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天津300074)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地形是構成園林的骨架,地形的處理對人的視覺感知起著決定性作用,影響著空間的構成及人們的空間感受,適宜的地形處理方法有利于改善植物種植條件,有利于豐富造園要素、形成景觀層次、組織園林空間,形成優美的園林景觀,達到加強園林藝術性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本文通過對地形處理作用的理解以及對近幾年參與設計的一些工程的剖析,對園林中地形處理的應用進行探討。
地形在造園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一般有骨架作用、空間作用、景觀作用和工程作用等主要幾個方面。在園林地形的處理過程中,因其功能所創造的景觀效果地形的類型及范圍也不同。
地形是構成園林景觀的骨架,是園林中所有景觀元素與設施的載體,在園林設計中,對地形的處理和設計主要是根據項目的主題內容進行確定。同時,也要考慮旅游者的活動習慣。要根據地形合理布置建筑、配置樹木等,平坦開闊的地形有利于建筑及各類游園設施的布局,變化的地形有利于創造豐富的景觀空間。
地形可以組織園林空間,形成優美園林景觀。地形具有構成不同形狀、不同特點園林空間的作用,起到了組織和分割園林空間的作用,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利用不同類型創造和限制空間,如堆山置石、開挖池沼等,使空間富于變化,增加游覽情趣,形成不同功能和景觀特色的園林空間。
地形有改善主題公園的局部小氣候,有利于排水,同時還能點綴風景,地形對局部的采光、通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改善植物種植條件;提供干、濕、陰、陽、緩、陡等多樣性環境。結合其他構成要素如植物配置、建筑布局等綜合考慮,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種園林用途,同時具灌溉、抗旱、防災作用,有些地形還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如用山石做駁岸、護坡、花臺、臺階、擋土墻等,既堅固又樸素美觀。
在地形處理有著多重作用的前提下,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更加注重地形的分析與合理利用改造、因地制宜地對地形進行合理的處理將使設計更加生動和豐富,滿足游客對主題環境的需求的同時對地形的處理發揮到淋漓盡致。
地形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加以分類,這些途徑包括它的地表形態、地形分割條件、地質構造、地形規模、特征及坡度等。對于園林造景來說,平地與坡地都是影響著視覺和功能特征的重要的地形種類。
平地是指園內坡度比較平緩的用地,在絕大部分的主題公園中,平地都是最普遍的地形存在方式,相對于堆山理水等地形處理手法來說,平地在視覺景觀上給人帶來的感受要弱一些,但是適用于任何種類的密集活動場地。平地也便于接納和疏散游客,平地過少就難以滿足廣大游人的活動要求。
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觀形態等方面的變化創造出豐富的地表特征,為景觀變化提供了依托的基質。在較大的場景中需要寬闊平臺的地面、大型草坪或開闊廣場,來展現宏偉壯觀的場景(圖1)。在近年里接觸的設計項目中,位于呼和浩特成吉思汗大街的鐵木真廣場,展現了寬闊平地造景的特點與優勢。該項目獲得由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員會、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頒發的“最佳建筑工程設計獎”和天津市優秀咨詢成果二等獎。
鐵木真廣場位于成吉思汗大街特色景觀區的腹地,占地面積約5萬m2,考慮到廣場用地總體趨勢地形平坦開闊,北高南低,地面平均坡度為0.6%;設計基本按照原有地勢進行豎向布置,廣場地面坡度設計為0.3%~1.0%,其中大面積廣場地面坡度盡量減小,功能定位為紀念瞻仰區的主題區和安靜休閑區。紀念瞻仰區設計有主題雕塑和16m寬步行大道,此主題區位于整個廣場中心偏西,是廣場主要的景觀節點。沿著平坦開闊的16m寬的中心步行大道,瞻仰鐵木真雕塑的視線由遠及近,莊嚴肅穆。大面積的開闊地形成為主題精神的塑造及氣氛烘托的關鍵因素。廣場上的主題雕塑為銅制鐵木真像高14m,置于20m高的基座上,基座坐落在44m×44m方型三層高臺基上,頂層臺基四角配置四尊花崗巖皇帝玉璽,結合平地空間的通透開闊,更加襯托出雕像的雄偉與高大。半圓形園路是日月同輝的延續,以放射的形式由北向南展開,形成安靜休息區的主要骨架;沿著廣場南北兩側對稱的弧形園路是蒙元弓箭的抽象,易顯蒙元文化之精髓,與鐵木真雕像交相輝映,形成鐵木真廣場初步格局。

圖1 鐵木真廣場景觀設計效果
坡地是指傾斜的地面,園林中可以結合坡地進行改造,使地面產生明顯的起伏變化,增加園林藝術空間的生動性。緩坡地可以修建為活動場地、游憩草坪、疏林草地等,通過不同坡地也可進行堆山處理,一方面往往能表現出奇、險、雄等造景效果。另一方面堆山也要根據景觀或活動內容的需求來綜合考慮。
起伏的坡地地形能為園林提供良好的條件,位于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的三角洲公園,在地形利用中利用靈活多變的高差變化,巧妙地組合創造出形態各異的景觀,營造出豐富多樣的空間效果。
三角洲公園北臨鄂爾多斯西路,南與109國道交叉形成三角地塊,東臨訶額倫路,規劃面積15.8萬m2,設計既充分利用了地形的變化來進行景觀設計,又利用地形的自然山體趨向,因地制宜,隨勢生機,在起伏較大的地形上部布置假山,結合攀巖塑造成突出的特殊景觀,并利用地形組織空間和控制視線,結合木棧橋、攀巖、瀑布、噴泉、索橋及溪水等園林要素,以泉水或作成跌水形態的景觀相結合的做法,動靜結合,形成了一個自然豐富、優美的空間景域,滿足了人們觀賞休息及進行各種活動的需求(圖2)。在平緩的區域,通過亭廊、張拉膜等建筑構筑物,設計了供人們集散、休息及進行一些活動性的休閑園林區域,以利用低平形體來補充或強烈的垂直形態作對比,使整個地形的處理更加生動、真實、自然,既相分割又相聯系,成為一體。公園合理地利用地勢的高度變化與棧橋的曲線變化,展現出美麗的立體線條和平面線條,使公園空間層次變化豐富,并將公園的功能布局自然劃分為游憩區域和自然野趣的觀賞區域。
公園水體設計也充分利用地形的自然走向來考慮,以自然山水為藍本,把疊山技藝、人文景觀充分融入自然景觀中去。“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設計首先考慮的是山脈的走向,從南往北設計成兩山夾一澗,此起彼伏、高低錯落。然后考慮水的來源,充分考慮地形地貌,把水源設計在最東北角上,做幾級跌水,讓清水從山里自然流出。順地勢自然地由高向低流淌,流動的水、平靜的水及深淺不一的水使得自然與生態相聯系在一起,營造蘊含靈動空間的親水平臺。充分利用水體狀態多樣性,把水景與公園的地形進行有機的結合,各根據自身的主題塑造和景觀需求,從而達到各具特色的景觀效果,滿足游人游樂的需求。

圖2 三角洲公園景觀效果
地形的處理好壞直接影響著園林空間的美學特征和人們的空間感受,影響著園林的布局方式、景觀效果、排水設施等要素。本文通過對地形作用的理解及從實例項目剖析,意在表達地形設計中,要因地制宜地結合地形類型及作用,進行合理的設計與利用,也要借鑒前人對地形的處理經驗,充分利用自然,師法自然,充分利用原有植被和表土,從而充分發揮地形處理在園林景觀設計的巨大作用。
[1]唐學山,李 雄,曹禮昆.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2]趙 兵.園林工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