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鳳玲 李全浩 郭秀蘭 趙桂紅 劉錦梅
人工關節是一種人工器官,它可使已失去功能的關節得到挽救,癥狀達到緩解,功能得到改善。人工肩關節置換術可用于肱骨近端粉碎骨折、肱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創傷性關節炎、肩關節腫瘤。隨著醫學水平及手術技巧的不斷提高,人工肩關節置換已成為嚴重肩關節疾患的常用手段。現對我院進行人工肩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采取人性化護理[1],療效較好,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肩關節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60例患者按照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年齡23~63歲,平均(40.9±10.7)歲。6例為肱骨頭壞死,12例為肱骨近端粉碎骨折,4例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合并肩關節強直,8例為嚴重肩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均為單側,8例右肩,22例左肩。實驗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年齡22~64歲,平均(41.9±10.5)歲。8例為肱骨頭壞死,11例為肱骨近端粉碎骨折,5例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合并肩關節強直,6例為嚴重肩關節創傷性關節炎。患者均為單側,10例右肩,20例左肩。兩組患者均在全麻下進行手術。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疾病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人性化護理。
1.2.1 心理護理 多數患者不了解人工肩關節置換術,心理上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消極情緒,如焦慮、恐懼、情緒緊張、抑郁等。因此,護士與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深入的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針對患者特征,采取針對性心理護理是提高療效的必要條件。在護理全過程中,護士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主動和患者溝通,讓患者充分了解手術的優點、適應證、方法、預期目標、注意事項、康復過程及并發癥等,使患者的不良心理消除,可積極的參與到治療及護理中[2]。
1.2.2 就醫環境人性化 保證病室的舒適:如溫濕度適宜,相對濕度60% ~70%,室溫控制在20℃ ~22℃;保持病室整潔、空氣新鮮;病室床單位干凈整潔、光線充足、安靜舒適、物品擺放有序;為患者安排有家庭氛圍的病室:如病區內配有微波爐;盥洗室內供應熱水;病室配裝空調并設置衛生間;病床上安裝小餐桌;安裝床頭照明設施;安裝整潔的床頭柜;免費提供健康教育資料、報刊、梳子、針線等便民服務。操作時,盡量保護患者的隱私,尊重患者,為患者創造個人的治療空間;努力營造一種以患者需求和利益為中心、尊重患者、關心患者、充滿人情味、人性化的人文環境,讓患者有一種家的溫暖[3]。
1.2.3 溫馨服務 營造溫馨的病區環境,護士應多問候、多傾聽患者的心聲、勤巡視,態度和藹可親,使用體貼、誠懇的語言,與患者進行雙向溝通,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依據患者的需求,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通過溫馨的護理操作,使患者不再感到恐懼,而是感到舒心和溫馨,積極配合治療[4]。
1.2.4 體位護理 取平臥位,肩部抬高,用繃帶包扎法將患肢固定在胸前;協助翻身時,盡量向健側翻,避免壓迫患肢,以免影響血運;注意觀察患者的末梢感知覺及血運狀況,觀察有無感覺減退,肢體麻木,活動障礙等,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實驗組患者經人性化護理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15,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解除疼痛、清除病灶、改善肩關節的活動和矯正畸形是人工肩關節置換術的主要目的[5]。人工肩關節置換術的成敗,不僅決于手術方式、適應證的選擇、假體設計和術后功能鍛煉,還取決于整個過程中護理。
人性化護理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整體護理模式,其核心是尊重個人隱私、尊重患者的人格以及生命價值,它可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士的整體素質和患者的滿意率。它貫穿于護理活動的每個方面,將充滿人情味的服務融入到人工肩關節置換術的護理工作中。對人工肩關節置換術患者采取有效的人性化護理,可提高療效。結果顯示,給予人性化護理的患者在療效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這表明人性化護理應用于人工肩關節置換術中,可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胡軍.人工肩關節置換圍手術期的整體護理.中國傷殘醫學,2006,14(3):63-67.
[2]尹慶偉.人工肩關節置換的歷史回顧與展望.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7,22(7):613-615.
[3]謝鳳勤.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中的運用.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1):1517.
[4]劉光瑋,周潔,李靚,等.人工肩關節置換治療肱骨近端粉碎骨折30例護理與康復.交通醫學,2010,24(4):453-454.
[5]支立娟,周兵華.人工肩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局解手術學雜志,2011,2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