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娜 (廣東省廣州軍區總醫院第157臨床部,廣東 廣州 510510)
輸血是臨床常見的操作,其往往由于細菌性致熱源、白細胞抗體等引起輸血反應。其中白細胞抗體引起的輸血反應為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其在臨床較為常見[1]。其原因就是血液成分中的HLA抗體可能引起同種免疫反應,進而誘發患者出現發熱等臨床不良癥狀。筆者通過輸全血與成分輸血引起非溶血性發熱的臨床情況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2011年11月 ~2013年3月在我單位158例輸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男88例,女70例,年齡18~76歲,平均(50.3±15.4)歲;輸血原發病:上消化道出血150例,白血病3例,再生障礙性貧血2例,惡性腫瘤3例。患者在輸血前均停用地塞米松等藥物。158例輸血患者依據輸血方式不同進行分組,輸全血組58例和成分輸血組100例,兩組輸血患者的年齡、性別及原發病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血液貯存主要是血液在血庫貯存不能超過35 d,取血過程中保持平穩狀態,取血過程中保持血袋狀態,不能震蕩。輸血前對ABO血型系統抗體之外的血性抗體進行檢測,保證輸血的安全性,降低輸血反應的發生率。臨床輸血前需要兩名醫護人員進行核對,保持和配血報告一致后簽字才可以使用。簽字者要對配血和輸血一致性負責任。輸血速度不能過快,輸血速度控制在200 ml/h,輸血過程中囑咐患者注意保暖,觀察患者臨床反應,一旦出現發熱反應,立即停止輸血。兩組患者均根據分組情況輸全血或者成分輸血。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輸血患者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發生率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建立數據庫,計數資料采用例及百分比[例(%)]表示,通過χ2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輸血患者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發生率情況:兩組輸血患者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輸血患者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發生率情況
近年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各類社會活動的增多,各種因活動引起的事故逐漸頻發,創傷引起的輸血量逐漸增多[2]。臨床輸血技術也得到了不斷地發展,與此同時輸血引起的不良反應也逐漸增多。輸血不良反應依據發生時間可以分為早期不良反應和晚期不良反應,其中早期不良反應主要是發熱、溶血、細菌污染和過敏等。成分輸血和輸全血是不同的兩種輸血的方法,其引起的不良反應也逐漸引起臨床廣泛重視[3]。其中非溶血性發熱反應是輸血過程中常見的不良反應,其主要是在輸血過程中或者患者輸血1 h以內體溫升高大于1℃,患者出現典型的寒戰、發熱、發冷等臨床癥狀。輸血引起的非溶血性發熱的原因較為復雜,血源中蛋白質、死亡細菌、細菌產物等致熱源,隨著血液進入引起患者發熱,另外如果血液保養液化學品有雜質也可能引起發熱,輸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輸血器材和試劑進行清理,保持其潔凈度、無菌等質量。另外全血中存在的白細胞抗體和輸入血液的白細胞不相溶,從而引起抗原抗體反應,白細胞被破壞后將內源性致熱源釋放,同時血漿中的高效價白細胞凝集素和受血者不相溶白細胞起作用,進而出現發熱反應。除此之外白細胞在進入人體可能誘發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發生,引起輸血相關性移植物的抗宿主病的發生,出現不能識別和意志供者T淋巴細胞活性。輸全血比任何血液成分更容易產生同種免疫,不良反應多,成分輸血是根據血液比重不同,將血液的各種成分加以分離提純,依據病情需要輸注有關的成分。優點為:一血多用,節約血源,針對性強,療效好,不良反應少,便于保存和運輸。成分輸血是目前臨床常用的輸血類型,成分輸血可以將全血分離制成不同的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血漿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成分合理使用,供不同的目的應用[4]。筆者通過分析我單位158例輸血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輸血方式不同進行分組,輸全血組58例和成分輸血組100例,結果表明,兩組輸血患者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成分輸血可以避免或減少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輸入,可減少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和不良反應,同時可節省大量的血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1]陽光輝,輸全血與成份輸血引起非溶血性發熱的臨床觀察[J].國藥產業資訊,2005,2(14):49.
[2]鐘 菁,鄒 緯,戴 菁,等,去白細胞輸血降低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的臨床應用[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3,26(4):227.
[3]許 潔,預防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相關問題探討[J].吉林醫學,2012,33(15):3159.
[4]劉建萍,于 付,張麗娜.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1,6(1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