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洪 樊遠平
欄目責編:邵滿春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八項規定”中不乏輕車簡從、精簡會議、力戒空話套話、改進新聞報道等很受百姓歡迎的內容。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結合“八項規定”的內容,發出《關于學習貫徹中央政治局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的通知》,對新聞報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聞報道進一步優化報道內容和結構,調整播發順序,增強傳播效果,對報道數量、字數、時長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江西省人大十二屆一次會議和政協江西省十一屆一次會議于2013年1月21日至1月29日召開,全省一年一度的“兩會”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由于其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程序性,所以“兩會”的新聞報道在創新上比一般節目有著更大的難度。如何在貫徹中央政治局“八項規定”和省委、省政府若干規定的同時,體現全省貫徹“八項規定”的新風貌,宣傳好、報道好“兩會”,成為擺在各個媒體之間最迫切的問題,也是各媒體之間開展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江西廣播電視臺在今年省“兩會”報道中,在報道內容“瘦身”的同時,通過將鏡頭和話筒向基層代表委員傾斜,搶抓會議細節等報道方式的創新,為“兩會”新聞報道,甚至是以后的會議新聞報道樹了新風開了先河。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也是新聞,尤其是電視新聞中最有說服力、最能打動人的細節。在今年省“兩會”報道中,江西衛視《江西新聞聯播》從“兩會”準備就緒,代表、委員報到,到大會開、閉幕、聯組、分組討論等等,始終貫徹一點:抓住細節,體現新風,唯“新”是“聞”。
比如,在1月20日播出的 《省“兩會”:準備就緒 新風拂面》中,就放大了“人大會會期歷來最短”“會場沒有懸掛彩球、彩旗、沒有鋪設紅地毯,簡約而不失莊重”“家住南昌的代表、委員、列席人員不安排食宿”“嚴禁借開會之機搞各種走訪、宴請”“統一吃自助餐”“不封路、不警車開道、不擾民”“駐地賓館由五家減少到三家”等一系列“兩會”新風尚,既讓廣大群眾感覺到了“兩會”清風,也增強了傳播的效果。
在《江西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代表向大會報到》中,記者細心地發現了“兩增”“一減”的細節:“工人、農民代表49名,占代表人數的8.04%,比上屆增加了1.79%”;“專業技術人員代表70名,占代表人數的11.49%,比上屆增加了0.97%”;“黨政領導干部代表351名,比上屆減少8.84%”。記者用敏銳的目光,將會議人員的細微變化呈現出來,也就把這次大會的平民氣息一展無余。
在省“兩會”報道中,記者還捕捉到政協開幕大會“僅40多分鐘”這樣的細節,將“兩會”厲行“講短話、開短會、求實效”的精簡、務實、高效會風展現在觀眾面前。同時,通過采訪代表、委員現身說法,將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長度、務實之風報道出來,增加了新聞的可信度,拉近了觀眾與“兩會”的距離。
最讓人耳目一新的,還屬在江西廣播電視臺官方網站上發表的圖片新聞——“省長和代表委員一起吃自助餐”。圖片顯示:鹿心社省長端著餐盤和代表、委員一起排隊、共進午餐,“一杯白開水、一個窩窩頭、一點素菜、一小盤水果,就構成了省長的午餐”,有圖有真相,將大會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力度和決心較好地呈現。
以往的會議新聞中,空話多、套話多是觀眾反映最多的問題,在今年省“兩會”報道中,江西廣播電視臺《江西新聞聯播》以多采訪、多現場口導、多新聞特寫這么一個“三多”的特點,創新改革報道方式,改變文風,力求實效。
正所謂“接地氣才能有靈氣”。今年省“兩會”開幕和閉幕大會節目稿的后面,都接了大量的同期聲,節目將鏡頭對準基層的代表、委員,傾聽他們的聲音,傳達來自基層的愿望,通過代表、委員的聲音,傳達“兩會”新風。
在新聞特寫《江西:“兩會”新風贏得一片叫好聲》中,記者跳出會場外,把鏡頭對準南昌市區的的士司機,以旁人的角度來談對“兩會”的體會,讓他談今年“兩會”期間在城區開車的現狀。的士司機表示:“沒有封路,也沒有警車開道,感覺到政府在為民著想,不擾民,感覺很舒心”。的士司機實在的話語,較好地說明了“兩會”新風拂面,比任何語言都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為了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今年的省“兩會”報道頻繁采用記者現場口導,通過記者對新聞現場的描述,引領觀眾觀察、關注、參與“兩會”。往常讓人感覺嚴肅的開、閉幕稿件,通過在前面加上記者現場口導,活潑親切中又不失嚴謹莊重,點滴之間盡顯“轉作風、改文風”的務實精神。
與此同時,開設出“百姓關注兩會”“兩會微觀察”“新聞話題”等新聞特寫式報道形式,加強與基層代表、委員和普通群眾之間的聯系,在新聞報道中切實落實中央有關“密切聯系群眾”的相關規定。
鏡頭拍攝手法上也盡量柔和,不再一板一眼,多采用記錄式手法,增加畫面的親和力與自然性。比如:人大、政協大會開幕式、閉幕式等全體會議,除省主要領導外,其他主席臺就座領導的電視報道,采用全覆蓋的形式進行拍攝,簡化程序,不重復點名。
為了將“密切聯系群眾”更有效、更實在地落實到新聞報道中,江西廣播電視臺今年首次成立“兩會微博報道組”,利用微博這一新媒體和關注“兩會”的各界群體進行廣泛的交流。同時,首次采用了全媒體訪談的形式,讓代表、委員走進訪談室,接受各級、各類媒體的訪談,讓各種聲音在全開放的氛圍中交流、碰撞,形成全民參與“兩會”的輿論氛圍。
今年,江西衛視還為會風專門采寫了新聞特寫:《江西:“兩會”改會風——壓縮會期節儉辦會不說空話》,并首次配發評論《“兩會”新風激蕩人心》,將省“兩會”把“提高會議效率,密切聯系群眾,改進工作作風”列入長年、常態工作的決心,以及“兩會”上出現的新風、新景,用新聞人特有的敏感,用發自肺腑、簡短有力的語言,淋漓盡致地表達。
今年省“兩會”新聞報道除了把更多的空間和鏡頭對準生產一線和基層代表、委員之外,還在領導稿件播發方式、播發長度等方面進行改革、精簡,切實貫徹落實 “八項規定”。
例如,省領導參加討論審議不單列報道,而是分組別融合在一起綜合報道,與基層代表、委員發言的內容融為一體綜合刊發。1月24日的聯組討論,蘇榮、黃躍金、趙智勇、蔡曉明四位同在一組討論的領導綜合在一條稿件里播發,領導講話也不再“穿衣戴帽”,而是直奔主題,簡明扼要,不說套話,不講空話。
省委常委參加分組討論的稿件,統一發一個總口導,新聞里直接采用領導最實在的話語,稿件長度甚至控制在25秒左右,為歷來最短的常委稿件。
為踐行“轉作風、改文風”的要求,在報道代表、委員參加討論審議發言時,只報道具有實際內容和意義的發言。同時,配發的本臺評論也力求精簡,集中講成績、簡短話未來。整篇評論文章文字言簡意賅,文風清新有力,只用短短1分15秒鐘時間,就表達了本臺對“兩會”召開的感慨。
會場不擺放鮮花、不鋪設地毯、不開道不封路、不安排宴請、統一用自助餐,同時工作報告短了、發言空話少了、會議簡報薄了……今年江西“兩會”勁刮的這一股清新風氣,通過電視、微博、網絡等媒體的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八項規定”務實新風開啟“實干興邦”之路,也為新聞報道明確了前進方向。如今的信息傳播手段正在從論壇時代、博客時代向微博時代轉換,處在這一特殊歷史節點和傳播時代的傳統媒體,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引領積極健康的主流輿論,又在報道形式上有所創新?今年的省“兩會”報道開辟了新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