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喜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醫院麻醉科,江蘇 淮安 223200)
選擇一種科學有效的麻醉藥物或方式在無痛人工流產中應用是保障手術成功實施、降低患者疼痛的關鍵[1]。筆者選取80例無痛人工流產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地佐辛與丙泊酚復合麻醉(A組)和布托啡諾與丙泊酚復合麻醉(B組),對比效果,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早孕婦女80例,年齡19~37歲,平均(28.5±1.3)歲。均自愿要求實施人工流產術,ASAⅠ~Ⅱ級,孕期6~11周,體重41~62 kg,心電圖檢查無異常,排除心、肝、腦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患者。隨機按A組和B組各40例劃分,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麻醉前6~8 h禁飲食,積極吸氧,設置氧流量為3 L/min。A組使用地佐辛0.05 mg/kg靜脈注射,5 min后取丙泊酚2 mg/kg再靜脈注射。B組使用布托啡諾10 μg/kg靜脈注射,后取丙泊酚2 mg/kg靜脈注射。麻醉過程中注意密切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記錄睫毛反射消失時間并開展手術。若在術中有體動者可取異丙酚0.5 mg/kg追加應用,若SpO2<90%,并持續10 s時,為呼吸抑制,需積極面罩輔助通氣糾正。
1.3 指標觀察:術中鎮痛效果:優:自如安靜,肢體無擺動;良:基本安靜、呻吟,肢體輕微扭動,對手術操作未造成影響;差:煩躁、肢體亂動,對手術的操作產生影響。子宮收縮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對子宮收縮痛加以評估:無痛或疼痛輕微:0~3分;中度:4~7分;重度:8~10分。并監測麻醉前、宮頸擴張時、術畢SpO2、PR、MAP指標變化,記錄喚醒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 13.0版,組間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行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鎮痛效果及并發癥:兩組選取病例鎮痛總有效率均為100%;A組術中呼吸抑制率為12.5%,術后惡心、嘔吐率為2.5%,B組分別為10%、5%,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生命體征監測:兩組麻醉前MAP、PR、Sp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宮頸擴張時均明顯下降,與麻醉前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畢與麻醉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各時間段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麻醉過程中不同時間點相關指標比較(,n=40)

表1 麻醉過程中不同時間點相關指標比較(,n=40)
注:與麻醉前比較,①P<0.05;1 mm Hg=0.1333 kPa
組別 MAP(mm Hg) SpO2(%) PR(次/min)A 組麻醉前 75.61±2.98 99.17±0.54① 79.31±10.23宮頸擴張時 69.52±3.89 93.91±2.32① 69.61±8.72術畢 72.14±3.75 98.69±0.71① 77.17±3.74 B組麻醉前 74.85±2.65 99.21±0.53① 79.21±10.92宮頸擴張時 69.51±2.98 94.92±2.41① 69.54±8.56術畢 72.05±3.42 98.82±0.72①77.21±8.77
2.2 相關指標比較:兩組喚醒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組定向力恢復時間早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蘇醒時 VAS評分:A組:0.68±1.11,B組:0.70±1.05);蘇醒后30 min(A組:1.40±1.01,B組:1.60±1.0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麻醉及離院情況比較(,min)

表2 麻醉及離院情況比較(,min)
注:與B組比較,①P<0.05
組別 例數 喚醒時間 定向力恢復A組 40 6.74±0.86 7.97±1.89①B組40 6.89±0.87 12.62±1.35
研究顯示,阿片受體包括κ-受體、μ-受體及δ-受體,μ-受體激動后鎮痛在脊髓以上,但會造成藥物依賴性、呼吸抑制、心率減慢、胃腸道反應、胃腸蠕動減少等不良事件;δ-受體激動與心血管興奮、焦慮有密切相關性;κ-受體激動會誘導輕度的脊髓抑制和脊髓鎮靜、鎮痛[2]。選擇地佐辛應用時,可對κ-受體產生鎮痛效應,半衰期為2.2~2.8 h,可使癌癥或術后引起的疼痛緩解。在鎮痛起效時間、強度、持續時間上類似于嗎啡。引起的μ-受體相對較差,部分情況下因部分抗激動藥效應,而出現部分阻斷現象,故顯著降低了不良反應[3]。
布托啡諾可同時發揮拮抗和激動作用,是人工合成的新型麻醉性鎮痛藥,對κ-受體激動而起到鎮痛效應,在μ-受體處作用時以拮抗和激動作用為主要表現。除可良好鎮痛外,還可起到鎮靜效果。可較為牢固地與阿片受體結合,半衰期為2.5~4 h,作用持續的時間較長,半衰期較長,可維持4 h的單劑量作用,與嗎啡比較,其鎮痛作用為其5倍。地佐辛和布托啡諾受體的特異性對其胃腸道不良反應較少和呼吸抑制發生率較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且藥物依賴性不明顯[4]。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人工流產中兩種藥物鎮痛效果均良好,VAS評分在蘇醒30 min仍較低,表明可持續超長時間的鎮痛。兩者不良反應均輕微,可耐受,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但地佐辛在定向力恢復時間、離院時間上均短于布托啡諾,與布托啡諾藥理作用時間長、半衰期長相關,故應用布托啡諾時,需加強安全防護,以免發生墜床等不良事件。
綜上所述,地佐辛與布托啡諾復合丙泊酚在無痛人工流產術中應用效果均較為理想,但地佐辛定向力可盡快恢復,縮短離院時間,更具應用價值。
[1]周攀科,蘭志勛.地佐辛用于術后鎮痛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8(6):169.
[2]Singh Bajwa SJ,Bajwa SK,Kaur J.Comparison of two drug combinations in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Propofol-ketamine and propofol- fentanyl[J].Saudi J Anaesth,2010,4(2):72 -79.
[3]蔡誠毅,馬武華,王 勇.布托啡諾超前鎮痛在人工流產中最佳劑量的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7):3219.
[4]馬 平,張宏江.術前應用帕瑞昔布鈉對婦科腔鏡術后鎮痛的效果觀察[J].實用疼痛學雜志,2010,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