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圖書館,廣西 南寧 530022)
隨著E-knowledge、E-science、E-learning和 E-research等為代表的E時代技術的發展,圖書館傳統的貯藏、流通和傳播模式受到嚴峻的挑戰。為適應人們對信息需求不受時空限制的需要,近幾年有人提出了“泛在圖書館(ubiquitous library)”概念,旨在徹底改變圖書館只服務到館用戶的局限性,構建無縫隙、無時空性、動態式、人本性的圖書館服務模式。認清和分析泛在圖書館的特質,厘清泛在圖書館的現實困難,尋求泛在圖書館發展的路徑,有助于泛在圖書館提升自身服務質量和迅速發展。
泛在圖書館是E時代的必然產物,它在建立和運行中遭遇諸多傳統圖書館不可能遭遇的困難,對泛在圖書館特征研究較有影響力的學者是美國馬里蘭大學圖書館館長Lowry和喬治南方大學圖書館館長Li,二者關于泛在圖書館特征的觀點基本上囊括了泛在圖書館的特征。
美國斯坦福大學圖書館館長Keller于1999年設想未來圖書館時曾表示“要創立泛在圖書館”,“使得學生們和教授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取得課本或者與課本有關的信息?!盠owry在設想泛在圖書館特征時,依然保留印刷形式出版的書刊,圖書館作為人們重要的活動場所的功能不被替換等。Lowry的泛在圖書館特征觀,實質是傳統圖書館定位與館員角色的延伸,其思考基點還是圖書館和館員,換言之是服務方式的拓展與更新,用戶信息需求的主動性還沒有納入到其對泛在圖書館特征的思索中。
而Li針對日益發展的網絡形式,認為泛在圖書館特征是以網絡為基礎、“24和7”的服務方式(每天24小時、每周7天連續提供服務)、多格式傳遞和傳播、多語言支持、全球性服務、開放式存取等。與Lowry相比,Li的泛在圖書館特征觀更加符合泛在圖書館的發展趨勢。開放式、全球化、多語言的服務方式,將使圖書館的所有信息和文獻不再是“孤島”,而是成為由整體相互鏈接的概念所構成的動態式組織,每一個信息乃至每一個詞“都被互相耦合、串接、引用、摘錄、排序、分析、注釋、混合、重組,并且被融匯到比以往更深的知識空間結構中;每個頁面都讀懂了其他的頁面(包括音頻、視頻、圖像、虛擬現實等不同媒體形態的資源),每個比特(Bit)都影響著它的伙伴,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傻瓜化'的共享信息環境和知識空間”,真正實現了泛在圖書館的泛在功能與使命。
隨著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泛在圖書館在內容和形式上又呈現出新的特征,尤其是3G手機等移動互聯設備的普及使泛在圖書館在設計、組建、運行時必須具備無線接入功能,確保用戶能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必須要有特殊格式的信息源和信道,具備貯藏和傳遞文字、圖像、音頻、表格等功能,實現用戶泛在式學習。同時,移動技術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優勢,使泛在圖書館的服務無處不在,憑借動態的、無縫的與交換式的信息傳播和利用方式,能快捷、高效、無障礙地為用戶提供隨意性、隨時性的信息服務。客戶獲取信息的終端也呈現泛在性特征,既可以是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也可以是手機、高清電視等,泛在圖書館信息傳遞無所不及,這是其發展趨勢中最鮮明的特征。
從概念的提出到現實的發展看,泛在圖書館正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現實困難。
泛在圖書館在信息貯藏、傳遞、反饋等方面必然依賴一整套技術規范,才能與其他媒介融為一體,擔負起泛在服務的功能。例如,人們對數字圖書館重要技術標準即元數據的研究從未間斷過,但隨著Web2.0和Web3.0即語義萬維網的發展,特別是網絡資源的細粒度化、語義化和開放鏈接的飛速發展,DC(Dublin Core)逐步實現機器自動處理。泛在圖書館要成為社會數字化信息基礎設施重要組成部分,達到“機器能處理”和“機器能理解”的高度一致,避免人淪為機器工具的窘境。目前泛在網絡涉及的網絡技術異常復雜,其技術標準也多種多樣,標準化研究僅靠某一企業、某一部門是難以完成的。對圖書館來說,要對泛在圖書館的體系架構和標準規范在現實中的困難有所重視,認真思考和解決網絡技術標準、傳感器網絡技術標準、射頻識別技術標準、對象標志技術標準等難題。
泛在圖書館作為知識型社會發展的趨向,發展速度、發展規模、普及程度和整合協調等環節都是高技術、高集成、高協同的技術信息系統,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統籌安排、通盤處理。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5.13億,互聯網普及率較2011年年底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3%。溫家寶總理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國”的概念,這和泛在網絡相一致,但是國家在泛在圖書館方面的發展措施、發展目標、發展定位和發展模式還未提出相關戰略,使泛在圖書館遭遇宏觀方面的困難。
泛在圖書館的應用取決于自然高效的人機互換方式,但從數字化圖書館現狀看,還是依賴計算機桌面導向范式,其繁瑣低效的不足增加了圖書館用戶的認知負擔。隔離式的輸入方式降低了用戶的工作效率,人的聽覺作用、視覺作用和觸覺作用無法得到肆意發揮,用戶在獲取信息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被弱化,可能會導致用戶對數字化圖書館產生厭倦心理。多通道互動的缺失、上下通道的隔絕、可視化通道的缺位,難以實現不拘形式、隨意普遍訪問人類知識的宏偉目標,這使泛在圖書館在實際操作中遭遇人機互換困難。
泛在圖書館的建立與運行必然會涉及科技、教育、文化等系統以及地方政府諸部門,因各個系統和部門的工作性質、崗位要求、職責范圍迥異,必將導致泛在圖書館在建立與運行過程中難以達到“一站式”效果。泛在圖書館建立與運行的開放式服務中,也會面臨知識產權、保密制度等壁壘。如何打破部門間、系統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隔閡,形成“一盤棋”的建立和運行機制,這是泛在圖書館在實際操作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泛在圖書館的資源貯藏、傳遞與用戶服務等每個環節都依賴相應的標準規范,這樣才有利于文字、圖像、音頻等信息的貯藏、傳遞以及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服務。這就要求泛在圖書館在發展的技術規范上必須兼容統一,才能保證圖書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泛在功能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自泛在圖書館概念提出以來,人們為了能更順暢無阻地確保信息的貯藏、傳遞與讀取,一直致力于技術規范的兼容研究。不可否認,泛在圖書館在組建與發展過程中必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遭遇人類繼續“為機器所控制”的難題,“語義從哪里來”“功能如何實現”是在萬維網上架構新一代技術規范應用所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對圖書情報行業來說,所有這一切,首先要對泛在圖書館的體系架構和標準規范有一些新的思考”。
泛在圖書館是一個高技術含量、高集成密度、寬涉及領域的信息知識服務網絡的服務系統,在組建、運行或發展階段都需要借助國家強大的物質支持和技術支撐加以保障。作為日趨公益化的服務型知識貯藏、傳播和轉換機構,用戶的廣泛性與差異性決定了泛在圖書館要統一規劃、統一協調、統一整合,才能更好地發揮服務性,彰顯公益性?;诖耍瑖乙涌熘贫ńy一的發展戰略,從技術、資金、人員、場館等方面加大對泛在圖書館的投入和保障,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以改善目前泛在圖書館發展過程中“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為泛在圖書館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機構,以人為本是其核心理念。泛在圖書館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就要實現設備、信息資源、館員、用戶一體化。館員要努力提升自身科學技術水平,努力探索多元化、快捷化、全天候的資源傳遞和咨詢途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路徑,消弭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信息鴻溝,構建圖書館和諧的組織秩序;“通過館員間的知識互補與互動,最大限度地調動館員的工作積極性等等”。不僅要從外向角度滿足用戶需要,而且還要向內發揮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由內及外推動以人為本。
泛在圖書館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開放獲取(OA),即“文獻全文在互聯網可以免費獲取,任何用戶都可以閱讀、下載、拷貝、傳遞、打印、檢索、超級鏈接該文獻,并允許為之建立索引,同時在使用該文獻時不受財政、法律或技術的限制”。泛在圖書館要加強對OA資源的采集、整理和組織,結合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形成共享平臺。此外,泛在圖書館的組建與發展要以館際合作為契機,根據信息資源的差異性,發揮不同科研院所、高校、社會團體等機構的信息資源優勢,加強對文獻貯藏、傳遞的管理,對泛在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建立緊密相連的用戶終端,促進泛在圖書館的良性發展。
[1]張會田.泛在圖書館:如何從概念走向現實?[J].圖書情報工作,2009(19):40—43,87.
[2]李 輝.我國網民達5.13億 微博成獲取信息重要渠道[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2-02-06(C01).
[3]薛 調.一體化虛擬學習環境——虛擬學習環境與數字圖書館的融合研究[J].圖書工作與研究,2005(2):86—87.
[4]段小虎.圖書館人文管理的基本特征——與科學管理的對比分析[J].圖書館雜志,2006(1):6—9.
[5]Leslie Chan,Darius Cuplinskas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 iative[EB/OL].[2010-03-23].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rea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