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云
(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廣西 南寧 530022)
1946年10月1日,國民政府內政部頒布《各省市縣文獻委員會組織規程》和《地方志書纂修辦法》,通令在全國范圍內成立文獻委員會,開展地方文獻資料的征集、保管及編纂工作。廣西省政府接此令后,于1947年1月,任命廣西省主席黃旭初為主任,李任仁、封祝祁為副主任,陳樹勛、蔣繼伊、蘇希洵、陳劍修、翟念劬、陳劭先、鄭建宜、岑永杰、唐現之、黃樸心、呂集議、梁岵廬等12人為委員,開展廣西省文獻委員會的籌建工作。同年5月5日,廣西省文獻委員會在桂林正式成立。
廣西省文獻委員會的經費由廣西省政府撥給,下設編纂、采集、整理、總務4個組,李任仁負責主持工作,并代主任處理日常公務。
李任仁(1887—1968),廣西臨桂人,教育家,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曾任廣西省教育廳廳長等職,積極團結各方民主力量,支持愛國統一戰線活動。主持廣西省文獻委員會的工作后,李任仁以勤奮敬業的精神、民主的作風以及科學的態度,帶領同仁進行廣西地方文獻的調查、征集及整理,開展廣西歷史文化的研究,擬訂廣西省志體例草案,創辦《廣西文獻通訊》和《廣西文獻》雜志,這些工作卓有成效,及時保存了一批珍貴的廣西文獻,為以后開展廣西地方文獻工作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經過抗戰大劫后的廣西,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廣西省文獻委員會在頹垣斷壁、蔓草叢生的廢墟上修繕房屋,開展工作,主要有:
建立制度,完善組織,制定計劃。廣西省文獻委員會成立不久,廣西省政府制定了《廣西省文獻委員會組織規程》,闡明征集資料的范圍為:“一、本省沿革有關之府廳州縣各種舊志書及各項地圖;二、本省有關之詩文著述及金石拓片;三、本省流傳之典禮樂器;四、本省各地方民俗歌謠;五、本省各地方之古跡名勝照片;六、本省重要特殊方物之照片;七、本省公私機關團體發行之刊物;八、本省私人著作或譯述;九、本省鄉賢名宦之遺跡遺像傳記行述碑志;十、本省人民私家譜牒;十一、其他”,該規程還規定了委員會的組織機構、工作職責。同時聯絡社會各界人士,組織文獻期刊編輯、歷史文物審查鑒定、采訪、戰時散佚文物收購等專門委員會,目的是“集結會外的專家和熱心地方文獻工作的賢達,通力合作,協助本會編纂、采集、整理各部門工作的進行。”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實施細則,有《廣西省文獻委員會資料征集辦法》《廣西省文獻委員會歷史文物審查鑒定委員會簡章》《廣西文獻期刊編輯委員會簡章》《廣西省文獻委員會采訪委員會簡章》《廣西文獻資料初步調查實施辦法》《廣西抗戰文獻資料采集綱要》等,這些規程、細則的制定,使各項工作的開展有據可依、有章可循。鑒于“歷史文物的保管,在全國是一個新興的事業,在本省更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一切都無過去成規可資憑藉”,委員會在經過充分的討論后,制定了較為周詳的工作計劃,如《廣西省文獻委員會三十六年度工作計劃》,確立了“完成本會組織、辦理本省文獻普查、改進文獻保護辦法、征集及整理重要文獻資料、準備本省新志編纂工作、出版期刊文獻、推廣整理研究工作”等工作目標,并就怎樣去實施這些目標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
推進縣市文獻委員會的成立。抗戰中廣西文物受損嚴重,戰后社會變革極大,抗戰事跡及新出材料又多不勝收,文獻委員會認識到如果不及時搜集保存文獻,則消失的既難追蹤,存留的也易湮沒,而單純依靠該會的力量,實難以完成全省文獻的征集保管工作,必須依靠各縣市共同努力。故而該會多次呈請省政府通令各縣市成立文獻委員會,到1947年9月,已有61個縣成立文獻委員會并開展工作。1948年6月,廣西省政府又“通令各縣成立文獻委員會,俾該會負責全縣文獻搜集與整理。所有各縣原有修志局,一律裁撤,其工作由文獻委員會辦理。”各縣市文獻委員會的成立,加強了文獻工作的效率,也奠定了省文獻委員會的社會基礎。
建立采訪網,普查全省文獻并開展征集工作。了解廣西文獻散布及存佚的大致情況,是開展工作的基礎。一方面,文獻委員會制定調查表格,寄送省內外各機關,進行歷史文物及文獻資料的大量調查。按照《廣西文獻資料初步調查實施辦法》的規定,將文獻資料的調查范圍分為十二類:志乘類、檔案類、輿地類、風土類、宗教類、人物類、著作類、方物類、建置類、古物類、掌故類、書報類。在操作方法上,則“凡與本省文獻有關之上列各類資料,由本會按類分目印制調查表格,注明調查起止時期,分別逕請各有關機關團體(或個人)查填及委托各縣市政府轉發各該縣市文獻委員會,就縣市區域內有關材料查填”,并聘請省內外熱心文獻事業的人士為采訪委員,以該會采集組為中心,建立文獻采訪網,聯合社會各方的力量,使采集工作得以普遍深入。另一方面,文獻委員會爭取時間隨時隨地進行文獻的征集工作,同仁們深刻體會到“社會事相,一現不復,文獻資料必須及時訪求,始免交臂失之”,故而委員會成立后,“對于本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有關之法令規章,統計圖表、書刊公報、報告概覽、重要論述暨照片實物等,均積極廣泛征求……各縣市志書輿圖及名勝地方照片,氏族譜志,本省人士之著作譯述,本省公私機關團體歷年出版之報章雜志及各種印物等,皆隨時征訪。”
搜集整理廣西重要史事資料。廣西省文獻委員會遵循“由今及古”的原則,搜集廣西的重要史事資料進行整理:一是編纂廣西大事記,按時間順序,記錄廣西發生的重大事件;二是編纂廣西重要史事實錄,按事件分類記錄廣西的重要史事。二者合為廣西史料長編,目的是系統地保存廣西史事縱橫發展的翔實資料,以備修纂史志之用。
調查整理廣西鄉賢遺著。鄉賢遺著不僅“發揚本省先賢的潛德幽光,而且是整理過去史實和研究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廣西省文獻委員會除奉廣西省政府命令,接收廣西省鄉賢遺著編印委員會移交的圖書檔案外,還著手調查統計歷代廣西鄉賢遺著情況,并首先計劃選擇具有學術價值的60種書稿,分為10期進行編校、付印。
擬定省志體例草案。按照內政部的規定,編纂省志是各省文獻委員會的主要任務之一。廣西省文獻委員會起草了《廣西省志例目初擬》,并為慎重起見,廣泛征求專家意見,以集思廣益,使省志體例更趨于科學與完善。
出版期刊。廣西省文獻委員會出版報道性的刊物《廣西文獻通訊》,側重于報道該會的工作動態、各地文獻工作消息,介紹廣西重要和特殊的文獻資料,探討文獻工作的實際問題。委員會成立兩周年之際創刊的《廣西文獻》則為學術性刊物,內容有論著、札記、報告、先賢遺著、文獻征集、抗戰史料等。
廣西省文獻委員會還開展廣西地方文化研究,派員外出實地采訪調查,進行文物的典藏與陳列、鑒定與考證、登記與編目等日常工作。
廣西省文獻委員會的主任由省主席黃旭初擔任,可見政府對于文獻保護的重視,而黃旭初曾說過“世亂頻仍,國家多故,典章文物,多付劫灰;故老耆宿,隨時物化,倘不急圖補救,何以昭示來茲?此有識之士,所以日夜徬徨而不能安枕也。”這種緊迫感、使命感,自上而下地影響委員會同仁克服重重困難去開展工作。
在文獻征集方面,1947年5月至1948年底共征集到6 409件,有太平天國泉譜、官印譜及有關太平天國軍事政治的公私函牘多件,清末出版的《廣仁報》《南報》《南風報》,辛亥革命前后的《廣西官報》《廣西公報》,各地志書,清代嶺西五大家散佚詩文鈔、況澄文稿、岑毓英奏稿以及先賢遺著、遺墨、年譜、行傳、遺像、遺物,等等。委員會通過訪求、接收、購買、復制等方式,隨時隨地征集文獻,如1948年5月,李任仁赴北京出席立法院會議期間,搜集、購買到大批有關廣西的文獻資料,有《太平天國詔諭》(影印本)、王鵬運行書條屏、龍繼棟對聯以及勞崇光手札等。黃旭初也經常將收集到的文獻送至委員會保管,其中有呂璜、龍啟瑞、鄭獻甫等人的手札,十分珍貴。委員會還設法通過抄寫來保存廣西文獻,如抄寫明代容縣王貴德著的《青箱集勝》、清代馮子材之子著的《戰勝法蘭西始末》、已刊印但當時已絕版的《桂林郡志》等等。
在文獻編纂方面,完成1945、1946、1947三年的《廣西大事記》初稿,編成《謝通志金石略人名索引》《清代廣西巡撫名表》,出版《廣西文獻通訊》10期、《廣西文獻》1期等。
廣西省文獻委員會還利用紀念日、節假日舉辦展覽會。如1948年1月1—2日舉辦第一次文物展覽會,展出品分為書籍文稿、書畫墨跡、金石陶瓷、拓本照片4類,共計403種,600余件,參觀者約23 000余人;1948年5月5日,委員會成立周年之際,舉辦第二次文物展覽會,側重以嶺西五大家(即永福呂璜、臨桂朱琦、平南彭昱堯、臨桂龍啟瑞、馬平王拯)等人物為中心,總計展出展品 245種,570件。這些展覽會對于宣傳、弘揚廣西地方歷史文獻,激發社會人士的研究興趣,增進民眾的文獻保護意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李任仁在《釋文獻》一文中,給文獻下定義為:“凡是足以代表人類過去文化生活的,不管是文字的記載,或是無文字的古物遺跡,我們都可以稱之為文獻。”這樣的認識開拓了委員會的工作視野,拓寬了工作范圍和研究領域,委員會曾數次派員前往興安靈渠、桂林西山等地進行實地采訪調查,發現了湘水、漓水并非同源的實地證據并形成報告,還發現前人尚未著錄的多種唐宋石刻。
李任仁還提到“省文獻委員會的組織,是一種具有現代意義的新興事業……它與通志館、歷史博物館、圖書館、研究院的工作,均有相同的部分”,但又有“各自獨立的作風,不盡一致”,他倡導以學習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去探索文獻事業的進行,又為了樹立學術上的民主作風,建立了周末會報、職工座談、文獻座談會等制度。其中文獻座談會為邀約會內及會外有關熱心人士,探討文獻問題,以達集思廣益的目的。從委員會成立至1948年底,共舉行了4次文獻座談會,主題依次為“廣西文獻如何普查征集”“本省歷史文物之維護及保管”“廣西省志體例”“各市縣文獻委員會中心工作問題”,每次均在會前將討論主題及大綱分發給相關人員預先思考,以便座談時有的放矢,獻計獻策,推動工作向更深一步發展。
1949年7月,李任仁離開桂林輾轉前往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省文獻委員會的工作結束。由于時間短暫、基礎薄弱、經費短絀、人力有限,廣西省文獻委員會的諸多計劃尤其是編纂計劃尚未來得及實施。如廣西省志的編纂,所列出的省志體例僅為征求意見的草案,未能定稿,自然更談不上省志的撰稿工作;又如李任仁曾倡議編纂《廣西文獻年鑒》,將廣西的社會生活、典章制度、學術思想的演進以及其他重要文獻,分類纂輯,一年一度匯編成冊,以保存廣西的重要文獻,這項計劃同樣未及實施;再如編校廣西鄉賢遺著,第一期計劃為唐景崧《請纓日記》、王貴德《青箱集勝》、況祥麟《六書管見》、唐景崧《唐書注》、張其锽《墨經通解》、謝良琦《醉白堂集》六種,因限于人力,僅完成《請纓日記》的編校,又因缺少經費無法付印。盡管如此,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廣西省文獻委員會對廣西地方文獻工作進行了有益的初步探索,對廣西地方歷史文化進行了研究探討,較為全面地了解了廣西古跡的存廢以及有關重要資料的保存情況,及時搶救、保存了一批珍貴的廣西地方文獻,它開啟了有計劃、有組織收集、整理廣西地方文獻的先河,不僅為廣西地方文獻事業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對當代的地方文獻工作也具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1]廣西省文獻委員會.第一次桂林市年鑒[M].桂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1949:文化事業:7.
[2]廣西省文獻委員會組織規程[J].廣西文獻通訊.1947(1):4.
[3]李任仁.本會工作的進展與今后的愿望[J].廣西文獻通訊,1949(10):2.
[4]廣西省文獻委員會.本會第一次文獻座談會記[J].廣西文獻通訊,1947(1):2.
[5]廣西省文獻委員會三十六年度工作計劃[J].廣西文獻通訊,1947(1):5.
[6]文獻委員會展開工作六十一縣市已組織成立[N].中央日報(桂林),1947.9.20(3).
[7]各縣成立文獻委會[N].中央日報(南寧),1948.6.30(3).
[8]廣西文獻資料初步調查實施辦法[J].廣西文獻通訊,1948(2):12.
[9]李任仁.廣西省文獻委員會三十六年度會務總報告[J].廣西文獻,1948(創刊號):79.
[10]黃旭初.發刊詞[J].廣西文獻,1948(創刊號):1.
[11]李任仁.本會成立一周年的回憶[J].廣西文獻通訊,1948(4):1.
[12]本會動態[J].廣西文獻通訊,1948(6):5.
[13]本會動態[J].廣西文獻通訊,1948(7):7.
[14]本會動態[J].廣西文獻通訊,1948(3):4.
[15]本會動態[J].廣西文獻通訊,1948(4):7.
[16]李任仁.釋文獻[J].廣西文獻通訊,19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