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B股在發行20年后,終于可以光榮退役。
1月19日,“跨年停牌”的萬科證實了其B轉H股變身動作。按照方案,萬科大股東將向萬科全體B股股東提供現金選擇權,價格為在停牌前股票收市價基礎上溢價5%,即每股13.13港元。這個價格達到了萬科B股近5年以來的高點。這也意味著,大多數B股股東不會虧本,還能小賺一點兒。
對已被“邊緣化”了十多年的B股市場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目前滬深兩市共有107只B股,其中有84家實施的是A+B股模式,21家為純B股公司,此外,伊泰B(900948.SH)為“B+H”,晨鳴B(200488.SZ)為“A+B+H”。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B股是用美元計價的,而深圳B股是以港幣計價,在B轉H股時,深市B股在貨幣結算上較為便利,因而實現轉板的可能性也更大。目前,深交所共有52家B股公司。
招商地產 (深B:200024) 煙臺張裕 (深B:200869)
長安汽車 (深B:200625) 陸家嘴金融(滬B:900932)威孚高科 (深B:200581) 安徽古井 (深B:200596)
廣東電力 (深B:200539) 江鈴汽車 (深B:200550)
南方玻璃 (深B:200012) 老鳳祥 (滬B:900905)
去年12月成功實現B轉H的中集集團,在香港上市后一路飆漲,給了B股公司注入了一陣強心劑。而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又在公開場合表示,國內開始了一個由B股向A股轉換的機制,并且證監會成立了一個聯合小組,以便更好進行信息、數據、知識的分享。這似乎昭示著,除了轉到H股,B股又多了條新出路。
但幾乎被遺忘了十多年的B股,想要一朝變身,也沒有那么容易。
1,政策障礙:B股轉板需監管層給予支持,例如現行法律規定,境內投資者不能直接持有境外股票,要順利實現B股轉板,該政策勢必有所突破。
2,交易所之間的協調。轉板前交易所之間要協調,轉板后公司的監管、交易等需要從滬深交易所轉至港交所。
3,股東態度。股東間利益博弈將成轉板順利與否的關鍵,就是說如何保證B股現有股東的權益不受侵害。
4,B股轉A股難度更大。目前滬市B股平均市盈率約13倍,與滬市A股相當;深市B股平均市盈率為16倍,遠低于深市A股平均市盈率30倍的水平,即使再漲,B股與其A股價格仍有近50%的折讓。可見,要B股硬生生直接轉成A股,對A股投資者來說顯失公平。
B股以前是為了增加外匯儲備而設立的,隨著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擴大,現在來看B股這方面的功能和地位已經喪失。1999年以后,B股就出現了融資功能下降、人氣渙散的現象,之后隨著外資的大規模入駐中國,以及QFII等制度的推出,B股幾乎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成為一個邊緣化的市場。
根據Wind數據統計,B股成交額占AB股總成交額比重已從2002年的2%左右下滑至2012年的不足0.3%,近十年內B股幾乎沒有再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