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霄
器樂表演的二度創作
■王思霄
本文從藝術角度出發,淺論器樂演奏中二度創作力的構成,初探演奏者自身的理解力、想象力、情感體驗感悟力以及綜合文化力在二度創作中的地位和意義,旨在說明演奏者的這些基本能力,是表達作曲家的真情實感,達到音樂藝術最終目的的重要因素。
音樂;器樂表演;二度創作
器樂表演是指演奏者通過演奏樂器把音樂作品欲表達的內在情感、精神追求等在一定時間里藝術地表現演繹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由于作曲家創作出來的無聲樂譜是其“原始樂思”,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作品,不像文學作品或美術作品那樣只要其作者創作完成,就可以直接供人們欣賞了,音樂作品要展現其生命的思想情感、音樂形象,就必須通過音樂家表演這個中間環節,把樂譜轉化成音響,把作品傳達給欣賞者,實現其作品價值。所以,器樂表演被稱為是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復性。經演奏家二度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是對于現實生活中美的能動的、自覺的反映,展現了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情感表現,可以觸動人們的心靈,振奮人們的精神,引導人們向真善美的方向發展。除去演奏者自身所必備的技術、技巧、技能外,器樂表演中演奏者對音樂二度創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來自于演奏者自身的理解力、想象力、情感體驗感悟力以及綜合文化力等。
藝術是人類情感表現的一種符號,音樂作品作為“抽象”了的人類情感符號,要通過演奏者的藝術表演才能使作品表情達意。
音樂作品的藝術情感是真實性與假定性的結合,器樂演奏出來的是作品的藝術情感,而不是此時此刻演奏家自己的情感,要想成功地進行二度創作,必須對音樂作品意義進行深層次探求,而如果一個演奏者連作曲家一度創作的樂譜都不能了如指掌,是根本無從談二度創作的。因此,二度創作的基本條件就是要演奏者完全置身于作曲家的作品,認真研讀樂譜,深刻理解作品的“五個w”,即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原因(why)、具體事件(what),只有熟練地掌握和理解樂譜之后,才能從樂音傳達出來的音響中去發揮自己的感情和想象。例如,在演奏舒曼1837年創作的鋼琴曲《翱翔》時,首先要理解這是舒曼年輕時愛上天才女鋼琴家克拉拉·維克時所創作的一首熱情似火的作品,鮮明的節奏型(八六拍)和流暢的旋律、靈巧的樂思,生動表現出舒曼被愛燃燒、激情奔放、自由翱翔時的幸福情景。
只有在充分理解作品的“五個w”后,演奏時才能感動聽眾,引起共鳴。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演奏者的深刻理解力為其在二度創作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藝術想象是器樂表演者進入音樂作品二度創作的依據與橋梁。怎樣才能讓虛擬的、平面的、死的樂譜變成鮮活的、立體的、生動的藝術形象?這就需要演奏者在理解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自己的信息儲存庫,發揮豐富的想象力來對作品進行再創作。
作曲家寫下了音符,而演奏者必須把想象力融入到音符之中,將作曲家原來希望的千種色彩和萬種風情添加上去。例如,在演奏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時,演奏者一定要通過譜面給出的音樂旋律,結合自己記憶庫里的信息,充分發揮想象力,清晰勾勒出楚漢相爭時古代戰場上的情形,才能形象地演奏出刀槍劍戟、人聲吶喊、戰馬嘶鳴、十面埋伏的驚心動魄的場景。
無論作品寫得多么精彩絕倫,都無法替代演奏者通過自己的想象而進行的二度創作,離開藝術想象,演奏者的音樂激情將無從產生,作品的表達也便失去其存在的依據。
藝術家創作力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情感體驗的敏感性與感悟力的獨特性與超常性。器樂表演藝術是人類情感表現的一種形式,情感的自然表現是人類生存活動和競爭活動的表達工具,情感的藝術表現是人類對自我內心生活的認識豐富和發現,了解人類情感的自然表現規律為演奏者進行二度創作提供了先決條件。
然而,要表現作品的藝術情感就必須具有對作品認知后的情感體驗與感悟能力,器樂演奏所需要的情感體驗感悟力,就是要深入地了解作品所要表達情感,再或是作品對于某種社會生活的思考等等。因此,器樂表演的二度創作要想感動聽眾首先必須感動自己,使自己成為作品的“知音”,喚起自身情感進入“心靈的演奏”,忘卻自我,把自己生命融化在對音樂作品的沖動與感悟中,透徹體驗音樂作品本體想表達的深刻內涵與蘊含的生命力,讓自己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同頻共振。以演奏琵琶作品《訴》為例,演奏者首先必須認真研讀白居易的千古絕唱《琵琶行》,然后隨著旋律的起伏,體驗琵琶女絕倫的琴藝與悲慘的身世,體會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感慨,最終演繹出作者無奈、哀怨、悲憤和宿命“唯見江心秋月白”的感嘆。
音樂的最深層的動力是生命,文化是生命得以表現的一種方式。音樂存在方式從本質上來說是人的生命張力結構和文化運作方式的結合,每一件音樂作品的背后所承載的是作曲者想表達的文化。因此,器樂表演者深厚的文化力既是音樂二度創作力的重要環節,更是不竭的源泉。
作為藝術的二度創作,器樂表演者自身具有的文化修養是區分演奏家表演水平高下的主要標準之一,這就要求演奏者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文化素養,了解中西音樂史,學習樂理、和聲、曲式分析等基礎理論,閱讀大量文史、藝術書籍,借助各門相關學科來充實自己,使自己更好更準確地理解音樂作品,成功地進行二度創作。鋼琴大師劉詩昆在演奏肖邦鋼琴曲時不僅重視作品的節奏、旋律、和弦、曲式及技術技巧等,還努力地演繹出19世紀鋼琴詩人肖邦的優雅、內斂、晶瑩透徹充滿浪漫主義的情懷,更重要的是表達出肖邦對祖國波蘭的熱愛,透露出肖邦高貴而英勇的波蘭貴族精神,這就是劉詩昆大師的文化素養在其器樂表演二度創作過程中的完美體現。
綜上所述,器樂表演的二度創作能力是建立在演奏者自身深刻的理解力、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感悟力與豐厚的文化底蘊之上的。只有具備這些基本能力,結合演奏者嫻熟高超的技術技巧,加上自身的藝術理想和藝術情趣,才能用心靈演奏出作曲家隱含在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的譜面里的思想情感與風格特色等,才能緊緊扣住欣賞者的心弦,達到音樂藝術的最終目的。
《文心雕龍》有云:“樂本心術”,古往今來,音樂是以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為根本的,因為它能影響人的心靈,展現人的生命本質。作為人類精神產物,器樂表演二度創作的真正魅力與價值不僅是來自于對聲音本身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對生命本體的認知與探索,這就需要演奏者能“未成曲調先有情”、“功夫在琴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