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鵬 周明艷 王艷艷
骨盆骨折作為臨床骨科常見嚴重骨折類型之一,患者多因強大外力沖擊所致[1],常伴有腹腔臟器及泌尿生殖系統損傷,失血量大[2],失血性休克發生風險高。臨床保守治療效果不佳,且術后跛行、患側肢體長度改變等并發癥發生率較多,故目前臨床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筆者選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骨盆骨折骨折患者150例,分別采用切開內固定,支架外固定及內外固定聯合治療,比較不同手術方法間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差異,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骨盆骨折骨折患者150例,均根據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證實。入選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切開內固定組,支架外固定組及內外固定聯合組,每組各50例;切開內固定組患者中男39例,女11例,年齡22~61歲,平均(37.2±4.5)歲,入院時間為1~3 h,平均(1.0±0.3)h,根據受傷原因劃分,車禍傷31例,高處墜落傷15例,職業創傷4例;切開內固定組患者中男37例,女13例,年齡20~60歲,平均(37.5±5.3)歲,入院時間為0.5~3 h,平均(0.9±0.3)h,根據受傷原因劃分,車禍傷28例,高處墜落傷16例,職業創傷6例;切開內固定組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年齡24~60歲,平均(37.7±5.7)歲,入院時間為0.5~2 h,平均(1.1±0.4)h,根據受傷原因劃分,車禍傷32例,高處墜落傷15例,職業創傷3例;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入院時間及創傷原因等臨床資料方面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入選患者術前給予有效鎮痛、輸血、牽引、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及治療合并癥等治療措施;對切開內固定組,支架外固定組及內外固定聯合組分別采用切開內固定手術,支架外固定手術及內外固定聯合手術治療。
1.3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郭志民、陳步俊等[3]擬定骨盆骨折療效判定標準進行臨床治療效果評價,分為優、良、可及差四級,主要評價內容包括骨折愈合、行走能力恢復,雙側下肢長度差異以及腰骶部疼痛改善情況等臨床改善優良率=[(優秀例數+良好例數)/總例數]×100.0%。隨訪時間為1~1.5年,隨訪率100.0%。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軟件為SPSS 12.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臨床改善優良率比較 切開內固定組、支架外固定組及內外固定聯合組患者臨床改善優良例數分別為39例,34例,47例,臨床改善優良率分別為78.0%,68.0%,94.0%;內外固定聯合組患者臨床改善優良率明顯高于切開內固定組和支架外固定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三組患者臨床改善優良率比較
2.2 三組患者手術創口愈合時間比較 切開內固定組、支架外固定組及內外固定聯合組患者創口愈合時間分別為(15.0±3.8)周,(14.3±4.5)周,(10.8±3.3)周;內外固定聯合組患者手術創口愈合時間均明顯少于切開內固定組和支架外固定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三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切開內固定組、支架外固定組及內外固定聯合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率分別為14.0%,10.0%,4.0%;內外固定聯合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切開內固定組和支架外固定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骨盆骨折作為一種嚴重外力創傷型骨折,約占骨科創傷總數3% ~5%[4];其多為骨盆前后環聯合損傷,伴有移位,穩定性嚴重受損。骨盆骨折患者一般失血量超過500 ml,如不及時控制,可迅速出現失血性休克,臨床死亡率高,有報道證實高達10% ~30%[5]。骨盆骨折患者保守治療愈合時間長,褥瘡、墜積性肺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發生風險高,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臨床研究顯示[6],不穩定性、開放性及保守復位失敗者應行外科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治療根本目的在于將受損骨盆重新固定于功能位置。目前主要外科術式包括內固定、外固定及聯合術式。外固定支架治療主要目的在于恢復周圍韌帶緊張狀態,穩定骨折部位,但復位效果一般,術后功能恢復效果差;同時術后脫針、針孔感染及支架松動等并發癥發生多有報道,這可能與進針點錯誤、皮膚摩擦及術中固定不緊有關;國內外學者[7]認為外固定治療應主要用于單純前環骨折類型,包括TileB1、B2以及急診手術等。而切開內固定治療術中切開暴露骨折部位,手術視野清晰,相較于外固定治療,可有效恢復骨盆骨折部位解剖結構,提高力學強度,避免復位不良出現,且術后患者可早期鍛煉,有利于功能恢復;但術中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時間長。而內外固定聯合治療綜合兩種術式優勢,可有效促進骨盆結構及功能恢復,同時減少術中損傷,降低術后并發癥特別是術后感染幾率。臨床醫生在骨盆骨折治療過程中應當注意有效抗休克治療后再行手術,根據影像學檢查除外盆腔臟器損傷,了解骨折部位,辨析正常解剖位置。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切開內固定組、支架外固定組及內外固定聯合組患者臨床改善優良率分別為78.0%,68.0%,94.0%;內外固定聯合組患者臨床改善優良率明顯高于切開內固定組和支架外固定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內外固定聯合組患者手術創口愈合時間均明顯少于切開內固定組和支架外固定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切開內固定組、支架外固定組及內外固定聯合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率分別為14.0%,10.0%,4.0%;內外固定聯合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切開內固定組和支架外固定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相較于切開內固定及支架外固定治療,內外固定聯合術式可有效改善骨盆骨折患者臨床癥狀,恢復肢體正常功能,縮短病程,并減少并發癥發生風險,具有臨床應用價值,是臨床治療骨盆骨折的一種有效方法。
[1]郭志民,丁真奇,郭林新,等.不穩定骨盆骨折內固定治療的圍手術期處理.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5,20(1):27.
[2]陳步俊,王俊,金鋼,等.外固定支架在骨盆骨折治療中的應用.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9,11(9):833-834.
[3]王飛,王安慶,劉克敏,等.外固定架及早期康復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1):67-68.
[4]安來昱.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臨床觀察.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8):66-67.
[5]陳萬軍,楊北仁.外固定聯合有限內固定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實用骨科雜志,2008,14(12):748-749.
[6]林春豪,吳華貴,黃偉東,等.內固定與外固定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療效對比.中國醫藥導報,2010,7(19):224.
[7]周強.不同治療方案在骨盆骨折治療中的綜合療效對比.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2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