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
(江蘇省徐州市園林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處,江蘇 徐州221006)
構圖,從廣義上講是指形象或符號對空間占有的狀況。因此包括一切立體和平面的造型,但立體的造型由于視角的可變,使其空間占有狀況如果用固定的方法闡述,就顯得不夠全面,所以通常在解釋構圖各個方面的問題時,總以平面為主;狹義上講,構圖是藝術家為了表現一定的思想、意境、情感,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運用審美的原則安排和處理形象、符號的位置關系,使其組成有說服力的藝術整體。
中國畫論里稱之為“經營位置”、“章法”、“布局”等等,都是指構圖。其中“布局”這個提法比較妥當。因為“構圖”略含平面的意思,而“布局”的“局”則是泛指一定范圍內的一個整體,“布”就是對這個整體的安排、布置。因此,構圖必須要從整個局面出發,最終也是要求達到整個局面符合表達意圖的協調統一。如果把構圖一詞的含意表達得十分清楚,其意思通俗點講是各種設計要素(如園林五要素),在設計中的位置的安排就是構圖。
“構圖”不是獨立存在的東西,它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是為表達設計內容和主題服務的。因此,構圖在中國畫中被稱做“章法”。這就是說,經營位置是要講究一些方法的,既然構圖有法,自然也就有規律、形式可循。
多樣統一,即有機的統一,或稱之為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任何園林設計作品都是由不同的局部所組成,這些部分之間,既有區別,又有內在聯系,只有將這些部分按一定規律,有機地組合成為一個整體,既有變化,又有秩序,這就是多樣統一。反之,一件園林設計作品,缺乏多樣性和變化,就會單調、乏味,使人感到呆板;同樣,缺乏和諧和秩序,作品就產生雜亂無章的效果。其他規律,大抵都是從屬于這個規律。如徐州市小南湖景區泛月橋(圖1)、云匯橋上仿古建筑的蘇式彩繪每組箍頭、藻頭的長度相同,圖案相同,但繪有徐州市各處景點的枋心圖案不同,每個圖案都不重復,這樣圖案沒有一個重樣,又能體現徐州市的景點、歷史典故,總的感覺,多而不亂。再如徐州市云匯橋、泛月橋、顯紅島的拱橋的橋孔,金山塔的飛檐,等。

圖1 徐州市小南湖景區泛月橋
多樣的變化怎么統一,就是統一在均衡之中,使千變萬化的各種構圖均衡,以便達到“自然”。繪畫中的均衡涉及到位置的均衡、線條均衡、色塊均衡、色彩均衡。本文探討的均衡主要是位置均衡,在園林構圖中位置均衡可分為靜態均衡或擬對稱的均衡。對稱的均衡為靜態均衡,一般在主軸兩邊景物以相等的距離、體量、形態組成均衡即靜態均衡。擬對稱均衡,是主軸兩邊的景物處于動態的均衡之中,是一種感覺上的均衡,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準確判斷畫面上的物象實際重量,是一種純屬心理意義上的均衡。一塊頑石可以平衡一個樹叢,體形上的差異雖然很大,但從質感上卻使人覺得平衡,這當中并不神秘,因為人們經驗上都熟悉石頭很重,對石頭有一種重量感;一叢樹木枝葉扶蘇給人以輕快感,本來二者是不平衡的,但是經過園林藝術家的權衡運籌之后,石頭不多置,樹木成叢種植,結果感覺上的分量均衡了。如改造后的徐州市黃樓景區(圖2)內的牌坊、鎮河鐵牛、黃樓、新建弧形花架、新建船舫達到了擬對稱均衡的效果。其均衡原理恰似中國傳統古秤,秤錘和物體之間不對稱均衡的原理一樣。
在構圖中,疏密變化是非常重要的。構圖中往往要的東西很多,特別象苗木的種植設計方面,如果疏密處理不好,就會有一團亂麻的感覺。因此,必須進一步掌握在集中了的東西中間,再進行疏密的處理。這樣就要求疏與密要有層次變化,使疏密有節奏。這里說的疏,不是距離相等的疏,密也不是等距離的密,因為距離相等就失去了變化,不能產生節奏感。所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提法就是講究疏密對比的藝術手法。也就是說在疏密的布局上走點極端,以強化觀眾的某種感受,創造自己的風格。園林中,在種植設計上的密林,疏林,草地就是疏密對比手法的具體應用,如徐州市奎山公園(圖3)的植物種植就是疏密對比、疏密變化手法的應用。

圖2 徐州市黃樓景區

圖3 徐州市奎山公園
這里談到的疏與密,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包含有園林中虛與實的特點。例如形象組織的疏一些就顯得虛,而形象組織得密一些就顯得實。虛與實是相輔相成又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虛實之間互相穿插而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使園林的景觀變化萬千,玲瓏生動。如徐州市小南湖景區的石甕倚月(圖4),石甕本身設計就“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從湖面上看,湖水中的石甕又產生一幅畫面倒影,真可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中又有實”。園林中的虛實,還體現在山與水方面,山為實,水為虛,所謂虛實對比,就是通過山與水的關系處理來求得的。通常所說的山環水抱,就意味著虛實兩種要素的縈繞與結合。再如以透、漏、瘦作為評價山石優劣的標準,雖然乍看起來是只強調了虛的方面,但實際上卻是虛實關系的處理。

圖4 徐州市小南湖景區的石甕倚月
不同的構圖布局產生不同的感覺。構圖的布局可以利用形、線、色彩和空間在安排上的變化,把人們的視線引向畫面的某一個地方,已達到突出這個地方的物象的目的。
這和我們躺在床上休息一樣,很自然地使人聯想起廣袤的天地,開闊、平靜。有靜穆、安閑、安寧、開闊之感。許多風景畫、包括海景,往往采用平直的水平線構圖,并且有意保留這條視平線不受前景物象的破壞,以體現景致的寬廣。如站在徐州市小南湖的春曉平臺觀看市區的畫面就有種安閑平靜的感覺,不失為橫向式構圖的一例。
有延伸、沖動的視覺效果,也稱對角線構圖,由于斜線容易使人感到重心不穩,所以動感強,傾斜角度越大,運動感越強。斜線構圖的畫面要比垂直線構圖的畫面有動勢,而且能形成深度空間,使畫面具有活力。如徐州市和平路與黃河迎賓路交叉口綠地內的張力膜“騰飛”的造型;風吹動平靜的海面就產生斜線的波浪;直立的人運動起來移動了重心,也產生了動的斜線。無規則的長斜線會使畫面活躍,產生力量感。而長斜線的運用又容易因缺少變化而無趣味。因此,要注意設法豐富它。這就告訴我們要使自己的構圖擺脫平淡,就要在畫面中有大的明確線條。為了使長線不單調,可以采用“破”的手法改變機械的長斜線。
由于它象一座山,很自然給人以穩固與持久的感覺,這種三角形構圖永不會產生傾倒之感。如徐州市淮海戰役紀念碑及周圍回廊(圖5)設施運用了金字塔式的構圖。達到了崇高、堅實、穩定和向上的視覺效果,使人肅然起敬。
如同旋轉的陀螺,有微微晃動不定的感覺,是一種活潑有動感的形式。有一種向上向外擴張、爆炸的形式,或是強烈的不穩定的感覺。但從相反方向理解,有時又有集中的意味。如兩山、兩房、兩樹之間經常出現“V”字形的缺口,這個缺口有時會給人以美的享受,有時它又象打開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又會引起人們的聯想,給人以神秘之感。

圖5 徐州市淮海戰役紀念碑及周圍回廊
這種構圖具有流動感,會給人一種快意。由于這條曲線在畫面中會很突出,所以能使整個畫面活躍起來。還有一種曲線構圖,也是運用一條或幾條曲線,在畫面上制造空間,把曲線兩邊的東西隔斷開,就好像在繁忙中得到了喘息,在雜亂中找到了安靜,猶如在干渴時遇到清泉一樣。這種曲線往往給人以寬裕舒暢的感覺。如在園林設計中經常采用的曲徑,曲折有致的溪流。風景區上山道的設計,也經常使用這種類型的構圖,迂回上升,將觀眾視線順S形引向上方,以構成景物縱深盤旋的情趣。
這種構圖妙在利用L劃分出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只要設計者加進一點小東西加一描繪,馬上就會使畫面產生無限的情趣。可是,如果缺少了這小小的點景之物,構圖馬上就會顯得極為枯燥。如徐州市袁橋綠地的構圖在這方面的運用就比較巧妙。
它象團聚在一起的美滿幸福的家庭,有完美、柔和,具有內向,親切感;也能讓人聯想到車輪,有旋轉滾動的感覺;作為球體,有飽滿充實的感覺。如燕子樓綠地(圖6)中心廣場設計,較好地利用了圓形構圖。有時圓形也可以留一個缺口,稱為“破月圓”構圖。此種構圖常被藝術家們用來突出自己要表達的東西。如徐州市燕子樓綠地的弧形花架和缺口處的花壇設計就采用了“破月圓”的構圖,使花壇、花架之間有了很好的交流,也著重突出了花壇景點。

圖6 徐州市燕子樓綠地效果
布局的變化形式非常多,現選擇上列幾種作了些簡單介紹。我們在園林設計中要領會和靈活地運用這些方法,以求不斷變化構圖,千萬不可把它奉為金科玉律,把自己套在框框內。
由于本人知識和能力有限,僅對構圖學基本規律和部分變化形式在園林創作中的應用提到了自己的一點感觸,不知對否,有待大家批評指正。
[1]唐學山.園林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2]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3]余樹勛.園林美與園林藝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4]高宗英.談繪畫構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
[5]計 成.園冶注釋[M].陳植,注釋.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