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圣媛 王建湘


張堯學在中南大學教職工幼兒園調研后與小朋友和老師合影
他,中國首臺路由器、路由交換機的發明者,帶動了中國信息產品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他,中國科技創新的執著先行者,2012年,他研究的透明計算引發國際追捧,被譽為“將引領下一個計算時代”;他,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踐行者,以十年奮戰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進程;他,中南大學改革的倡導者,引領中南師生以實踐探索開啟求發展的新旅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教育部科技司司長、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國務院學位辦主任、中南大學校長,一系列“標簽”記錄下他前行的腳步,也搭建起讓許多人不敢企及的高度。一位老朋友這樣評價他:“能夠比別人稍微走得前那么一點點,能夠看到別人還沒做但即將要做的一些東西,然后,他去做了。”他說:“領先一步是先進,領先兩步是先烈,領先三步是先驅。太領先了,你就推不動。”于是,他以領先一步的智慧馳騁人生……
他,就是張堯學。
個子高高的張堯學,腿長、步子快,一如他后來的人生,大步流星。1989年,他11年間從一個初中生成為博士,4年晉升教授,14年后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天寬地闊,求學東洋、游歷西洋,縱橫科研、教育、管理、企業等各大領域,他的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然而,22歲前的他,卻將人生的路走得很慢很慢,生活的軌跡沒有超出離家半徑12公里的范圍。
1956年,張堯學出生在湖南省澧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那時候,在農村是要干活掙了工分才能分糧食的。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張堯學八九歲時就開始到生產隊里放牛掙工分,插秧、割稻、挑泥巴、摘棉花,這些湖區里的農家活是他的必修課。很多年后,他還記得,長大些,他就開始干重活,和大人一起去修堤壩。每天挑著一兩百斤的擔子在堤上走。堤上的路早就被走爛了,變成了“彈簧路”,他一不小心扭了腰。此后的100多天里,一起身腰就疼,但是他依然每天三四點就摸黑爬起來去干活,干到晚上七八點才回家。
日子雖然過得辛苦,鄉野里的孩子卻是快樂的。小伙伴們可以漫山遍野地跑,結伴做些大人們絕不敢做的事。幾個孩子到一起,見到什么拿什么,看到什么吃什么,還很有成就感。河邊沙地上有片西瓜田,有好幾個人看著,還有一條狗守著。為了能吃到西瓜,張堯學和小伙伴們從河對岸游過去,趁著看瓜人不注意,摘了西瓜往水里一放,然后游著帶回去。吃著“冒險”得來的西瓜,別提多開心了。這樣快樂的事,在鄉里孩子的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有。即便是上學讀書,小伙伴們也覺得是很幸福的事情。學習任務不重,還可以不干繁重的農活。“文革”開始后,大家基本不上學了。即使上學,也是每個人配一把小鋤頭,跟著老師備戰備荒挖地道,讀書變成了業余的。
因為生長在血吸蟲病高發的洞庭湖區,12歲那年的元旦,張堯學是在血防醫院度過的。每天要打治療血吸蟲病的藥,藥物反應劇烈,打了藥后不能吃飯、不能動,讓人覺得已經活不下去了。特別不舒服的時候,張堯學就看周圍的山。看眼前小山的清秀,望遠山的輪廓,那么好的景色讓他的心情平靜下來、心思遼闊起來。
熬過了這樣一段痛苦經歷的張堯學覺得沒有什么坎是過不去的。他后來總是告訴自己和別人:“人活著要有意義,就不能掉進陰暗、壓抑的泥潭中去。在任何困苦的環境下,都不要盯著黑暗看,而要去看光明。”
鄉野里的生活磨練了張堯學的堅韌,也教會了他樂觀的生活,向著光明去努力。

張堯學陪同科技部副部長陳小婭視察中南大學高性能復雜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
那時,對于張堯學這樣一個鄉里娃來說,人生的追求就是可以生活得好一點,要生活得好一點,就要改變現在的生活,就要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那個年代,可以改變生活的途徑并不多,張堯學選擇了讀書。
1978年,中國剛剛恢復高考制度。只讀過5年小學、2年初中的張堯學決定參加高考。他用了40天的時間把高中數理化全部學完,然后幸運地考上了西北電訊工程學院。
剛進大學時,學校舉行摸底考試,張堯學一個英語單詞也不會,數學也只考了25分,是全校新生里成績最低的一個。但到畢業時,他的成績已經是最好的了。他用3年的時間修完了4年的課程,便跑到實驗室跟隨當時學校一個有名的雷達專家學習。學富余力的他參加了出國留學考試,全校第二名。
1983年,張堯學以國家公派留學生的身份,東渡日本,在東北大學師從國際著名的計算機網絡專家野口正一。這個時候的張堯學對科研并不了解,也不是那么愿意做科研。學校是大使館選的,專業也是大使館定的。野口老師說要多看專業基礎書,他就看書;老師說要多討論,他就去和別人討論。慢慢地,興趣有了,就開始上道做科研了。科研做進去了,就發現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1989年,張堯學拿到了博士學位。1990年,他回到清華大學,一邊教學,一邊做科研。當時,國內的網絡剛開始,美國人已經研制出了路由器。所以,張堯學一回國就向國家建議要做出自己的路由器。國家立項給了幾十萬元經費。1995年,張堯學研制成功中國第一臺路由器,1996年,路由器商品化。路由器的自主發明有何意義?通俗地說,就是你家新添了一臺筆記本,無需向網絡服務商再繳一份網絡服務費。因為,一個幾十元錢的路由器就能讓你家臺式機和筆記本同時上網。中國自己研制成功了路由器,也就意味著不用再花錢從外國進口了。

張堯學陪同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視察中南大學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
1998年,張堯學又研制成功高速網絡接入路由器。此后,他還研制出索普卡電腦,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7項,完成多項國家重點課題,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出版專著和教材8部,其中僅《操作系統教程》一書就發行了120萬冊。
2007年,張堯學摘下中國科研工作者的最高桂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然而,對于從踏上科研路開始就強烈反對做“黑洞”教授的張堯學來說,科研永無止境,科研創新已成習慣。
1998年,研制成功高速網絡接入路由器后。計算機已經開始滲入、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是也開始束縛人們的生活。從某種程度上說,當計算機越來越多地占用人們的時間時,人,則正在慢慢變成計算機、網絡的奴隸。張堯學想,作為工具,計算機應該被還原成一個方便人類的簡單的東西,就像把有線電話還原成無線電話一樣,還給人們行動的自由、空間的自由。
1999年,張堯學申請了一個項目,想將網絡、通信和家電三者合一,就是把三者的內容放到一起,用戶可以通過一個終端去調用它。這個概念在以太網上實現了,并且做出來的機器銷量也不錯。但是當時正好微軟也在做類似的項目。要做跟別人不一樣的研究的張堯學決定改變方向。
還是從方便用戶的角度出發,如何減輕用戶端的負擔,為他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個性化的服務?在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過程中,功能越來越多,程序也就越來越多,機器的負荷也就越來越重,而事實上,大多數用戶并不會用到其中的一些程序。張堯學想,可以把存儲和運算分開,存儲的東西,數據、程序把它放到網上,運算放在前端,也就是將載體和用戶需要的內容進行分離,不管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存放在哪里,用戶需要什么服務,在前端提取就行了,后端則有專業人員管理。這樣就在從前的計算機運算模式上,實現了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的擴展。張堯學稱之為“透明計算”。
2003年,張堯學和他的團隊把這個概念產品做成后,開始推廣。2006年,世界上最大的IT公司Intel公司發現了張堯學的研究,當即決定與他合作。經過6年的研究,透明計算已開始擴大到應用領域。2012年9月,在英特爾公司的年會上,該公司高級副總裁詹瑞妮隆重推介張堯學的“透明計算”,稱“今后的十年,將是透明計算的十年”。
1995年,原電子工業部請清華大學推薦一名優秀專家到部里兼任計算機司副司長,以推動產、學、研結合,提高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速度,清華推薦了當時計算機系最年輕的教授張堯學。1997年,兼職期滿后,清華大學又安排他兼任清華大學與美國IBM公司的合資企業鼎新公司的總經理,以充分發揮他既懂學術又懂產業的優勢。1999年,張堯學被調入教育部,出任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司長。2001年至2009年,轉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2009年至2011年,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
與鐘愛的科研工作相比,張堯學卻更看重自己在教育領域所做的事。“在政府做一個教育改革方案,比用基金去造福人民起到的效果更大,幫助的人更多。”當然,在張堯學看來,“性相近,習相遠。教育對人的塑造非常重要。高教改革亦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教育還決定著國家的發展、國民的素質,它的意義宏大而久遠。但是“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教育是一件件的實事串起來的鏈子。只有把每件事都做好,才能使人感動,成就習慣、成就人生、成就好人、成就專家、成就大師、成就民族、成就國家。”

張校長在中南大學升華學生公寓學生餐飲樓餐廳與學生交談
所以,在教育部的十年,張堯學不辭勞苦,奔波于教育與科研間,更致力于為教育做一件一件的實事。
2001年6月,張堯學來到高教司的當年,出臺了以教授兩年不上講臺就摘帽為核心內容的4號文件;以英文授課、加強實踐學習和與企業合作、聘請企業骨干任教師為核心內容,建設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的6號文件;以及按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由大學自主設置專業、進行專業結構調整的5號文件。由此拉開了新一輪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序幕。
2002年開始,張堯學連續6年推進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包括改革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四、六級考試。在英語學習中,大力推進和使用信息化技術,用計算機軟件做工具,使英語學習個性化、趣味化和以聽說為主,掀起了全國大學生向聾啞英語開戰的高潮。
為緩解在職人員上大學難的問題,張堯學又大力推進現代遠程教育。國家批準了68所網絡教育學院。為了加強管理和辦出中國特色,避免陷入只發文憑、不顧質量的怪圈,張堯學啟動和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部分課程的國家統考,把數學、外語、語文和計算機應用作為國家統考的、學生畢業必須通過的課程。為了加強和推進資源共享,張堯學又提出和推進實施了“教育超市”、“數字化學習港”、“公共服務體系”以及“數字化資源中心的活動建設”等項目。
為了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在當時每年2000萬元教改經費的支持下,從2003年開始,在全國高校推行4000門精品課,全面開展了以網絡共享為主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
為了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張堯學提出并組織實施了讓大學生學會做事、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的大學生創新計劃。在全國的100余所大學實施,每校挑選100余人,每人由國家財政支持1萬元,全國共支持15000名大學生,只強調做事的過程,不看事情的結果,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動手能力。同時,還實施了創新實驗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項目。這些項目要求高校為學生自主創新提供設備、場地和資金,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教師指導。
他還提出并組織實施了基于因特網的全國教師培訓網;提出和組織實施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的評選,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學團隊評選等活動;推行高職教育的建設和改革……

工作中的張堯學
正是由于在高教領域的銳意創新,引領了中國高等教育多方面的改革進程,張堯學被業內人士贊譽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色的一任司長”。
2011年11月1日,張堯學回到家鄉湖南,出任中南大學校長。對于或多或少了解、或者耳聞他在教育部推出多項改革舉措的人來說,張堯學“想干事、能干事”的性格和秉性注定了—他的到來就意味著改變,意味著改革風暴的來臨。
果不其然,在經過幾個月的調研、走訪、溝通后,張堯學在2012年2月底的全校教代會上合盤拋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這是一個涉及人事制度、本科教學、科研體制、學位和研究生培養等多個方面的系統改革。中南大學校內改革如期而至。
在張堯學看來,中南大學是中國一所很好的大學,但是也有它的不足。這種不足在外表現為知名度與實力的不匹配,在內則表現為制度建設不夠、頂尖人才匱乏、科研投入不足、管理體制不順等等。這些問題,有的是國內高校的共性問題,有的是中南大學自身的問題,特別是發展太快積累下來的問題。對于發展中的中南大學來說,看問題、解決問題比看成績要重要。所以,通過改革,理清思路、解決問題,求得發展,是實現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然途徑。
這場系列改革隨即也引來了意料之中的風暴。對于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教育界或褒或貶的爭議、校內師生眾說紛紜的討論,張堯學泰然自若,堅定著信念,也傾聽著各方意見,并坦誠地、不厭其煩地解釋自己的思路與想法。他覺得,中南大學已經具備了改革的條件,這場改革重點不是搞不搞的問題,而是怎么搞的問題。改革要成功,必須獲得中南人的支持與參與。
系列改革思路也體現了張堯學高教改革思路的延續性。比如要求教授上講臺,這是2001年,張堯學在高教司時推出的舉措。“但那時候教育部是從宏觀層面推行的,缺乏監督;大學是中觀層面,只要推行肯定有辦法。”這就是張堯學的執著。改革對他來說,不是政績形象工程,而是他確實想做這樣的事,是他自身教育經驗和教育理念的實踐。
2012年3月,不忌爭議的張堯學再次把自己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3月20日,他向媒體鄭重宣布,學校聘任22歲的劉路為教授級研究員,因其攻克了國際數學難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張堯學坦言學校這樣的舉措重在鼓勵青年人才,更意在展現中南愛才、惜才、重才的胸懷,希望能夠吸引海內外人才匯集中南。
作為校長,張堯學最看重的是學生。“改革要讓最基層受益,也就是學生受益,學生受益了,我就心安理得了;學生沒受益,我會心靈不安。”他希望,如果學生畢業多年后,還能覺得母校很好,那么,中南的改革就算成功了。
中南改革仍在行進中,張堯學依然很忙碌。在他心中,他就是改革路上的一顆石子兒,能鋪就鋪點路,爭取把中南大學持續發展進步的制度和環境建立起來。
院士、教授、司長、校長,多面手的張堯學其實是簡單的。他在每一個崗位上的第一追求是做事,人生的第一追求則是快樂地生活,不要給周圍的人留下煩惱。所以,工作中的他嚴厲而嚴肅,生活中的他卻隨性而幽默。不給別人留下煩惱的他,也是快樂的。
張堯學,科技創新的先行者,教育現代化的先行者,高校改革的先行者。“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我們祝愿他的先行之路,會走得更快,走得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