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玉秀 (中航工業西安醫院內二科,陜西 西安 71007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Hhcy)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獨立的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升高的血漿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腦梗死發生和復發相關。同型半胱氨酸每增加5 μmol/L,相當于膽固醇增加0.5 mmol/L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損害。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中航工業西安醫院內二科住院病例為研究對象。有下列情況者剔出本研究:既往有卒中史及神經系統定位體征,近3個月有重大生活事件,嚴重的血液系統疾病,正在使用影響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藥物,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癡呆、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影響患者壽命及不能配合檢查者。所有患者經頭部CT和MRI檢查,診斷為腦梗死,且NISS評分在22分以下,抽空腹靜脈血實驗室檢查血同型半胱氨酸>15.0 μmol/L,隨機分為B族維生素干預組300和對照組300例,比較兩組患者3個月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干預組年齡60~79歲,平均(70.6±5.3)歲,其中女170例,男130例;對照組年齡61~77歲,平均(68.5±3.4)歲,其中女175例,男125例。兩組性別、年齡及重大生活事件方面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藥物和預后評價:干預組患者在常規二級預防基礎上加用多種B族維生素,即每天口服葉酸2.5 mg,Vit B12500 μg,Vit B625 mg,對照組僅采用除B族維生素外的常規治療,兩組患者平行定期隨訪觀察,記錄患者入組時、干預后3個月的空腹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1.2.2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檢測: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2 ml,以5%的EDTA抗凝,立即冰浴,于1 h內以3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取血漿于-70℃保存待測,采用高效液相熒光檢測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
1.3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與對照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干預組與對照組入院時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多種B族維生素干預3個月后,干預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較入院時下降2.88 μmol/L,下降幅度為14.7%,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干預組與對照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μmol/L)

表1 干預組與對照組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較(,μmol/L)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3個月后 P值300 18.85±4.53 15.64±4.89 <0.01對照組干預組300 18.55±4.73 18.14±4.42 >0.05
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在普通人群中占比不足5%,而在腦梗死患者中則高達50%[2]。補充葉酸、Vit B12、Vit B6能使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得到快速糾正,本研究結果提示對腦梗死患者進行短時期的多種B族維生素干預可顯著降低血漿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通過降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達到減少腦血管事件發生的防御措施一直備受關注,臨床分析證實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下降3 μmol/L,可以使缺血性腦血管病風險降低24%,缺血性心臟病降低16%,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下降25%能使缺血性腦血管病風險降低19%,缺血性心臟病降低11%[3]。
本研究因樣本例數較少,未對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下降幅度與卒中事件進一步研究,且隨訪時間較短,結果可能出現偏倚,影響最終結論。多種B族維生素干預對腦血管病的防治功效尚需更多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
[1]薛 蓉,王冬梅,程 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在腦梗死氧化應激和炎癥損傷機制中的作用[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7,40(11):751.
[2]VITATOPS Trial Study Group.B vitamins in patients with renct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or stroke in the Vitamine To Prevent Stroke(VITATOPS)trial[J].Lancet Neurol,2010,9(9):855.
[3]朱 炬,張哲成,張 靜,等.B族維生素干預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腦梗患者二級預防的作用[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40(6):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