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果臨床癥狀和體征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和緩解,缺血、缺氧癥狀進一步加重,就會出現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很容易誘發呼吸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治療期間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能夠提高其臨床療效,并得到了普遍的認可[2]。本研究中,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間,我院診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患者,給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及相應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間,我院診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治療和護理)和觀察組(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和相應護理干預),每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咳嗽、咳痰、氣促,以及痰量增多等臨床癥狀,符合2002年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3],均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呼吸衰竭。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56.5~84.0歲;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57.0~84.5歲。在年齡、性別,以及原發病等方面,兩組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及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進行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及相應護理干預[3]:①治療前護理: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前,給予有效的心理疏導,盡可能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并將呼吸機治療的目的、作用及其注意事項詳細解釋給患者,并取得其信任和積極配合,提高治療的依從性。②治療過程中護理: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取合適的面罩,正確連接呼吸機管道,調整各項參數,保持其舒適性和密閉性;初始以S/T呼吸模式,輔助通氣壓力從低水平開始,逐漸增加通氣參數;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咳痰,定期給予翻身、拍背、體位引流等處理,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治療,同時注意氣道的濕化,確保呼吸道的通暢性。③密切注意皮膚顏色,以及發紺情況,動態監測血氧飽和度、血壓、呼吸,以及動脈血氣分析,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提高無創通氣治療。④營養支持:選擇高蛋白、高脂肪、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注意鈉鹽的攝入量。⑤并發癥護理:注意胃脹氣、呼吸道分泌物潴留,以及面部皮膚壞死潰瘍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于治療后72 h,對兩組患者的PH、動脈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等,進行觀察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H、動脈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H、動脈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比較(±s)
組別 例數 PH 動脈氧分壓(mm Hg) 二氧化碳分壓(mm Hg)>0.05 <0.05 <0.05 30 7.4±0.2 82.0±5.0 48.0±4.0對照組 30 7.3±0.1 67.0±4.0 57.0±5.0 T值 0.09 2.17 2.11 P值觀察組
治療72 h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動脈氧分壓顯著升高,二氧化碳分壓明顯降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表1。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呼吸功能受到嚴重損害,引起嚴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導致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的呼吸衰竭綜合征。而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通過呼吸機提供雙向壓力支持通氣,廣泛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呼吸衰竭的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糾正低氧血癥,以及二氧化碳潴留[4]。
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做好相關的健康教育,正確使用呼吸機,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相應的營養支持和心理疏導,同時,注意病情觀察,加強并發癥的觀察,盡可能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5]。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動脈氧分壓顯著升高,二氧化碳分壓明顯降低,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總而言之,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呼吸衰竭,同時在治療期間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改善呼吸功能和預后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1]萬成福.雙水平無創呼吸機治療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臨床觀察.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13(12):37-38.
[2]李恒利.有創-無創序貫性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嚴重呼吸衰竭55例臨床觀察.社區醫學雜志,2009,7(11):30-31.
[3]米玉紅.無創正壓通氣治療中重度肺性腦病臨床效果評價.國際呼吸志,2010,30(5):270-275.
[4]曾紅.無創正壓通氣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嚴重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中國醫藥,2007,2(4):203-205.
[5]顧菁華.BiPAP尢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護理.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