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彤
社會經濟在近年來呈迅猛發展表現,顯著提高了公眾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不斷調整,加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心血管疾病人群逐年增多,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占有較高的比例,房室傳導阻滯(AVB)為一種常見且具有高危險性的心律失常類型,AVB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合并發生時,若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治療,可使預后得到明顯改善,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1]。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共80例,均為我院心血管科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AIMI合并AVB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行溶栓治療,對照組行常規非溶栓治療,回顧資料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參與研究的患者共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齡55~75歲,平均(69.2±3.4)歲。均與 AIMI合并AVB發生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即:①相較正常上限,肌酸激酶(CK)指標水平與同工酶(CK-MB)指標水平是其2倍。②均存在缺血性胸部疼痛史。③采用心電圖(ECG)檢查顯示,avF及Ⅱ、Ⅲ導聯ST段呈動態演變,抬高在0.1 mV以下。④AVB經ECK檢測和ECG檢測確認為Ⅰ度、Ⅱ度、Ⅲ度。排除年齡>75歲,有溶栓禁忌證,ST段抬高>0.1 mV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0例,兩組在一般情況上具有可比
1.2 方法 兩組均依據AMI常規治療方案給予積極救治,包括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卡托普利等應用。觀察組在常規方案積極救治的基礎上,加用約150萬尿激酶行靜脈溶栓治療,且藥物在30~60 min滴完,并配合肝素藥物和低分子肝素藥物應用。對兩組ECG變化連續72 h進行監測,并對心肌酶譜變化每天行1次檢查。
1.3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 13.0版,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40例中,死亡4例,占10%;對照組40例中,死亡17例,占42.5%;觀察組AVB發生9例,占22.5%,對照組織工23例,占62.5%,各項指標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患者病發心血管疾病以后,呈AIMI癥狀出現時,有較高AVB癥狀發生率,其相關機制為冠狀動脈除負責左室下壁血供外,并需完成房室結血供[2]。故AIMI缺血發作癥狀及房室結損傷情況較易發生,多繼發于竇房結動脈低灌注后。另外,分布于房室結的K+呈增加表現,迷走神經張力增高較為顯著,也為發生AVB的誘發因素。結合本次實驗結果表明,采用溶栓方案治療前壁病發AMI類型且伴有束支傳導阻滯類型患者預后良好,臨床病死率中21%的下降[3]。
本次研究中,在行24 h救治后,明顯降低了觀察組患者AVB發生的幾率,與對照組比較,溶栓效果較為理想,且降低了死亡率。一般情況下,AMI急驟發生的患者,應用冠狀動脈實施造影檢查,有80%的患者存在阻塞性血栓形成。相關研究顯示,患者病發冠狀動脈阻滯后的病情初期,并無固定的心肌壞死范圍,積極對血管進行干預,使共迅速恢復至原有狀態,可使受損的心肌狀況得到明顯改善[4]。故采取溶栓的方式及早治療AIMI,可有效開通右冠動脈,顯著改善缺血狀況,嚴重心律失常得以糾正,為提高存活率起到了保障性作用[5]。
老年患者機體各項功能逐漸衰退,且合并多項基礎疾病發生,在病發AMI后,有無應用溶栓的方案治療,死亡事件均呈較高水平。而影響溶栓治療效果的因素較多,多與老年患者多臟器功能不全,無明顯ECK病變顯著,臨床典型癥狀缺乏相關。故需掌握其主要適應證為ST段抬高,且在年齡方面限制不嚴格。經溶栓治療顯著,本次觀察組病死事件發生率,AVB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與房室傳導阻滯型心律失常合并發生時,積極采用溶栓治療,可顯著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死亡率,為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提供保障。
[1]柳萬千,王曉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構的診治現狀.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8,6:156-158.
[2]任海斌,鐘永根.急性心肌梗死6 h內溶栓與延遲溶栓的療效評價.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4,16(3):155-156.
[3]Wilson SH,Bell MK,Rihal ES,et al.Infarct artery reocclusion after primary angioplasty,stent placement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Heart,2001,141(5):704-710.
[4]胡大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的中國專業共識.中華內科雜志,2008,47(2):170-174.
[5]Haim M,Hod H,Kaplinsky E,et al.Frequency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high-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patients with a first non-Q-wav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J Cardiol.1997,79:67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