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敬
《劍俠情緣之藏劍山莊》之我見
■陶敬
本已計劃推出《劍俠情緣3》的西山居工作室,在面對網游沖擊和單機游戲市場日漸低迷的困境中,終于在2002年放棄了這部半成品的研發,全力轉戰網游市場。雖然號稱“內地游戲音樂第一人”的劍俠音樂之父羅曉音在接受訪談時表示,恢復單機游戲制作并非絕無可能,但一句“在單機游戲市場恢復后”便毫無懸念地把這個美好的愿望一直推到了地平線上——看得到,走不到。
如今,作為劍俠轉型之作的網絡版已然反客為主,一做做到了第三代。時代從北宋末年轉向了隋唐年間,民族大義變成了江湖紛爭,說是門派招式多元化也好,操作性更加上乘也罷,不難看出的是,如此迎合市場之作,最終走向影視化本是大勢所趨,卻不知是何方神圣在策劃之時靈光一現,竟想到了捏進時下最流行的“穿越”元素,就此把這部最終命名為《劍俠情緣之藏劍山莊》的作品推上了這么一條集時尚、潮流、洋氣于一身的不歸路。
視覺呈現上,我們看到的是每一幀仿佛都在用明信片的規格打造,各種濾鏡、光影紛繁迭起,客觀來說,無論從特效處理還是鏡頭語言上都做得十分精細,堪稱近期同類作品中的上乘。此間,西山居的技術力量必定功不可沒,因為游戲場景與招式還原度都不低,而且處理上也比較平順自然。劇情方面,看來是不能太相信前期。筆者簡單百度了一下,方才恍然大悟:為什么劇情之中諸多配音口型大相徑庭?原來不知因為剪輯時遇到什么硬傷,中間大段群眾劇情似遭刪除,然后剩余部分硬生裁剪,導致結尾云里霧里,不知是否也正應了咱們近幾年興起的“開放式劇情”這一主流賣點。對照百度簡介,連基本人員設置都有改動,估計身兼編導演于一身的吳亞橋小姐沒少費心。也難怪,三十多集的片子,去年7月開拍,10月就殺青,筆者駑鈍,實在難以想象這種風一樣的拍攝速度。
“意識進入游戲”的設定其實并非新生事物,但是用在本劇里可以說是最大的敗筆。這里簡單舉個例子。眾所周知,NPC是英文Non-Player-ControlledCharacter(非玩家控制角色)的縮寫,因此,在任何粗通電子游戲的觀眾看來,“NPC開會”之類的場景都是不可能出現的。NPC的運行,除了必須接受程序固有的編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影響玩家游戲任務的完成。筆者竊以為,任務性正是“游戲”有別于“穿越”設定的首當其沖之處??梢哉f,既定程序的局限性,恰恰造就了游戲世界的特點,決定了游戲里的任務是需要被完成,而不是像現實中的歷史一樣,可以接受人為的改變。一言以蔽之,既然身處數據空間,就得遵守規則。無論未來的高科技怎么智能化,科技自身的意識再怎么發達,都不可能出現一堆NPC自行決定自己的任務,繼而丟下玩家操縱的主角于不顧的情況,否則就背離了他們在游戲世界里被制造的意義。
筆者無責任猜想,會否是劇本的創作者看多了黑客帝國之類的虛擬情境設置,想如法炮制一個虛擬游戲空間?可惜莫名跳進跳出的現代劇情,非但對原著“江湖之爭”的精神展現沒有起到任何幫助,反而增加了各種BUG。加上后期中關鍵情節的流失,結果我們在樣片里看到的居然是“一個公司開發了一個游戲,然后只有全公司的人自己在玩”的場面,實在滑稽至極。換句話說,如果認為這一切都可以戴上“未來世界高科技”的帽子解決,那么請問這個虛擬游戲的設置意義又何在?如果僅僅是為了某些門派、招式、江湖設置的話,直接架空一個世界觀并不難,為什么不干脆直接做成時空隧道穿越回古代的設定呢?
比起同期問世的諸多粗制濫造、單幀截圖都夠不上明信片水準的——連肥皂劇都稱不上的——水泡劇,撇開這個名字不看,這完全稱得上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偶像劇,可惜就可惜在,它叫錯了名字。不知道是不是“罵聲也代表收視率”的觀念使然,現在號稱吸引玩家、讀者的改編之作,結局無外乎都是討罵。然改編之風依舊愈演愈烈,愈罵愈烈,制作方一個個苦大仇深,一副“我盡力了”的悲催模樣,仿佛是我們的受眾要求太高,殊不知自己根本站在原著的門外,自己看不懂,還硬生生怕別人不買賬。以仙劍電視劇的忠實擁躉為例,不在少數的此類人士往往游戲背景都搞不清,連稱原作是“名不見經傳的網絡游戲”——“你們這些游戲粉拽什么拽!要不是有電視劇,又有幾個人知道你們這個老掉牙的游戲哦!”凡遇此等小白,也只得干笑兩聲痛恨自己生不逢時,少時沉迷游戲,混沌度日,終于垂垂老矣,再跟不上時代的桑巴舞步。
筆者僅一介純單機游戲玩家,劍俠三部曲,全部購入正版,其中兩版豪華,至于一至三代網絡版,絕對從無涉獵。然區區5集樣片,已令筆者口不擇言至此,不知各位網游版鐵粉所見全集之后,又將欲加何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