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麗
少年兒童是初升的太陽,他們稚嫩、活潑而富有朝氣。少兒聲樂作為聲樂教學的一個基礎組成部分,是全部聲樂教學的根基,更是培養優秀聲樂藝術人才的搖籃。所以在少兒階段所接受的聲樂訓練,對其以后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然而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少兒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性情變得急躁、呆板,容易分神,逐漸減退了對歌唱的興趣和熱情,失去了原有的靈動。這一普遍現象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視。作為一個聲樂教育者,我們不能讓這些少兒變成發聲的機器。因此,如何讓枯燥無味的基本練習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能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主動學習已成為所有聲樂教育者面臨的重要課題。通過近八年的教學,本人提倡將快樂運用到教學的每個環節,現將點滴體會整理出來,希望能為少兒聲樂教育事業略盡綿薄之力。
呼吸是歌唱的運動,歌唱的支持力。正確的歌唱方法一定包含著正確的呼吸方法,兒童的歌唱發聲呼吸方法基本與成人相同,呼吸時肺、胸、兩肋、橫膈膜、腹部都要起作用,胸部要自然張開,但兩肋和橫膈膜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小腹起一個氣息支撐點的作用。對于初學聲樂的少兒說太多的理論他們是理解不了的,必須讓他們能直觀的感覺到。我在教學中喜歡運用一些道具和生動活潑的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獲得靈感,從而能主動吸收到聲樂知識。例如,我會拿一支鮮花給學生,讓他們去聞這朵花的香味,或是讓他們閉著眼睛聞我手中的一個美食,如果聞對了就給予獎勵,這時的學生都是無比專注和認真地重復做著呼吸練習,隨后讓他們做“i”和“o”母音的發聲練習,可采用音階、琶音、簡易的樂句等。有的學生氣息很短,我會讓他們模仿蠶寶寶吐絲的感覺,用這種感覺讓他們做“si”母音的長音練習,使氣息增長,吐得越長越好,或是讓他們數棗子,看一口氣能數幾個棗,通過每天的反復訓練學員們的氣息也逐漸變長,還有的學生氣息不平穩,我會給他們一片小紙條放在嘴前方,讓他們將吸好的氣吹向紙條,從紙條振動的頻率來確認呼出的氣息是否平均,集中,此時可以讓學生做“u”母音的長音發聲練習,使氣息平穩,從而能獲得充分的頭腔共鳴,讓他們找到具體的發聲位置。在這基礎上,讓他們做“mi”“ma”母音的跳音練習,增強小腹的運用機能,如果小腹的支點找不到時,可以讓學生咳嗽兩聲,在咳嗽的過程中小腹會有自然的跳動,從而讓他們找到具體位置,通過一系列的反復練習,學生都會在快樂中深刻地記住呼吸的感覺,逐步增強氣息的控制能力,對演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演唱是語言和音樂結合的藝術。語言是音樂內在的表現方式。在演唱中咬字、吐字貫穿始終,它是演唱藝術的總體體現。帕瓦羅蒂曾談過:“我愿意,重復我說過的意見,我所唱的詞,如果吐字不清,不僅破壞了意境,而且會給觀眾帶來反感,吐字問題,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一直到我成為演唱家。”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唱好歌曲的必然條件。針對少兒聲樂的咬字吐字,我會讓學生練習一些有趣的繞口令,或讓他們講一些自己喜愛的故事,在學習一首新歌之前,讓他們手掌拍著節奏把歌詞朗誦幾遍,在一次次的練習中增強學生的口齒能力。
聲樂是表演藝術,發聲方法是歌唱表演的手段,而歌唱的最終目的是用美妙的聲音把歌曲的內容、情感表達出來,單有一個美的聲音是不夠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去理解音樂和歌詞,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對歌曲進行分析、講解,讓他們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而更好地表達作品。表達、體現歌曲內涵的關鍵最終還是要在歌曲的演唱處理中表現出來,所以教會孩子“會唱”很重要。可把歌詞編成有趣的故事,使其形象化,讓兒童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向作品內容規定的情境中去發展,從而產生合乎內容情景的感情,聲情并茂,使歌聲具有靈魂。如朝鮮電影《賣花姑娘》的插曲《哭盼姐姐早回家》整體基調是凄涼、悲傷的,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歌曲的感情,可以給他們講述賣花姑娘的故事,告訴他們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有一個小姑娘站在山坡上,天都快黑了還沒有回家,可憐的她眼睛瞎了,什么都看不見,并且她的媽媽也生了重病,臥床不起,為了治好媽媽的病,姐姐出門賣花去了,小姑娘獨自站在山坡上盼望著姐姐早點回家,在山崗上,寒風吹得刺骨涼,孤苦伶仃的小姑娘,穿著單薄的衣裳站在山坡上,她的姐姐為了尋找阿哥,離家去了遠方。她哭著盼望她的姐姐早早回到家。在學生理解了故事背景后,再去唱這首歌曲是就能讓他們融入故事里,要求他們唱出小姑娘的無助和凄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當我講這個故事時,學生聽得十分認真,講完后,學生哭了,很久才平復情緒,在接下來的演唱中,學生十分投入,把歌曲的情感很好的詮釋出來了,也深深的打動了我。因此我不贊成那些認為少兒年齡小,就認為他們沒有表達情感能力的觀點。我個人認為少兒雖然年齡小,他們的理解能力也許不是很強,但他們是有真情實感的,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的向往,對自然的感知甚至高于成人,他們缺的只是教師的引導。又如潘振聲作曲的《祖國祖國我愛你》,通過小朋友用小小蠟筆畫小鳥、小草、太陽、國旗等,表達了熱愛美麗祖國的情感;再如經典的朝鮮兒歌《小白船》,描述了“在藍藍的天空銀河里,有一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樹,白兔在游玩,槳兒槳兒看不見,船上也沒帆,飄呀飄呀,飄向西天”。通過歌詞內容,我讓學生想象一下是一只怎樣的小白船,桂花樹有多高多大,白兔是怎樣的玩耍,要求他們唱時,眼前要出現這些形象,要唱出畫面感,然后每個學生心中的船可能都是不一樣的,桂花樹也不是一樣大小的,但是對于音樂的理解我認為不要謀求統一答案,正如“一千個觀眾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孩子心里就該有一千只小白船”,在教學中不應該束縛少兒的想象力,但是必須讓孩子知道二度創作要尊重一度創作的時代背景和民族地域風格,不能歪曲歌曲內容和作者的創作基調,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不離弦走板把作品藝術再創造。
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授演唱技能、技巧,還要多鼓勵青少年參加不同形式的演出、比賽等演唱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不僅要會唱也要會演,對于初學的少年兒童來說,能夠在大庭廣眾之下敢于放聲歌唱就是重要的一關,只有放松表演,才能用情歌唱,進而打動聽眾。在教學中,我會定期給學生舉辦各類小中型音樂會,為每個人選定曲目,并編排好動作,讓他們每個人都能有上臺鍛煉的機會,臺下的掌聲是每個小朋友自信的動力和源泉,音樂會結束后,再組織學生們一起進行溝通交流,讓各自發表一下演出感受,其他人再發表一些對別人肯定和提出一些好的建議,通過演出的機會來檢驗總結演唱的表現力,通過親身實踐,使學生獲取自身缺少的表達歌曲感情的表現方式。此外,參加音樂會的過程也是向他人學習的過程,通過相互比較,不斷總結,不斷積累經驗,逐步使少年兒童演唱水平不斷提高,達到以情感人,聲情并茂的境界。
少年兒童的本性是好玩、好動、好學、好問對世間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又富幻想,特別是對符合自身特點、心理需要的東西,努力去模仿。教師應積極引導孩子去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在音樂活動中不斷地發現、感受、表現,就會獲得各種美好的情感教育體驗。因此,能讓少年兒童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好聲樂是我們每一位少兒聲樂工作者不斷思索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