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輝,胡江波,趙奎鋒
(陜西省漢中市氣象局,陜西 漢中723000)
據統計,在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各類損失中,超過75%的經濟損失、近70%的人員傷亡都是氣象災害導致的。暴雨在我國是一種較普遍的氣象災害,常常誘發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災害,近年來我國廣大氣象工作者廣泛研究了西北地區的暴雨及其災害影響[1~5]。
漢中市位于陜西南部,地處秦巴山區,境內地勢高差大,峽谷、深澗和小平壩相間,形成復雜的山地地形。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是漢中地區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尤其是特大暴雨誘發的滑坡、泥石流災害,持續時間短,成災迅速,預測和防御難度大,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極大。
2008年以來,鎮巴、南鄭、寧強是漢中市暴雨中心,是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最多發的縣區,其次為留壩、佛坪、西鄉、洋縣等縣區。鎮巴仁村、青水、簡池、鹽場、觀音、長店子、南鄭前進、新集、回軍壩、忍水、喜神壩、寧強燕子砭、毛壩河、廣坪、青木川、舒家壩、關口壩、紅石梁、留壩火燒關、武關驛、佛坪十畝地等鄉村均是大暴雨的重點多發地區。
暴雨日標準:按某一日24h內(前日20時至次日20時)漢中市境內任一縣出現≥50mm降水則視為一個暴雨日。自2008年以來,漢中市暴雨總體呈上升趨勢(圖1),期間有波動變化,暴雨日數最多年份為2010、2011年。2013年,截止到8月上旬,該市已經出現15個暴雨日。
單日暴雨的覆蓋范圍即單日出現暴雨的縣數量,按當年內某一個暴雨日,有最多縣出現暴雨,反映該年度暴雨發生的最大范圍。
2.3.1 覆蓋縣區的范圍
漢中市各縣(區)氣象站建站以來單日同時出現暴雨最多為9個縣(共出現2次),分別為1980年6月15日和1980年8月23日;其次為8個縣(共出現9次)。近5年來,單日出現8個縣級站暴雨共3次:2010年7月17日、2011年7月6日、2011年8月4日。2013年7月22日漢中市單日出現10個縣區的暴雨,為歷史最大范圍暴雨過程。

圖1 2008~2013年漢中市暴雨日數變化
2.3.2 覆蓋鄉鎮的范圍
2006年以來,漢中市開始建設鄉鎮自動氣象觀測站,觀測站的數量從最初的11個逐年快速增多,2009年全市自動觀測站為92個,到2013年增加到276個。綜合鄉鎮自動氣象站觀測的暴雨數據,近5年來強度最大暴雨中,暴雨出現的總站數持續增加(圖2),同時暴雨、大暴雨在全市的覆蓋率呈增高趨勢,最大覆蓋范圍超過全市2/3的鄉鎮。
2.3.4 單日降水量極值有增大趨勢
暴雨日24h最大降雨量呈增加趨勢(圖3),特別是100mm以上的大暴雨出現頻率增加,250mm以上的特大暴雨也時有發生,導致局部地質災害、洪澇等暴雨次生災害頻繁發生。
2.3.5 1h暴雨極值呈逐年增大趨勢
1h降水量≥40mm的短時強降雨出現頻率呈增加趨勢,雨量極值均在70mm以上。最大1h降雨為洋縣茅坪113.8mm(2010年8月13日),其次寧強毛壩河110.4mm(2012年7月13日)。

圖2 2008年以來逐年最強暴雨過程暴雨出現總站數及暴雨在全市的覆蓋率
近5年來,因暴雨造成的受災人數以及直接經濟損失均呈增加趨勢(圖3),特別是2010年來連年受災人口均超過60萬人,緊急轉移人口超6萬人。近3年受災直接經濟損失均超過20億元,其中2010年損失47億元,占當年GDP(772.26億元)的6%。

圖3 2008~2012年漢中市暴雨洪澇直接經濟損失情況
漢中作為農業城市,其農林種養殖業、生態旅游業均是氣象災害高影響產業,建立和完善面向基層農村、生產大戶的氣象災害預警工作機制,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政府工作并加以考核,確立工作機構、工作人員,加強培訓,提升防抗災害的能力,盡可能減少損失。
氣象災害的防御需各部門、各行業密切配合。一是各部門在制定規劃時應充分考慮氣象災害風險,趨利避害;二是共同打造暢通的氣象信息傳播渠道,及時快速覆蓋影響人群;三是加強部門間溝通,使氣象情報為防抗災害提供科學依據。
漢中市目前擁有全省規模最大的鄉鎮氣象站,為暴雨預測及災害來臨的防、搶、撤提供更精細準確的科學數據,但維護量逐年加大。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和發布業務體系相較省內其他地市仍有差距,僅靠中省投資不能滿足現實需求,仍需市縣鄉鎮各級政府將氣象投入納入地方財政,予以保證。
氣象情報不僅對災害防御具有指導意義,還能增加種養殖、旅游、交通、環保、生態等的“附加值”,促進增產增收增效。
暴雨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自然災害,防御和減輕暴雨災害的危害是一項涉及多部門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近年來,在氣象人的不斷努力和各級政府的支持下,高分辨數值模式、新一代天氣雷達、鄉鎮氣象站網等新業務的運行,使暴雨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暴雨及其次生災害的預警也逐步向精細化方向發展,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暴雨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與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需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1]柳禮香.論陜南秦巴山區小流域溝道治理[J].中國水土保持,2012(6):6~8.
[2]畢寶貴,劉月巍,李澤椿.秦嶺大巴山地形對陜南強降水的影響研究[J].高原氣象,2006,25(3):485~494.
[3]慕建利,李澤椿,李耀輝.高原東側特大暴雨過程中秦嶺山脈的作用[J].高原氣象,2009,28(6):1282~1290.
[4]梁生俊,馬曉華.西北地區東部兩次典型大暴雨個例對比分析[J].氣象,2012,38(7):804~813.
[5]段昌輝,武麥鳳.渭河流域一次致洪暴雨過程的中尺度濾波分析[J].氣象科學,2012,32(1):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