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榮
(福建省永安國有林場,福建 永安366031)
火炬松(PinustaedaL.)是松科(Pinaceae)松屬(Pinus)常綠大喬木。原產美國北緯28°~39°,西經74°~98°的南部及東南部的14個州,垂直分布可達500m。分布區氣候濕潤,夏季長而炎熱,冬季溫和。年均溫13~19℃,7月均溫23.9℃以上,1月均溫2.3~17.2℃。無霜期6~10個月。年降水量1016~1520mm,多夏雨型[1]。火炬松是美國南方松中分布最廣、蓄積量最大的樹種,是優良的紙漿材原料。我國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引種,目前已成為長江以南地區重要的用材樹種[2]。1997年福建省國有林場管理局從美國國際紙業公司引進火炬松紙漿材優良種源、家系在永安國有林場等開展火炬松區域試驗[3]。本文報道永安國有林場結合引種試驗開展的4種不同造林密度12年林齡林木生長調查結果,探討不同造林密度對火炬松人工林生長影響,以期為火炬松紙漿林栽培提供參考。
試驗所在地福建省永安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8℃,1月平均氣溫8.6℃、7月平均氣溫28.1℃。無霜期295d。年均降水量1569mm,夏雨型。
試驗地設在福建省永安國有林場永漿工區46大班1、3小班,地處東經117°24′,北緯25°56′,海拔225~400m,土壤為山地紅壤。Ⅱ類立地。前茬為杉木人工林。1997年采用水平帶狀整地,挖40cm×30cm×25cm明穴。1997年10月造林,苗木為5月齡容器苗,苗高15~20cm。1998~2000年每年撫育2次。
試驗設計采用隨機區組設計,設置A(1333株·hm-2,株行距2.5m×3m)、B(1667株·hm-2,株行距2m×3m)、C(2000株·hm-2,株行距2m×2.5m)和D(2500株·hm-2,株行距2m×2m)4種造林密度(處理),6次重復(區組),100株(4列25行)小區。2008年12月每木調查樹高、胸徑,單株材積計算采用國外松二元立木材積公式[4]:V=0.00004004HD2。調查數據見表1。數據處理采用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較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5]。

表1 不同造林密度12年生火炬松生長情況
不同造林密度火炬松12年生平均樹高分別為10.13m、9.98m、9.92m 和9.77m(表1)。方差分析結果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表2),說明不同造林密度對平均樹高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顯著。
密度對材積的影響包括2個方面,即平均胸徑和徑階分布。
不同造林密度的火炬松12年生平均胸徑分別為14.92cm、14.33cm、13.62cm和12.51cm(表1)。方差分析結果(表2)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多重比較結果表明,造林密度A(1333株·hm-2)與造林密度B(1666株·hm-2)之間差異不顯著,與造林密度C(2000株·hm-2)、造林密度D(2500株·hm-2)之間差異極顯著;造林密度B(1666株·hm-2)與造林密度C(2000株·hm-2)之間差異顯著,與造林密度D(2500株·hm-2)之間差異極顯著;造林密度C(2000株·hm-2)與造林密度D(2500株·hm-2)之間差異極顯著,說明火炬松12年生平均胸徑隨著密度增大而呈現遞減趨勢。

表2 樹高、胸徑方差分析的F檢驗值及LSD多重比較值
從表3可以看出,造林密度A(1333株·hm-2)和造林密度B(1666株·hm-2)徑階分布區間為10~20cm,造林密度C(2000株·hm-2)徑階分布區間為8~18cm,造林密度D(2500株·hm-2)徑階分布區間為6~18cm,說明造林密度對火炬松徑階分布有明顯影響,密度小有利于胸徑生長,能夠提高中徑材的比率。從胸徑14cm以上的頻率上看,造林密度A(1333株·hm-2)最高,頻率為0.782,分別比造林密度B(1666株·hm-2)、造林密度C(2000株·hm-2)、造林密度D(2000株·hm-2)高0.154、0.253、0.384。

表3 不同造林密度12年生火炬松胸徑徑階結構
密度對材積的影響也包括2個方面,即單株材積和林分蓄積量。
不同造林密度的火炬松12年生平均單株材積分別為0.00913m3、0.00828m3、0.00745m3和 0.00618m3(表1)。方差分析結果(表2)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多重比較結果表明,造林密度A(1333株·hm-2)與造林密度B(1666株·hm-2)之間、造林密度B(1666株·hm-2)與造林密度C(2000株·hm-2)之間差異不顯著,其余的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火炬松12年生平均單株材積也呈現出隨著密度增大而遞減的趨勢。從單株材積上看,造林密度A(1333株·hm-2)最高,分別比造林密度B(1666株·hm-2)、造林密度C(2000株·hm-2)、造林密度D(2500株·hm-2)大10.3%、22.6%、47.7%。
從表1可以看出,林分蓄積造林密度C(2000株·hm-2)最高,分別比造林密度D(2500株·hm-2)、造林密度B(1666株·hm-2)、造林密度A(1333株·hm-2)大0.8%、5.2%、17.2%。方差分析結果(表4)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多重比較結果表明,造林密度C(2000株·hm-2)與造林密度A(1333株·hm-2)之間差異極顯著,造林密度D(2500株·hm-2)與造林密度A(1333株·hm-2)之間差異顯著,其余的差異不顯著。從林分蓄積上看,造林密度C(2000株·hm-2)最佳。

表4 林分蓄積量方差分析的F檢驗值及LSD多重比較值
通過對福建省永安國有林場12年生火炬松4種不同造林密度(1333、1667、2000、2500株·hm-2)試驗林生長調查和樹高、胸徑、單株材積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造林密度對樹高生長差異不顯著,對胸徑、單株材積生長差異極顯著,呈現隨著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遞減的趨勢。造林密度1333株·hm-2表現最佳,平均胸徑14.92cm,分別比造林密度1667株·hm-2、2000株·hm-2、2500株·hm-2大4.1%、9.5%、19.3%;胸徑14cm以上的頻率0.782,分別比造林密度1667株·hm-2、2000株·hm-2、2500株·hm-2高0.154、0.253、0.384;平均單株材積0.00913m3,分別比造林密度1667株·hm-2、2000株·hm-2、2500株·hm-2大10.3%、22.6%、47.7%。
造林密度2000株·hm-2林分蓄積123.36m3·hm-2表現最佳,分別比造林密度2500株·hm-2、1667株·hm-2、1333株·hm-2大0.8%、5.2%、17.2%。
[1]潘志剛,游應天.中國主要外來樹種引種栽培[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69~176.
[2]沈振明,方新高,韓麗仙.6年生火炬松生長量差異與其密度相關性分析[J].浙江林業科技,2005,25(2):1~3.
[3]黃秀美.火炬松引種試驗及優樹選擇研究[J].林業勘察設計(福建),2008(2):92~96.
[4]龍應忠,吳際友,童方平,等.火炬松半同胞家系主要經濟性狀的遺傳變異及選擇[J].林業科技開發,2006,20(1):16~19.
[5]北京林學院.數理統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79: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