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寧 莫曉能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急癥之一,常表現為急性大量出血,若治療不及時則會危及患者生命。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雖然近年來的診斷及治療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在高齡、有嚴重伴隨病的患者中病死率仍相當高。因此,及時控制出血,防止復發是減少病死率的關鍵。泮托拉唑是第三代苯并咪唑類質子泵抑制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1]。凝血酶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速效局部止血藥,直接作用于凝血過程的最后環節,加速局部血液凝固[2]。2009年7月至2012年10月,我科采用泮托拉唑聯合凝血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46例,獲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92例為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嘔血和(或)黑便,或伴有上腹痛。在用藥前經急診胃鏡檢查證實為活動性潰瘍出血或急性胃黏膜病變,并經活檢病理檢查除外惡性潰瘍。按隨機數字表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其中,治療組男32例,女14例,年齡為19~72歲,平均(42.9±8.3)歲,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1例,胃潰瘍14例,復合性潰瘍7例,急性胃黏膜病變4例。對照組男35例,女11例,年齡20~71歲,平均(43.3±8.5)歲,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9例,胃潰瘍16例,復合性潰瘍6例,糜爛性胃炎5例。兩組間性別、年齡、病種及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補充血容量、抗感染、禁食等基礎治療,出血量多者予輸血。同時給予以泮托拉唑針劑(商品名:韋迪,江蘇揚子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產品)40 mg加入0.9%生理鹽水100 ml,靜脈點滴,2次/d。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凝血酶(珠海經濟特區生物化學制藥廠生產)2000U+生理鹽水15 ml口服,4次/d。療程均為3 d,治療結束后評定療效。
1.3 療效判定 達到下列5項之一者為出血停止:①經治療后嘔血、黑便從減少到停止,血壓、心率穩定在正常范圍內,血紅蛋白無繼續下降;②大便隱血試驗轉陰;③胃鏡檢查潰瘍面無新鮮出血;④經胃管抽出液隱血試驗陰性。⑤大便轉為黃色。其中3 d內出血停止為顯效,4~5 d內出血停止為有效,用藥5 d后胃鏡或胃管抽出液證實仍有持續出血者為無效。以顯效+有效例數計算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顯效25例,有效18例,總有效率為93.4%;對照組顯效16例,有效19例,總有效率為76.0%。兩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輸血量及住院天數 治療組平均輸血量為(1.63±0.47)U,平均住院天數為(6.48±1.52)d;對照組平均輸血量為(2.47±0.76)U,平均住院天數為(8.61±2.37)d。兩組輸血量及住院天數比較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
2.3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見明顯藥物不良反應,治療前后查肝、腎功能及心電圖均未見異常。
上消化道出血是發生于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臨床上常見的病因是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和胃癌。其中,消化性潰瘍出血是本病的最常見原因,其發生率占本病患者的20% ~25%,尚有10% ~15%的潰瘍病患者臨床上無腹痛等表現,而以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為首發癥狀[3]。本病主要表現為嘔血和(或)黑糞,如短時間內大量出血,可因血容量銳減而引起周圍循環衰竭,甚至休克,病死率高達8.0% ~13.7%[4]。目前雖然內鏡處理、介入治療、外科手術等方法較多,但因受醫療條件、技術水平及患者個體差異等因素的限制,藥物等非手術治療仍是本病最基本的治療方法[5]。
泮托拉唑是第三代質子泵抑制劑,于1994年上市,這是一種二烷氧基吡啶化合物,在吡啶環4位上去甲基并與硫酸鹽結合,在壁細胞小管中轉化為嗜硫的環化次硫酰胺,與膜表面的H+-K+-ATP酶第5、6節段的半胱氨酸作用,形成復合物使該酶失活,從而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促進受損的黏膜盡快修復而達到止血目的[1]。其生物利用度比奧美拉唑提高7倍,對壁細胞的選擇性專一,并具有較高pH選擇性。泮托拉唑雖在肝內代謝,但不與細胞色素P450相互作用,所以它不影響其他藥物在肝臟內的代謝。國內吳明東等[6]研究顯示,泮托拉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明顯優于雷尼替丁(P<0.05)。赫琰[7]臨床觀察表明,泮托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稍優于奧美拉唑,但差異無顯著性(P>0.05)。王磊等[8]對奧美拉唑、埃索美拉唑與泮托拉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成本-效果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泮托拉唑是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較佳治療藥物。
凝血酶是從豬血中提取的凝血酶原經激活而得凝血酶的無菌凍干產品,有促進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泮托拉唑聯合凝血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46例,結果顯示,治療組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而輸血量及住院天數則明顯少于對照組,未見明顯藥物不良反應。這與劉正[9]的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見,泮托拉唑聯合凝血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肯定,副作用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樊曉明.酸相關性疾病,第1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82-86.
[2]趙永鋒,何健.奧曲肽聯合凝血酶與奧美拉唑治療肝硬化并發上消化道出血48例.醫藥導報,2009,28(6):757-758.
[3]刁萍萍,杜奕奇,李兆申.NSAIDs與消化性潰瘍出血的研究進展.實用臨床醫學,2007,8(7):135-136.
[4]趙廣林.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12):3581-3582.
[5]董衛國.消化系統疾病循證治療,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95-499.
[6]吳明東,鄧麗清,勞海忠,等.泮托拉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觀察.河北醫學,2009,15(3):331-333.
[7]赫琰.泮托拉唑鈉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觀察.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13):62-64.
[8]王磊,趙培西,朱彥榮,等.奧美拉唑、埃索美拉唑與泮托拉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1):42-44.
[9]劉正.泮托拉唑聯合凝血酶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觀察.中國醫藥導報,2008,5(2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