勞動崗位減少受到了損害。兩國之間的經濟沖突出現了新的形式。
當今國際上的主要規則和機制,大部分是“二戰”后占主導地位的美國所倡導支持和制定的,更多地反映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利益和價值觀。當中國實力上升時,中國在國際體系內是否遵守規則和機制,是否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潛藏著中美矛盾或沖突的苗子。美國嘗試把中國納入國際制度,但美國將以什么樣的制度來接納和約束中國,對于未來的中美關系至關重要,甚至對于亞太地區和國際體系都富有意義。
事實上,美國已經開始設計未來的制度,尤其在亞太區域,并且對中國提出了四大原則:
第一是開放透明。由于中國的制度與美國不同,兩國的相互接觸和相互理解仍遠遠不足。尤其在最為敏感的國防安全方面,中國的保密制度使美國不滿。
第二是承擔責任。
第三是一致行動。美國認為自己領導亞太地區和全球事務,中國應當與美國主導的事務一致,采取共同行動。
第四是不使用武力。
自美國實施“亞太戰略”時,即已開始建立由它主導的機制和組織。
首先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目前已經有9個國家進入了談判。TPP將為亞太地區樹立規范,制定標準,引導各國向美國要求的方向努力。它設定了極高的門檻,對于投資、貿易、金融、環保、勞工等各方面提出了美國的要求。奧巴馬政府正與歐盟探討建立以自由貿易協議為中心的廣泛經濟合作協定,即大西洋TPP。由于美歐在理念上、標準上較為接近,其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更大。這反過來也會刺激亞太地區各國推進FTA和TPP的談判。
其次,在軍事安全方面,美國政府作出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最重要的戰略決定——轉向亞太戰略。這無疑使中國倍感壓力。美國國防部副部長阿什頓·卡特稱,未來60%美國海軍艦艇將駐扎太平洋,比目前提高8個百分點。這不僅是數量的變化,而且是質量的提升。美國在亞太的重點是,加強合作關系,明確行為規則,保護地區和平發展,使美國人民富強。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在訪華前給美國海軍學院畢業班的演講中說,美國要加強與軍事盟友的關系,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新加坡和印度等國建立強勁的伙伴關系。美國也要增強與中國的防務聯系,對于日益現代化的中國軍力,美國要警覺,保持強大,準備迎接任何挑戰。但是,他也指出,地區和平的關鍵在于美中兩國開啟防務協作的新紀元,兩國軍隊共同承擔安全責任,促進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美國的軍事部署不僅得到了其亞洲盟友和其他各國的積極響應,而且也引起了北約的興趣,北約要成為太平洋事務的參與者。
無論在經貿領域,還是在安全領域,美國的戰略都以其盟友為核心,這就涉及到美國戰略的第三根支柱: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奧巴馬將維護人權、推進民主定為美國國際戰略的重要內容,相信民主國家是美國最值得信賴的貿易伙伴和盟友。不少人質疑TPP未必能實行,也有人質疑美國主導的亞太安全體制是否有效,但是,美國的考慮是,只要美國的盟友能支持,這一體制就能維持,就有最堅實的基礎。
在決策程序方面,在近十年內,中美已經發展出數十個對話與合作機制,其中最為重要的有高層領導人互訪機制、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美亞太戰略對話等。即使在最敏感的防務安全領域,兩國的高官互動增多。這些機制使兩國政府增強了理解,減少了誤判,也開拓了更多的合作項目和可能。然而中美之間的機制數量和質量還遠不敷兩個大國交往之需,亞太地區不同的多邊機制仍處于博弈之中。美國對華對沖政策的制度約束剛剛開始,今后還會不斷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