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南
京劇,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戲曲劇種。“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進京后,徽班藝人吸收其他劇種的優點和特長,改進成長逐漸形成了今日為我們熟知的京劇,并取代日漸衰落的昆曲,成為流行全國的劇種。而京劇中鑼鼓音樂藝術的運用,又使得這門藝術更加燦爛輝煌。
明末清初,京劇鑼鼓音樂的編制沿襲以往的舊例,伴奏分為“文三場”,“武三場”。所謂“文三場”,即胡琴,月琴,南弦子。“武三場”包括:鼓板、大鑼、小鑼。20世紀20年代初期文場武場改革,在武場中增加了鐃鈸,豐富了演奏,使節奏和音色產生相應的變化。?
重武打的武戲,以鑼鼓伴奏為主,所以一般稱打擊樂為武場。為武場伴奏的打擊樂器基本上有四件:板鼓,大鑼,小鑼,鐃鈸。一般情況下,由6~8人演奏。
板鼓,即檀板與單皮鼓的合稱。作為京劇樂隊的指揮樂器,常由一人演奏。由它來控制整個樂隊節奏,速度快慢等。
大小鑼、鐃鈸有三種配置方法:第一種是以音響洪亮豐滿的大鑼為主,加上音色低沉悶啞的鐃鈸和音色清亮的小鑼為輔,表現熱鬧歡快的場面。第二種以鐃鈸為主,小鑼為輔,用來表現苦悶、悲傷的情緒。第三種是只采用小鑼,用于渲染安詳的氛圍。
武場四大件中,大鑼粗獷洪亮,小鑼清脆明亮,鐃鈸音色多樣。它們組合成的綜合音響,能密切配合念白唱腔的四聲語調與節奏感,從而加強了語言的音樂性。
除了這四件主要的打擊樂器外,武場樂隊還包括堂鼓(大、小堂鼓)、水鈸、大鐃、齊鈸、木魚、梆子、碰鐘、小湯鑼、大篩等等。
武場鑼鼓主要作用是為演員提供一個鮮明的節奏,以配合演員上場、下場、走路、騎馬、亮相、打斗等身段和動作,使其起止明確。
文場,京劇伴奏中的管弦樂隊稱為文場。一般重唱工的文戲,以管弦樂伴奏為主。因此傳統習慣稱管弦樂為文場。實際上,文場也少不了鑼鼓伴奏。
文場鑼鼓,又稱開唱鑼鼓。顧名思義,是用于引導、結束唱腔的鑼鼓。在樂段的開頭、收尾,或在兩個唱段之間出現,目的為提示演員下一個唱段的速度。同樣運用到鼓板、大鑼,小鑼,鐃鈸。以大鑼點為主,有時也需要小鑼獨奏。文場鑼鼓在與唱腔及文場樂器的配合上,具有獨特的色彩與功能。
打擊樂器作為“噪音樂器”,在其他音樂藝術形式中的應用十分有限。但在在中國戲曲中,鑼鼓的應用范圍之廣是其他戲劇種類無法比擬的。它通過節奏、音色、音量、速度等的變化、對比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戲劇沖突矛盾,烘托舞臺氣氛,渲染舞臺環境。同時還有連接場次,銜接唱、念、做、舞,統一舞臺的作用。鑼鼓在形式上雖是輔助表演的伴奏樂器,但扮演著京劇筋節的角色,起到了七分鑼鼓半臺戲的作用。
在京劇中為固定表演程式伴奏的,固定的、規范化的鑼鼓套路稱之為鑼鼓經,或者鑼鼓套子,鑼鼓點子。簡言之,就是將武場樂器按不同的方式組合,烘托戲曲抒情、惶恐、緊張等不同情緒與氛圍。藝人們必須將鑼鼓經口頭背誦并熟練掌握。
鑼鼓經的記譜方式采用擬聲文字記譜。例如:“臺”代表小鑼單擊,“令”代表小鑼輕擊,“才”代表饒鈸,小鑼同擊,或饒鈸單擊。
當這些擬聲文字按照不同的節奏,排列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鑼鼓經。京劇中的鑼鼓經大約有五六十種,每一種打法都有各自的名字,方便演奏者清楚知曉在具體情境下演奏規定的鑼鼓經。例如:
人物緩慢的上場用【慢長錘】。人物喜悅、憤怒、悲痛、焦急,發出的呼喊時用【叫頭】,哭泣時用【哭頭】,驚慌失措、挨打疼痛難忍時用【亂錘】。
武場鑼鼓中的:【四擊頭】:大鑼在小鑼和鈸的配合下共擊四下。用于人物上下場和一般的亮相。【急急風】:多用于急促的動作,或緊張,激烈的情景。【搜場】:在情況緊急之下的搜查尋找。
文場鑼鼓中的:【大鑼導板頭】,【小鑼鳳點頭】等等。
另外有些時候,一個表演程式會配合幾個鑼鼓套子的運用。如:“起霸”就是由【四擊頭】、【回頭】、【長尖】、【沖頭】、【原場】、【歸位】等鑼鼓套子組合而成。[項晨,韶華 著《京劇知識一點通》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武場中以司鼓板者稱為鼓師。鼓板是京劇伴奏樂器的指揮樂器,鼓師則是京劇樂隊的指揮,也是一臺戲的總指揮。鼓師不僅要有相當的演奏水平,還必須對指揮的劇目了如指掌,包括劇本的結構、臺詞、唱腔、身段、表演,以及上下場的情緒氣氛,演員的表演風格等。鼓師通過鼓板的示意性演奏,控制場上節奏,指揮整個樂隊,使演出取得最佳效果。
在京劇的發展歷程中,出現了許多藝高德劭的鼓師,以其精湛的鼓技對京劇鼓板及鑼鼓打擊樂藝術的流傳與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如鮑桂山:清末著名鼓師,武生楊小樓傳世唱片均由其司鼓。他在伴奏中把握節奏的能力極強,嚴謹穩健,處理手法細膩,流暢縝密。素有“武戲文打”之譽。
喬玉泉、白登云均為鮑桂山徒弟。喬玉泉在上世紀20年代末開始為“四大須生”之首的馬連良司鼓。兩人的默契配合,在馬連良開創馬派藝術的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有一代“鼓王”之稱的白登云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專任司鼓師。對完善程派表演藝術起到了很大作用。白登云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即參加國家劇院,并被特選加入中國京劇藝術團出訪,首次代表新中國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活動,其后又多次隨團出訪亞歐各國,由此成為了京劇歷史上最早聞名于世界舞臺的中國戲曲音樂家,弟子遍布海內外。(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組織編著《中國京劇史》(中卷)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
王碩 《京劇鼓師沿流初探》《中國京劇》2003年第07期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京劇打擊樂匯編》 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版
《中國民族器樂演奏專業啟蒙教學—京劇打擊樂》(VCD)中國音樂家音像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