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
我出生于淮劇故鄉鹽城,自幼對淮劇的愛好,使我順利考進了鹽城魯迅藝術學?;磩”硌莅啵厴I后進江蘇省淮劇團工作,長期從事淮劇舞臺實踐。后因其它原因改行做了一名舞臺電腦字幕員。
多年的淮劇表演、舞臺閱歷,使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即大量的傳統劇目中,故事陳舊,人物俗套,戲缺乏精神訴求,劇目缺乏當代審美,尤其是古裝戲,大都似曾相識,究其原因,我覺得首先是一度創作——劇本缺少文學品格與文化品味。于是,我開始關注當代劇作家創作的新劇本;于是,我開始渴望能有一天走進戲劇創作的殿堂。
機緣巧合,我結識了作品頗豐、獲獎頗多的戲曲編劇袁連成老師,他說“當今淮劇界不缺優秀的演員,缺少優秀的編??!”這句話讓我思考良久,也再次觸發了我想寫戲的念頭,于是從2009年開始,我跟袁連成老師學習戲曲創作。接觸寫戲,我方明白什么叫隔行如隔山,我雖然曾是戲曲演員,熟悉舞臺,然而編劇更須具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尤其是戲劇文學。在老師的鼓勵下,我惡補編劇常識,大量閱讀劇本,學習結構故事、塑造人物、組織矛盾、隱藏主題,2010年我與袁連成老師合作寫了小淮劇《金字招牌》,展示新農村的精神風貌,展現新農民的精神追求,謳歌“大學生村官”這一鄉村新型群體,具有時代的主題性和強烈的現實意義。借助“農家相親”這一老套的故事載體,生發出“借人名聲”這一嶄新的生活情節,徐徐打開了一幅新農村新農民新追求的藝術畫卷。故事樸實,人物平實,主題真實,寓教于樂,融理于情。三個角色,各具性格;三個人物,行當分明。用輕喜劇的表現手法,努力營造出一個輕松活潑的敘事結構。既有農家點的凸現,又有農村面的展示。以情節帶動情緒,以情境催生情感。既注重淮劇傳統聲腔的運用,如導板、跺板;又追求唱詞的口語化,民歌體。故事表象重寫實,情感訴求重寫意。故事發生在當代的一個夏天,蘇北鄉下喜鵲村。養雞大戶羊角椒半喜半憂,喜的是今天新媳婦上門相親,憂的是自己平時兇悍,怕露了惡婦的名聲。鄰居王喜榮獲“和諧家庭星級戶”領獎歸來,羊角椒頓生一計,欲借王喜的大紅授帶裝門面、充臉面;王喜不愿,羊角椒軟硬兼施,并搬出曾經相愛的陳年往事,想逼王喜就范……爭奪授帶未果,又來了大學生村官杏雨。王喜借機收回授帶,羊角椒央求杏雨批準,杏雨搖頭不允。羊角椒耍潑,依照“和諧家庭星級戶”逐一對照,發現自己獨缺“鄰里和睦”一顆星……杏雨道出實情,自己就是上門相親的媳婦,只因羊角椒名聲不好,所以一直瞞著。羊角椒在教訓面前醒悟,“借到金,借到銀,借不到的是名聲”,并且對杏雨“人生在世,莫留丑名留美名”的勸告,毅然承諾“來年爭創‘和諧家庭星級戶’!”農家小院,終于蕩漾起歡樂的笑聲?!按旱洁l村綠油油,又一則故事開了頭……”《金字招牌》先后榮獲江蘇省戲劇文學獎、第六屆江蘇戲劇小戲小品大賽優秀編劇獎、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小戲精品。
2011年我再次與袁連成老師合作,共同創作了大型現代淮劇《雞村蛋事》,故事發生在當代蘇北某村。村支部常有法六十歲生日當天,村民們送來一面錦旗,上書“不為人民服務”。原來,幾年前,常有法帶領村民做卞蛋……縱然點子想盡,還是難敵市場,常有法成了常無法。女兒常螢螢大學畢業,回村當了村官。常螢螢為了解決雞村蛋事,以80后大學生獨有的性格和智慧,糾纏學姐鄉長、求助分手男友、生產低醇雞蛋、創建鄉村蛋業……常螢螢解決了雞村蛋事,卻失去了一段愛情。該劇以輕喜劇的手法,塑造了常螢螢—這一個大學生村官可信可愛的別致形象,勾勒出一群新農村里的“老農民”,全劇充盈著鄉言俚語、農莊風情。一則父債女還的故事,一段女承父業的旅程,一出蘇北鄉村的喜劇。《雞村蛋事》先后榮獲江蘇省戲劇文學獎、第六屆江蘇省淮劇節優秀編劇獎、第六屆江蘇省戲劇節優秀編劇獎、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不久前《雞村蛋事》又應邀赴上海展演,獲得滬上專家和觀眾的廣泛好評!
通過戲劇創作,我深感自己文化知識的不足,我深感戲劇創作的艱難,我深感當代戲劇對優秀劇本的渴望。我將繼續學習,繼續實踐,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戲曲編劇,為戲劇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