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旭 張艷軍 李 昂 范路路 王欣悅
(解放軍第309醫院手術室,北京,100091)
醫學發展模式已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心理干預治療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1]。手術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源,常引起患者圍術期出現不同癥狀的心理應激反應,特別是老年患者。如何保證老年患者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的穩定及減少蘇醒延遲的發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研究通過我院自2011年8月至今50例擇期行膝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及蘇醒質量的臨床觀察,旨在探討心理干預是否對圍術期老年患者產生積極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收集50例擇期行膝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ASA,Ⅰ-Ⅱ級),不分性別,年齡65~76歲,體重46~78 kg,無明顯重要臟器功能障礙。隨機分為心理干預結合針灸療法組(A組,n=25)和對照組(B組,n=25)。2組患者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及心肺功能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麻醉方式 所有患者入室后建立靜脈通道,連接林格氏液500 mL,所有患者常規給予阿托品0.5 mg、地塞米松10 mg靜脈滴注。面罩去氮給氧,麻醉誘導給予咪唑安定0.1 ~0.2 mg/kg、芬太尼2 ~4 μg/kg、異丙酚1.5 ~2 mg/kg、維庫溴銨0.06~0.08 mg/kg,快速誘導后以2%的利多卡因氣管表面麻醉,然后進行氣管插管。插管成功后固定好氣管導管連接麻醉機,機械控制呼吸(潮氣量:10 mL/kg,呼吸頻率10~12次/min,吸呼比1:2,術中維持給予1.5% ~2%七氟醚持續吸入、異丙酚2~4 mg/(kg·h)持續泵入,間斷追加芬太尼、維庫溴銨,芬太尼總量4~6 μg/kg。
1.3 干預方法[2]1)認知干預:向患者介紹手術、麻醉的基本步驟,可能的術中或術后并發癥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減輕患者的恐懼,并說明情緒波動對手術和麻醉造成的不利影響。2)情緒干預:由于患者對手術及麻醉都會有焦慮和恐懼感,在手術室內麻醉醫生和護士應該對其進行解釋和安慰,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麻醉。3)行為干預:當患者臥于手術臺上后,采取放松訓練和腹式呼吸,降低全身緊張性,減輕焦慮程度。調節室內溫度23~25℃,較少室內噪音,向患者解釋各種操作的必要性,消除引起不安的因素。4)針灸干預:術后針刺水溝、內關、三陰交穴,采用提插捻轉針灸法,留針10 min。
1.4 評價指標 1)監測并記錄2組患者在麻醉前(T1)、插管時(T2)、拔管時(T3)及術后30 min(T4)的HR,MAP。2)記錄2組患者出現吞咽反射時間(min),拔管時間(min),完全清醒時間(min)。3)觀察2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惡心、嘔吐及躁動的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計量資料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1 一般情況比較 2組患者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及心肺功能、手術時間、手術方式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2 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n=25)

表12 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n=25)
組別 A組 B組65.6±9.6 66.2±7.5性別(男/女) 12/13 11/14體重(kg) 63.4±13.2 64.4±11.5身高(cm) 165.1±5.3 164.3±6.5手術時間(min)年齡(歲)152±16.5 154±18.6
2.2 2組患者在各時間HR,MAP比較 2組患者在T2、T3、T4與T1比較,HR 和 MAP均升高,2組患者在T1、T4時,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2 組患者在各時間HR,MAP比較(±s,n=25)

表22 組患者在各時間HR,MAP比較(±s,n=25)
注:與 T1比較,*P <0.05;與B 組比較,△P <0.05。
指標 HR(次/分) MAP(mmHg)組別 A組 B組 A組 B組T1 61.6±4.1△ 71.3±6.2 86.2±6.4△ 97.6±8.6 T2 75.6±5.3* 84.4±6.5* 95.6±7.4* 104.7±9.5*T3 84.3±6.4* 92.3±7.1* 97.3±5.4* 108.8±7.2*T4 66.9±5.3△ 85.3±7.5* 88.6±5.4△ 108.5±9.6*
2.3 2組患者術畢至完全清醒時的各項指標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畢至完全清醒時各項指標時間的比較(min,±s,n=25)

表3 2組患者術畢至完全清醒時各項指標時間的比較(min,±s,n=25)
注:與B組比較,*P<0.05。
組別 A組 B組出現吞咽反射時間 23.00±3.24*40.25±5.32 32.31±4.52拔管時間 28.03±3.12* 38.05±4.26完全清醒時間 32.54±4.14*
2.4 2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A組患者明顯低于B組患者(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手術是一種創傷性的方法,無論手術大小,都會對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比較大的創傷[3]。任何創傷都可導致機體出現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如何減輕圍術期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防止蘇醒延遲的發生,如何干預治療已顯得越來越重要。本研究通過術前的心理干預,術后配合針灸療法,結果發現:2組患者在T1、T4時,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是由于A組患者通過術前的心理干預,消除患者對未知事物的陌生,建立信任感,了解麻醉、手術的相關信息,大大減少了不可知因素對患者的心理應激作用,加上適量的術前用藥,患者進入手術室的心理應激反應得到有效地控制,這與文獻報道一致[4-5]。術后針刺采用的穴位中,水溝為醒腦急救之要穴,針之可改善腦循環,內關穴為心包經之絡穴,可改善腦血氧供應,具有寧心調血安神之效。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之穴,可補三陰,益腦髓,調氣血,安神志[6]。全麻術后通過穴位的強刺激,可激活腦干網狀覺醒系統的功能,促進患者的意識恢復,共奏醒神開竅之效[7]。
在臨床麻醉過程中經常遇到全麻蘇醒期患者的掙扎、躁動。有研究表明[8-9],增加患者對手術和麻醉過程的了解可影響麻醉蘇醒期患者的合作程度。因此,我們通過術前有效的心理干預,取得患者充分信任的同時,向患者講解配合氣管拔管的方法,可提高患者在麻醉蘇醒期的合作程度。我們研究結果發現:心理干預組蘇醒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能是由于術前充分的心理準備,使患者對麻醉過程和麻醉蘇醒特點有了充分的認識,心理干預措施消除了患者的焦慮和緊張情緒并部分緩解手術后的疼痛感,從而提高了患者對氣管導管的耐受及對指令動作的配合程度。術后針刺法,促進患者的意識恢復[10]。術后發生惡心、嘔吐及躁動主要是由于麻醉藥物的殘余作用、疼痛和內臟不適;患者恐懼和焦慮的心理狀態是不良反應發生的誘因。本研究結果發現A組患者術后躁動的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患者,這是通過術前知識宣教,配合行為訓練從而減少了術后躁動的發生率。
我們認為,許多面臨手術的患者,主要擔心的是手術過程中和手術后的疼痛,擔心麻醉藥對自己無效,由此可產生焦慮和惶恐不安。患者術前這種焦慮恐懼將直接影響手術效果,如手術中出血量增加,愈合緩慢等。此外,這種不良的情緒狀態還易引起許多麻醉并發癥,進而影響手術患者的恢復。因此,麻醉科護士在進行術前訪視患者的時候,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結合針灸療法讓患者對麻醉和手術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一方面能夠保證患者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的穩定;另一方面,能夠降低蘇醒延遲及不良反應的發生,進一步有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
[1]張軍.心理干預在老年病護理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6(3):55 -56.
[2]席淑華,陳律,孟虹,等.個體化心理干預方法在肝移植術后患者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9):28 -30.
[3]韓正慧.心理護理在全麻蘇醒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8,6(5):75 -76.
[4]Mitchell M.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day-cas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Nurs Stand,2007,22(6):35 - 41.
[5]Sadhasivam S,Cohen LL,Hosu L,et al.Real- time assessment of perioperative behaviors in children and parent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erioperative adult child behavioral interaction scale[J].Anesth Analg,2010,110(4):1109 -1115.
[6]孫心紅,吾慧瑛.針灸治療宮頸癌根治術后膀胱麻痹性尿潴留8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0,18(1):11.
[7]翟文生.醒腦開竅針法治療全麻蘇醒延遲的臨床效果分析[J].上海針灸雜志,2011,5(30):331.
[8]王永浩,王宏宇,鮑紅光,等.術前心理行為干預對全麻患者蘇醒期氣管插管拔管時合作程度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21(10):4110-4112.
[9]黃柳月,王宏梗,黃倩.心理干預對全麻患者蘇醒期氣管拔管時合作程度的影響[J].福建醫藥雜志,2008,6(3):35 -36.
[10]王鈺.手術病人的心理護理[J].當代醫學,2009,6(13):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