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坤
鹽城,既是鹽之城,又是百河之都。
在鹽城市區,有一條被水輕吻、被水橫穿的古街——水街。
水街上,有一方露天舞臺,背倚石徑,面向溪流,一兩聲叫賣在臺后此起彼伏,三五條小船在臺前劃過,這就是水街一景——淮劇“漂舟戲苑”。
江蘇省淮劇團長年駐足漂舟戲苑,每周定時上演淮劇節目,近四年來,經過不斷培養淮劇觀眾,不斷吸引外地游客,不斷打造戲曲品牌,“漂舟戲苑”已成為鹽城展示地方戲曲的一個窗口,水街展示文化旅游的一個平臺。
淮劇,為何在公共區域、流動人群中常演常興?江蘇省淮劇團主要作了三點有效嘗試——
一.舞臺露天戲不破。漂舟戲苑,是集散式、開放式觀戲場所,舞臺框架結構,簡單簡約,每周六、周日晚上七點半開演,冬天夜幕降臨,夏天則夕陽西下,倘若演出因陋就簡,則戲不成戲,戲無質量,很難抓住觀眾。江蘇省淮劇團堅持劇目演出的正規性、水準性,舞臺燈光、音響和在劇場演出一樣的裝置,包括特殊的舞臺效果如下雪、落葉等從不刪簡;布景、道具一件不少,嚴格按每出戲的舞美設計逐一呈現,完美呈現;戲中的群眾演員要求多少上多少,相關舞臺人物的表演程式,如滾爬摸打等,也從不簡略;戲的演出節奏,該快則快,當慢則慢;電腦字幕,既呈現唱腔,又呈現道白……由于每一場演出都堅持劇目的標準性,所以漂舟戲苑的淮劇劇目,有質量有口碑,觀眾都夸“雖是露天舞臺的戲,但和在劇場看到的戲一模一樣,真是舞臺露天戲不破。”
二.觀眾流動戲凝聚。漂舟戲苑的觀眾大都是水街游客和本地居民,即使是本地居民,也是不固定的觀戲人群,為了解決流動觀眾看整戲的問題,江蘇省淮劇團采取了觀眾流動劇目全景展現的方式,即在每場演出的過程中,不斷散發較為詳細的劇目故事梗概,劇中人物闡述的說明書,以及介紹每一場演出劇目的圖片圖板,從而讓觀眾無論在什么時候來到漂舟戲苑看戲,都能基本掌握臺上演出劇目的大致內容,看懂情節,領會戲旨,觀賞無障礙,審美不斷裂;同時,盡量集中江蘇省淮劇團一批批舞臺精品力作,在漂舟戲苑逐一展示,近四年來,劇團榮獲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的 《一江春水向東流》、《嗩吶聲聲》、《王玉蓮》、《寶劍記》、《金字招牌》以及入圍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新版《太陽花》,都在漂舟戲苑輪番獻演。這些優秀劇目凝聚了百年淮劇的藝術精華和創作經典,有力地提升了漂舟戲苑的劇目品格和品質。
三.旅游為秤戲為砣。漂舟戲苑畢竟是政府旅游部門設立的一個文化窗口,江蘇省淮劇團在堅持不斷呈現淮劇精品的同時,注重與旅游接軌,做大做強旅游文章。近四年來,先后與旅游部門聯合創作推出鹽城地域文化系列劇 《鹽瀆故事》(十三集),這些旅游戲曲劇全景式展示了鹽城的由來、鹽城的變遷、鹽城的鄉風民俗等,讓觀眾尤其是外地游客在漂舟戲苑這方舞臺上,熟悉鹽城,解讀鹽城,熱愛鹽城,也使漂舟戲苑同時具有戲曲文化和旅游文化的雙重屬性,從而成為鹽城文化的一張特色名片。
我作為一名淮劇演員,又長期擔任著漂舟戲苑演出的舞臺監督,近四年的演出參與和藝術實踐,使我深深地懂得,只要我們地方戲曲一直以藝術質量為中心,以藝術創新為重點,無論在什么樣的舞臺上,都能弘揚戲曲、繁榮戲曲、振興戲曲!
愿淮劇在鹽城水街常演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