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飛
《龍文》是中央電視臺《開心辭典》開心學國學主題曲。這首歌由臺灣音樂教父小蟲操刀作詞作曲,歌詞古色古香、曲調朗朗上口,隨著2010年春晚譚晶和陳奕迅的演唱而為眾人所知,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是一首旋律優美的中國風歌曲。
龍文指的就是我們中國的文字,一彈,一揮,一橫,一豎等都是我們古人寫毛筆字時的落筆技法或筆畫
唐·韓愈《病中贈張十八》詩:“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
唐·李嶠《書》詩:“削簡龍文見,臨池鳥跡舒。”
明·夏完淳《題王叔明<柴桑圖>》詩:“只今江左成龍文,卜歷重光啟中葉。”
這首歌曲采用了中國五聲音階,G宮調式,帶擴充的兩段體結構,時值以八分音符為主的旋律線條娓娓道來,高潮在擴充段進行了體現,最后又在B段副歌部分結束,再次強調主題。由于曲調較平緩,因此情緒的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整首歌最高音到小字一組的e,這對通俗歌手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們在演唱時還是要用到科學的發聲方法,強調氣息的運用,如何將這首歌做出對比,演繹得更有意境,也需要我們來做進一步的分析處理。
從歌詞來看,大致分為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重在寫文字與文字蘊藏的文化功能和意義,八個短語式的歌詞,涵蓋了戲劇、繪畫、詩歌、建筑、歷史、音樂、神話、典故、風景等傳統歷史與文化的內容。從旋律來看,這一樂句的旋律是敘述性的,上半句不是很高,一、二、四小節都是上行走向,容易唱飄,所以演唱時更要注意氣息不能浮,口腔一定要打開,每句最后的一個字如:丹、山、長、鏘氣息都得拉住,前兩個字歸韻“an”要注意和后兩個字的歸韻“ang”區別開來,做到字正腔圓,演唱時要讓人覺得橫、豎、點、撇間俱力透紙背,一旦唱飄則顯得輕浮,中國古老悠久的文化歷史底蘊便無法體現。下半句旋律是在上半句的音高上做了一點變化,歌者可以在處理上和上半句做一點對比,在前四句的基礎上唱得柔和一些,著重給人畫面感,讓人們在詞曲間細細品味中國古老愛情故事的意境。尤其在最后一句“一點茉莉香”這個香字要嘆息的唱出來,這樣感覺不僅是自己聞到了,聽者也聞到了茉莉花香,適當的延長最后這個香字,也為下一句的發展做好了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個層次,重點用唐詩和傳說來描繪代表中華文化的感情抒發和歷史文化認同。第二句的旋律開始鋪展開來,演唱這一句時要將氣息滾動起來,注意歌唱的流暢性和連貫性,從灑下床前明月光始,用大潑墨大寫意的方式表達情感,著重強調“月光、夢、鳳凰、黑、善良”等詞,尤其“月光”兩個字是在高音上,在這里還是要強調氣息的運用,氣口轉換要準確與自然,在重點詞前學會偷氣,做到不露痕跡,流暢自然,一氣呵成。
第三個層次,著重借用經典藝術形式、古代文學典故、神話傳說片段、文化傳播故事來彰顯中華一家、同根同源的意識形態色彩,引導和凝聚華夏大眾的民族精神。敘述性的旋律,對稱式的行進,不同于第一句上半句的力透紙背,而是從承接上一句的大開大合后又接著娓娓道來,歌者在演唱時除敘述之外還應用肯定的語氣將自豪感含蓄的表達出來。
第四個層次,主要把民族、民俗、生活習性的回憶融入人的感情的范疇,并通過這些品味和挖掘出自身所屬的中華文化之根和歷史同族之感,最終在回味和認同的意象里完成民族身份的確認與未來的祝愿,達到天下華人家、國、根的大一統和精神洗禮。在音樂擴充段落,長久醞釀和積累,終于到了情感不得不宣泄的時候,讀懂千年金鉤銀畫樣,習慣故鄉白米面和湯,一杯清茶到漢唐,妙筆丹青畫平安,在這四句里歌者應打開咽腔,借鑒科學的民族唱法,利用好共鳴腔,用氣息的推動,以聲帶情,唱出內心的激動與自豪,將情緒推至高潮,在音樂情感得到酣暢淋漓的釋放后,最后是B段副歌部分的再現,最后一句“子孫血一樣”在節奏上做了一些拉寬和拉長,在感嘆中結束全曲,這是一種情緒上的積極再現,用感嘆的語氣再現敘述性的旋律,是傳承,是發展,是團圓。更深層次地體現出中華文明的璀璨。
整體上看,歌詞采用詩經的傳統手法,第一個層次是賦,第二個層次是比,第三個層次與第四個層次是興。既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部分內容用國學里的代表性本文元素進行了有效描述,又把國學所反映的家國夢想和血源、宗族意識傳神地輸入到聽眾的心頭,實現了點面、內外、古今、家國、天下的有機融合。
從曲調來看,《龍文》運用了中國特有的五聲調式,由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符變化而來的旋律古香古色,流淌著龍子之情,有自豪,有懷古,有依戀,讓人回味無窮!歌詞中提到的宮商角徵羽,就是古代音樂曲譜,這也說明了中國音樂歷史悠久,在整個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龍文》繼承了民族音樂傳統的舒緩、悠長的特點,起始階段緩慢鋪墊,過程階段漸次起勢渲染,高潮部分旋律激蕩舒暢,歌者應用通過二度創作展現出歌曲中所包含的主題情感。以聲傳情,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震撼,令人自發地徜徉在歷史的空間和文化的歷史中,并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