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旻弼
也許,蘇州評話名家周明華,實在沒有那種“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的沖天豪邁,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擁有著一個屬于蘇州評彈工作者的文化氣場,它可以這樣地來命名,被叫做——“評話藝術,豈止在書場”,其實,這個“文化氣場”還應該具有一種時尚、潮流乃至于 “賣萌”的特質——我執著、我堅守、我驕傲。
2007年4月14日下午13:30,蘇州會議中心人民大會堂。濟濟一堂,座無虛席。
臺下,坐滿了蘇州市800余名從副科到正處的市區各級機關干部,臺上,坐在“報告席”的人卻與往常有所不同,因為他不是市里的哪位黨政領導,而是穿著一身亮灰色中式立領、胸口蘇繡團狀錦藍圖樣演出服,手執精致的書畫折扇,神采奕奕卻又文質彬彬的說書先生。原來,蘇州市委宣傳部、組織部在這里舉辦縣處級、科級干部“菜單式”選學講座。那位“報告者”就是蘇州評彈團副團長周明華,他正在全神貫注地投入,為臺下那些“定向選學”慕名而來的干部們,作著《走進吳文化——蘇州評彈藝術賞析》的“家鄉土特產”文化講座。
“評話一股勁,全靠一張嘴”。一個人、一張嘴,一股勁、一臺勢,一部書、一方世界。此時此刻,周明華把自己終身獻藝熟悉如家的演出書場,搬進了更為廣闊之英雄用武的時空“現場”,華彩出評話藝術博大精深的文化氣場。
臺上的周明華,十八般武藝,說、噱、演樣樣俱全,不愿浪費滴答一秒鐘,繪聲繪色、盡情渲染“有苗頭”的吳文化和蘇州評彈,真所謂盡情而不遺余力;臺下的聽眾們,難得的尊享,八百雙眼睛睜圓,一千六百只耳朵豎起,不肯漏掉哪怕一聲嘆,聚精會神、洗耳恭聽周明華的“八卦陣”與“花頭錦”,可以說惟獨只聽見笑聲。一片歡聲接著一片笑語,笑聲不斷中,整整2個小時已經悄然逝去。15:30,一臺笑聲不斷的評話藝術講座,在雷鳴般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報告者,不無躊躇自在的洋洋得意,聽眾們,卻有欲罷還留的依依不舍。笑,已經成為聽說兩者之間共同的關鍵詞。短短120分鐘,掀起大大小小不下100多次笑浪,頻率高到平均每講1分鐘大會堂里就會來1波忍俊不禁的笑聲。來,聽呢,“有魂靈性吳儂軟語”那優雅的每一句“蘇州閑話”,肺腑里心領神會著的,一圈圈是散發開來了的微笑,如同故鄉蘇州的一瓣心香在迎接道骨仙風的飄然蒞臨,那微笑和笑聲,笑得來吳文化氤氳雅韻活潑潑地氣場滿滿;快,聽啊,傳承發揚評彈藝術那快樂的每一次擲地有聲,胸膛中酣暢淋漓著的,一陣陣是震蕩回環起的大笑,好像中華曲藝的精美絕倫在充盈鐘靈毓秀的古韻幽趣,那大笑和笑聲,笑出了評話藝術精氣神栩栩然地氣息生生;請,聽吧,評話藝術文化氣場那親切的每一點耳熟能詳,上下間經久不息著的,一串串是魚貫列隊般的歡笑,恰似傳統文化在接受專業使節的檢閱儀式,那歡笑和笑聲,笑意起精神文明風景線悠悠揚揚地人氣綿延。
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倒有癡情崇拜文化藝術的蕓蕓眾生。值得一提的是,周明華的講座剛散場,真還的的確確有那些意猶未盡者,一再地追問主辦方的工作人員:這樣靈光的評彈講座,下趟啥辰光再會得辦?莫非,這,便是對于蘇州評話文化氣場濃得來化不開的心結!
2006年,蘇州評彈榮登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榜首。上述“吳文化講座”正說明:蘇州評彈藝術“非遺”的生命力,既離不開注重市場物化形態給評彈演員安身立命所提供的職業書場,也少不得著眼精神文明建設為面向社會而營造的文化氣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評彈事業的生存發展,考驗和希冀著每一位為它無悔于理想、愛它志愿于奉獻的心靈守望者。
守望者的風景線——它,有時顯得茫然無措,好似壯士叩問山河歷史的氣概,面對前程而高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它,有時需要悲壯慘烈,就像戰士捍衛必爭之地的誓師,義薄云天地狂吼——守土有責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它,有時則是心氣堅強,有如志士堅守遙遠理想的犧牲,無怨無悔去執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傾心40多年的評話藝術實踐,造就了周明華——路在腳下型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憂患精神。周明華以行的直切與知的真如作為自己的藝術心向標,奉行著一個評彈藝術守望者的應盡責任。作為曹漢昌、吳君玉兩位評話大師的高足,周明華的評話表演,集“曹家書”的硬氣鬧猛,匯“吳家功”的噱氣四溢,尤其是他表演拿手的成名作長篇評話《岳傳》中《十敗余化龍》選段,在書壇再現了岳武穆的精忠勇猛,他還通過《武松·訪九》表現了武二郎的沉著機智,角色精彩、膾炙人口。他又在長期堅持演出的同時,秉承可持續發展的想法和自覺的憂患意識,創作了許多新的長篇評話書目。他將金庸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改編為20萬字的長篇評話《紅花喋血》;以民間關于明代建文帝朱允炆的傳說為藍本創作了新書目《蛇王島》;還根據《水滸后傳》中石秀后代石化龍的故事編寫了長篇《大宋兵馬圖》;這些書目通過周明華編演,都取得了較好的反響,并且豐富了評話演出,扎實了長篇根底。
有道是:曾經滄海難為水,擔任著蘇州評彈團副團長且作為一位評話名家,“出人出書走正路”,弘揚和振興評彈藝術的文化使命感,賦予了周明華——堂吉訶德式的理想主義觀念和美好憧憬。2009年12月4日,周明華發出了言真意切、振聾發聵的吶喊:“評彈藝術——命系長篇。”“命系長篇”,作為論斷來自于過往實踐的總結,作為吶喊是為了今后可能的生存。“命系長篇”的吶喊,即是一種代表曲藝界人士“與風車搏斗”的浪漫而又悲壯的文化風景,“命系長篇”的吶喊,更是一種深刻憂患之后痛定思痛的對于評彈事業生存發展的理性追考。
“長篇書目可以挖精品折子,長篇書目可塑造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長篇書目創造流派風格,長篇書目包容量大,長篇書目是評彈之根本”!以迫切的心態對評彈文化進行了市場調查,以沉痛的心情為評彈藝術指出了現實狀況,以敏銳的心智向評彈事業提供了長遠展望,周明華《泡沫繁榮可休矣,評彈藝術命系長篇》這篇調查報告,圍繞體制和機制,直面書場和書目,關注說書和聽書,針砭痛陳著現狀,憂心焦慮著未來——有條件的不聽書,要聽書的沒條件;有書場的不說書,要說書的沒書場;有人聽的書目太陳舊,新創作的書目太缺少;中篇評獎很熱衷,長篇創作很冷落;優秀的藝術人才在減員,新生的演員質量在降低;針對諸如上述一系列攸關評彈存亡的問題,周明華深入了思考,給出了對策,留待了期望。
自發的,知之可為而為之,固然十分可貴;自覺的,知之不可為而為之,更加值得尊敬。
知行間相合的臻妙契一,化生出執著的堅守到底。
周明華,這個不肯舍棄信念的理想主義者志愿自覺地承擔其“與自己過不去”的憂患意識,并且把它轉換疊加到“讓自己過得去”的職業操守當中。于是,他,便邁向了將看似對立的糾結推演進展成為不懈堅守的崇高。“我相信,經過若干年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評彈這支奇葩將青春重發,梅開二度。”這一番堅決自信的表白,其實,映證著周明華的“堅而憂則守”,就是源自于從憂患意識與高度責任感出發而對于事業理想的不懈堅守——堅守著從藝50年珍之寶之愛之以職業以性情以使命的評話藝術,堅守著“生我養我給我力量給我思想”的吳文化,堅守著蘇州評彈和吳文化的精神家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身逢21世紀評彈藝術春意漸暖,10多年來,周明華把“堅而憂則守”細化為緊緊貼牢著地氣的具體實在:為了提高和優化評彈工作,周明華身挑多項任務,他抓重點——擔任蘇州評彈“非遺”申報資料組組長,他抓陣地——擔綱建起中國評彈網,他抓宣傳——參與及編輯《評彈藝術》、《評彈通訊》等專業刊物,所有這些繁瑣細致的工作,都在不可或缺地為加強評彈事業的基礎管理建設添磚加瓦。
“堅而憂則守”,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因此它的使命所在,就是代代相續的不斷傳承。作為長篇評話《岳傳》第六代的最后一位傳人,周明華深感育苗樹人迫在眉睫,如何才能為自己的評話書目找到新的接班人,把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藝術瑰寶《岳傳》接力到第七代傳人手里;繼續努力開展評彈宣傳推廣活動,著手把發生在蘇州與蘇州文化相關的成語故事,用評話的形式錄制成系列節目搬上“蘇州電視書場”;抓緊用兩年左右的時間,把已經產生社會文化影響的《吳史春秋》,整理編寫成一部20余萬字篇幅新的長篇評話;點點滴滴,積少成多,不失為弘揚光大評彈藝術的滄桑正道。
“評話藝術,豈止在書場”。自2006年蘇州評彈位列“非遺”名錄起始,7年多來,周明華立足擔當、自覺修為、知行合一,通過數十次“送書上門”的蘇州評話秀,吸引來成千上萬的潛在受眾群,經營特色、創建品牌、打造標幟,如駕馭“吳文化系列講座”與蘇州評話藝術的雙楫扁舟,勉力駛進千年古城蘇州積淀深厚的一處又一處港灣領地,具象表達時空坐標下 “蘇州評話秀”一次又一次的暢快自得——一群群社區、村鎮的熱鬧聲音,是見證,一座座機關、警營的活潑氛圍,是效應,一所所圖書館、大學課堂的氣韻藝境,是精進。
有人把同時在2006年崛起的周立波“海派清口”與周明華“評話藝術秀”進行過類推對比——“小周”,滬上現代市民文化的一個形象代言人,他代表的海派文化,熏浸著歷史虛無般年青勃發的美利堅風氣,凸顯暴發性與爆發型雙重癥狀候,乃至有歸屬于青絲烏發族類所向往的朝三暮四的世態脾性;“老周”,吳語文明圈精雅文化的一種人格化符號,他代表的吳文化,秉持著歷史實態性相沿的傳統文化因襲,具有涓流匯川的超穩定形態,足可表達出幾千年白發老貴所積淀而成的智慧豁達的人文精神。這樣的比附,雖不乏簡單的推斷和泛化的比擬,但它卻或將有助于理解和尊敬周明華和廣大評彈界人士對于自身文化建設的——“堅而憂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