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庭勇,王建芳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第二人民醫院內科,四川 廣元 628007)
頸動脈粥樣硬化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情況,是預測卒中和缺血性心臟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超聲檢測IMT可有效評估全身動脈粥樣硬化,預警心腦血管事件。高血壓是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之一。近年來多項大規模臨床試驗已證實:ABI檢測是診斷外周動脈病(PAD)的有效、無創的方法,是心、腦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強有力的預測因子。筆者旨在探討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ABI的相關性,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高血壓住院患者98例,其中男60例,女38例,平均年齡69.5歲。排除繼發性高血壓、中度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先天性心臟病、心包炎和多發性大主動脈炎等疾病者。測量患者的體質量、血壓、IMT、ABI,并進行血液實驗室檢查,項目包括空腹血糖(FG)、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尿酸(UA)、血肌酐(SCr)等。
1.2 研究方法
1.2.1 ABI測量:ABI指踝部和臂部動脈收縮壓的比值。使用5 MHz手持多普勒超聲探測儀(廣州龍之杰科技有限公司DT-2100多普勒血流探測儀),分別測量踝部脛后動或者足背動脈收縮壓及臂部肱動脈收縮壓。單側踝臂指數的計算為該側踝動脈(即脛后動脈或足背動脈)收縮壓與雙側肱動脈收縮壓的最高值之比,取左右兩側踝臂指數的低值作為該患者的躁臂指數值進行統計。ABI異常定義為ABI≤0.90或≥1.40。
1.2.2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測定:采用美國HP-5500型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10 MHz,在安靜、室溫恒定的檢查室內,由同一名經驗豐富的超聲醫生進行檢查,檢查前讓患者至少休息5 min,患者取仰臥位,雙肩墊枕,頭部盡量后伸,在患者頸內、頸外動脈分叉下l~1.5 cm處沿血管長軸縱向探查,在心臟舒張末期固定動脈后壁圖像,動脈后壁表現為由相對較低回聲分隔的兩條平行亮線,取其垂直距離計算,共測量3次,左右兩側共6次,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患者頸動脈的IMT。并依次探查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有無斑塊及數量。動脈粥樣硬化定義為IMT≥0.9 mm,和/或伴斑塊形成。
1.2.3 血壓測量:由醫護人員在標準條件下按統一的規范進行測量。選擇符合計量標準的水銀柱血壓計進行測量。被測量者至少安靜休息5 min,在測量前30分鐘內禁止吸煙或飲咖啡,排空膀胱。被測量者坐靠背椅,裸露右上臂,上臂與心臟處在同一水平。應相隔1~2 min重復測量,取2次讀數的平均值記錄。如果收縮壓或舒張壓的2次讀數相差5 mm Hg(1 mm Hg=0.1333 kPa)以上,應再次測量,取3次讀數的平均值記錄。高血壓的定義為:在未用抗高血壓藥情況下,收縮壓≥140 mm Hg和/或舒張壓≥90 mm Hg,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壓藥,血壓雖然低于140/90 mm Hg,亦該診斷為高血壓。
1.2.4 高TC血癥:定義為TC≥5.69 mmol/L;高TG血癥定義為TG≥1.7 mmol/L;低 HDL-C血癥定義為 LDL-C≤1.04 mmol/L;高LDL-C血癥定義為LDL-C≥2.6 mmol/L;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SCr增高定義為SCr≥133 mmol/L。高UA血癥定義為UA男性>420 mmol/L,女性>350 mmol/L。
1.2.5 糖尿病(DM):定義為糖尿病癥狀加任意時間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FG)≥7.0 mmol/L,或糖耐量試驗(OGTT)2 h血糖≥11.1 mmol/L,或正在接受降糖治療。
1.2.6 體質量指數(BMI):其計算方法為體質量(kg)/身高2(m2)。肥胖定義為BMI≥25.0。
1.2.7 吸煙:定義為目前正在吸煙或既往2年內吸煙。
1.3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0.0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頻數或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高血壓及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踝臂指數的關系采用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入選98例,男60例,女38例,平均年齡69.5歲。檢出IMT異常共計51例,其中男39例,女12例;ABI異常共計31例,男20例,女11例。AS組有22例(43%)ABI異常,非AS組有9例(19%)ABI異常(P<0.05)。AS組的 ABI為(0.78±0.07),非AS組為(0.89±0.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AS組中,ABI減低患者的IMT較ABI正常患者明顯增厚分別為(1.21±0.17)和(1.00±0.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直線相關分析顯示,高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呈正相關(r=0.44,P<0.05);踝臂指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呈負相關(r=-0.39,P<0.05)。詳見表1。
表1 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表1 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注:AS組與非AS比較:①P<0.05,②P<0.01;1 mm Hg=0.1333 kPa
組別 AS組 非AS組51 47年齡(歲) 67.5±9.4① 63.05±8.2性別(%)男性(n=60) 76.5(39/51)② 44.6(21/47)女性(n=38) 23.5(12/51)② 55.3(26/47)體質量 26.8±4.1② 23.7±4.0收縮壓(mm Hg) 169.4.11±22.81② 130.9±21.74舒張壓(mm Hg) 98.5±12.2① 88.1±12.7脈壓(mm Hg) 79.8② 57±15.3總膽固醇(mmol/L) 5.76±1.29① 5.15±1.09血糖(mmol/L) 6.60±2.83② 5.25±2.56吸煙情況[例(%)]38(74.5)② 11(23.4)飲酒情況[例(%)]34(66.6)② 10(21.3)ABI(n=31) 0.78±0.07①(n=22)0.89±0.18(n=9)IMT 1.21±0.17②例數1.00±0.09
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基礎,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病因眾多。臨床實踐證明高血壓可使血管壁側壓增加,致血管內膜損傷,為脂質沉積創造條件;有高血壓時血管內皮舒張因子減少、收縮因子增加,引起動脈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肥大,膠原含量增加致基底膜增厚,管壁彈性減退易斷裂,使內膜損傷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事件。頸動脈IMT是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非常明顯的標志,是高血壓危險分層中靶器官損害的主要指標之一[1]。ABI原理是外周動脈狹窄致遠端灌注壓降低的程度與病變的程度成正比[2]。ABI早期主要用于外周動脈病(PAD)研究,是診斷PAD最準確的無創檢查指標。沈莉蘊等認為,老年高血壓患者踝臂指數降低與頸動脈粥樣硬化之間存在密切關系[3]。
筆者對98例入選高血壓患者IMT與ABI進行研究,結果顯示,ABI異常情況發生率30.6%,IMT異常發生率61.1%。高血壓伴頸動脈粥樣硬化組ABI減低的發生率較無頸動脈粥樣硬化組明顯增高(P<0.05),ABI值降低明顯(P<0.05)。對高血壓伴頸動脈粥樣硬化組的ABI與IMT直線相關性分析顯示,ABI與IMT呈負相關。非AS組的ABI明顯高于AS組(P<0.05),而IMT厚度明顯輕于AS組(P<0.05)。ABI和IMT檢查具無創、簡單、價格低廉、可重復操作的優勢,可及早發現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意義重大。
[1]王鐘林.高血壓[A].見:趙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診療指南解讀[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78-232.
[2]胡大一.重視踝臂指數,關注下肢外周動脈病[J].中國醫藥導刊,2005,7(1):29.
[3]沈莉蘊.老年高血壓患者踝臂指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8(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