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志國
欄目責編:黎 莉
影視文化是一種現代視聽藝術,寄寓了濃厚的時代氛圍。影視文化作品通過長期、大范圍的滲透和輻射而產生效應,對大學生的審美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觀、政治觀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探討如何充分發揮影視文化的優勢,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如何利用影視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大學生處于成長的關鍵期,解決人生觀的問題十分重要,積極向上的影視作品有助于大學生正確地看待人生目的、人生價值,樹立科學人生觀。電影《開國大典》中所展現出的愛國主義、共產主義革命精神以及英雄的浪漫主義,極大地震撼了人們的心靈。《潛伏》《暗算》《誓言今生》等熱播諜戰劇中展現出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經歷,在一定程度地折射出當今大學生貢獻社會、奮發圖強的犧牲精神。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電視劇如《家的N次方》《野鴨子》等,從生活的各個側面反映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復雜關系,讓人們領悟人間的真善美、和諧寬容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風尚。這些影視作品都有助于大學生個性的解放和民主精神的加強,使大學生呈現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理性精神。
優秀的電視專題片、紀錄片對于大學生拓寬視野,獲取新知也極具意義。《人與自然》《南太平洋》《生命》等電視紀錄片通過體現動物植物、海洋陸地、山川河流與人類生生相息的緊密關系,激發大學生熱愛和尊重人與自然的意識。大型電視紀錄片《金磚之國》,系統闡述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四個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把握機遇、經濟騰飛的過程,揭示新興市場國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客觀現實。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讓大學生客觀地、理性地看待世界、看待歷史。這些影視作品讓大學生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和歷史,掌握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
在大量影視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也難免有一些糟粕或者不符合本國本民族道德觀念的意識,直接或間接影響大學生。比如,一些青春偶像劇、驚悚劇中傳達出的所謂個性張揚、自由浪漫、不擇手段、色情暴力、崇尚權錢等,這些內容讓思想意識還不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影響。這種傾向應該引起影視文化創作部門、影視文化管理部門,以及高校教育管理部門的重視。
營造良好影視文化氛圍。影視文化應該有益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注重娛樂性的同時,也注重作品本身的思想性和教育意義,引導大學生對社會發展和社會責任、人生的任務和目標進行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加強影視文化的軟硬件建設。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監督機制應相互協調配合,加強影視市場的管理與監督,強化影視作品的審查報批制度與程序,創造健康有序的影視文化市場。大學校園應從自身建設入手,把組織學生觀看優秀影視片納入學校教育計劃當中。在校園影視文化建設中,應著眼于影視文化的特點,著眼于受教育者心理及年齡特征,著眼于高校的德育任務和目標,并把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使校園影視文化內容體系既與高校的德育目標相協調,又使高校學生樂于接受。
強化影視文化的組織機構建設。校園影視文化建設必須是有組織、有系統的,建立健全常設專門機構和安排專門人員來管理校園影視文化,使之成為高校德育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現今許多高校中已經有諸如影視協會、音樂協會等,但那都屬于學生社團性質,影響力和影響面都有限。常設機構的建立可以有組織、持續地展開優秀影視作品的展映、討論,甚至自己創作健康的影視作品。
建立大學生審美教育體系。在大學校園中開設一些影視作品欣賞講座,經常組織學生觀看品味高、藝術價值較高的影視作品,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不同時期、不同背景的影視片。通過講座以及開展影評活動等形式,幫助大學生提高審美情趣和鑒別審美能力,起到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的作用。邀請著名影視工作者參加大學生電影節、大學生電視節,舉辦德育工作者和影視工作者座談會,學校教育工作者參加影視片的審看活動等,溝通影視工作者與德育工作者的交流渠道,形成合力,建立大學生審美教育的健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