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薇
運用形體塑造角色
——排演《守望》的藝術感悟
■郭曉薇
除了語言之外,形體是話劇演員創造角色時從外部來體現人物的主要手段。演員在塑造角色時,通過形體展現出劇中人的內心活動與情感。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外部形體之所以重要,就因為它是傳達內在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對于這一點,我通過排演話劇小品《守望》頗有感悟。
《守望》是一部優秀的原創話劇小品,描寫了一位八路軍抗日烈士的妻子,在家鄉一輩子守望丈夫回家團聚的感人故事。劇情背景從上個世紀的抗日戰爭延續到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全劇出場的角色只有一人——秋紅。小品《守望》非常注重通過準確的形體動作生動形象地演繹出角色內心至死不渝的那份堅守和盼望,使“秋紅”這一人物形象在舞臺上立了起來,并深深感動了觀眾。此劇因而榮獲“江蘇戲劇獎·小戲小品獎”大賽小品類優秀劇目一等獎和優秀演員獎等多個獎項。
演員在運用形體去體現角色時,一是要把握人物的整體形象塑造;另一個則是人物不同的具體的形體表現。由于每個人物出身、年齡、職業、經歷等等不同,就會形成自己特有的性格特征,而這種性格特征自然會在人物的體態、步態、手勢、習慣性動作等形態特征上反映出來。小品《守望》的劇中人秋紅,從19歲的新娘到中年婦女再到80多歲的老嫗,她的身姿、步態、眼神以及動作的節奏等方面都有種種不同。因此,演員在體現人物時,就必須把角色的這些形體方面的特征及變化創造出來,演繹出來。小品《守望》投入排練時,我一方面仔細研讀劇本,分析人物,展開想象,把劇中的規定情境豐富起來,把“秋紅”這個人物形象在心中豎立起來,并用心去感受去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為了能使“秋紅”行動起來,把心中樹立的形象在舞臺上“活起來”,我便在導演的啟發指導下,為人物設計形體任務和動作。對于這一點,斯坦尼論述說:“形體任務和動作是捉摸得到的、穩定的、看得見的、感觸得到的,······再說,它們是比較容易確定的,因此,我們首先要去請教它們,借它們的幫助去接近所創造的角色。”
實際上,演員在形體方面的這些特征的創造,同時也會影響到對自己所要創造的角色的感覺。這種角色的自我感覺,也就形成了角色的外部性格特征。演員在體現角色時,首先是要根據自己對角色的分析與構思,創造出角色的形體自我感覺來,這是對演員創造人物能力的挑戰,因為演員要在舞臺上使自己的體態、步態、手勢、眼神、習慣性動作以及動作的節奏和頻率創造出具有鮮明人物形象特征來,就意味著演員要按照角色的要求對自己本身的形體做出一些或很大的調整,通過精心設計,反復揣摩和練習,這樣才能使自己所創造的人物形象具有獨特的魅力。
恩格斯曾說:“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現在他怎么做”。在運用形體塑造角色時,除了要注意角色的形體行動的選擇與角色的性格特征之間的關系之外,在體現角色時還應該努力運用形體行動創造出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內在的思想與情感,一定要盡可能地尋找到最能夠體現出角色思想感情的形體行動的方式。根據《守望》的劇情、人物和思想內涵,我著重在主人翁的步態、體態、手勢和眼神上下功夫,運用一系列既貫穿又有明顯對照的形體動作來演繹“秋紅”不管生活勞累,人世滄桑,卻始終如一地守望著丈夫回家。
小品《守望》是一部“獨角戲”,在不到12分鐘的時間里展現主人翁守望的一生,一生的守望。規定情景轉換多而快,往往一句臺詞,一個動作就要完成人物人生的一個階段,一個時代的變遷。因此在塑造“秋紅”這個人物時,形體動作的變化是重要手段之一。在導演的啟發指導下,我緊緊抓住“守望”這條主線,為“秋紅”這個人物的各個年齡階段設計不同的形體動作。她的步態是北方農村婦女式的,她守望丈夫回家,從小媳婦的急不可待到大嫂的堅定穩健再到老年時的緩慢沉著。她的體態,從年輕時的活潑到中年時的挺拔再到老年時彎曲的腰腿和微微顫抖的雙手,為了更好地表現新娘子的快樂、活潑與嬌羞,在劇中沒有直接交流對手的情況下,我巧妙地化用了一小節秧歌舞蹈動作,恰如其分地展現出秋紅這個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而到劇終時,老年的秋紅等來了丈夫的陣亡通知書,她拄著拐杖,彎曲的雙腿如同百年老樹,好似生了根一般在風中屹立著,微微顫抖的手伸向遠方。
運用形體塑造角色,手勢是形體動作中不容忽視的一種重要手段,手勢在體現角色時既具有獨立形體的功能,也具有在言語中起輔助作用的功能,但無論顯示哪種功能,都要把手勢與角色的心理行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我在扮演秋紅時,手給人的感覺總是微微張開的,而且很有力,似乎隨時準備著丈夫回來時緊緊抓住丈夫的衣服不讓他離開。
運用形體塑造角色,當然更不能忽視面部表情的作用,演員的面部表情是由五官總體的組合來表現的,但是真正統領著表情的則是眼睛。眼睛不僅在表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眼睛總是與傳達人的內在情感聯系在一起。因此,演員應該把眼神的運用與人物的行動、人物的特征和規定情境結合在一起,這樣才可能表現出鮮明生動感人的眼神來。在《守望》中,一個演員挑起一出戲,12分鐘內,一個角色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一個守望,經歷了抗日戰爭、抗戰勝利、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因此,在劇中,我沒有機會在面部表情上給予充分的表演,而是著重在眼神中一以貫之地表達出她獨特的內心世界。這就是她刻骨銘心、魂牽夢繞、歷久彌堅、至死不渝的守望!
總之,在角色的塑造過程中,運用形體來體現角色,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手段和方式。但是,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任何手段與方式的目的都是為了揭示出劇中人物內在的精神生活。演員在運用形體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時,一定要注意遵循“少一點,好一點”的原則,沒有意義的形體動作會干擾和破壞人物的心理情緒的準確表達。在《守望》開始排練時,導演曾幫助我設計了多種處理方法,在排練過程中,經過反復推敲、選擇,確定了最為準確的形體動作,使之能夠準確、鮮明、生動地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例如:《守望》結尾時,秋紅丈夫不歸之迷已經解開,當年的陣亡通知書已被送到家中,劇終時,秋紅拄著拐杖,注視前方,如同塑像一樣。之所以這樣處理,是因為對于秋紅來說,守望,已經成為她每一天的生活內容,已經成為她生命的意義所在。因此,無須再多的語言,再多的表情,再多的動作。這樣少而精的處理,也許會使觀眾們獲得更多。
綜上所述,形體動作是外化人物內在思想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演員塑造角色的一項基本功,我們應該在這方面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和藝術實踐,以期創造出更多更好的舞臺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