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聯旬
揚州市木偶研究所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創作、完善大型木偶戲《葫蘆娃》,最終在全國巡演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而秘訣就在于對“黑光劇”的借鑒。
黑光劇,英文叫做B1ack Light Theater,顧名思義就是在全黑的舞臺上以黑燈,打光投射在螢光繪制的舞臺、道具、服裝上,演出時演員全身著黑衣在后方操作,(觀眾看不到這些黑衣演員,要讓觀眾看得到的演員,則必須穿著有螢光色彩的服裝。)《葫蘆娃》正是借用了這種表演形式而進行了創新,拆去了傳統木偶舞臺的擋板,并且采用了非杖頭木偶,演員不再以“托舉”方式操作,而是直接站在木偶后方,分別操縱木偶的頭、腰、手、腳。所有演員全部身穿黑色服裝,只有面部是觀眾可見的,因而要求操作木偶技巧的同時,面部語言、歌唱、表情、神態都要到位,真正實現了與臺下零距離的互動。
這種新穎的表現方式,是對國外“黑光劇”與國內傳統木偶技藝的完美融合,既追求魔幻,又要突出主題的真善美意義。黑光劇是捷克戲劇活動中最特殊、知名度也最高的一種,注重對想象空間的無限延伸,我所曾專門組織人員予以觀摩研究。而《葫蘆娃》根據我國古代民間傳說創作,是一部弘揚真善美、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的勵志之作,對小朋友的成長極具啟迪作用。所以3D表演要緊緊結合劇本精神而為,不能形式超出或有悖于內涵。對于這個問題的處理,揚州市木偶研究所的主創人員,在精心設計各種木偶偶型、表演形式的同時,也注重對于情節、劇本的推敲和綜合舞臺表現力的渲染。我團主創人員破天荒地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木偶表演樣式“撐竿木偶”——三名演員站在木偶身后,并且最大的木偶差不多有一層樓高,大到3米多、小到四五十厘米的木偶,或是以“黑光劇”的人偶同臺立體模式表演,或是真人帶著杖頭木偶的模式表演,或唱或舞,紛紛大獻絕技。小朋友在整臺演出中將真實地看到二十幾個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木偶在黑衣人的操作中表演,猶如置身野生葫蘆林,雷電轟鳴,讓觀眾有看3D電影的感覺。在強烈的視覺刺激中,自然而然地讓觀眾投身劇情,產生對葫蘆兄弟們真善美的向往與對抗邪惡勢力的勇氣和毅力。
揚州市木偶研究所將黑光劇的藝術形式進行創新,運用于木偶戲劇中,是國內傳統革新的先行者,也喻示著中國本土藝術的生命力在借鑒他山之石的基礎上將不斷旺盛地發展下去,并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