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梓淳
軍旅話劇《獨生女當兵》是前線文工團話劇隊于2012年創作演出的一部多場次情景喜劇。這臺話劇自誕生以來已經演出了近三十場,受到了南京軍區廣大官兵的喜愛和歡迎。作為這臺話劇的音響設計與操作,我們按照導演的總體要求順利完成了整臺話劇的藝術體現,圓滿地完成了團領導交給我們的任務。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軍旅話劇。反映的是一群智商極高的陸軍醫學院學生和一位女兵班長以及一位男教官之間的故事,該劇通過醫學院心理素質訓練中發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折射出部分“90后”群體由于情緒失控所導致的脆弱與堅強、謊言與誠實、推卸與承擔、尷尬與無奈、孤獨與合群、自私與無私、痛苦與甜蜜的社會現實。根據這部戲的劇情需要,導演對我們音響設計部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體為:該劇要體現出時代氣息、當代軍人氣息、青春氣息和女兵的生活氣息。除舞臺演員的表演之外,劇中所體現出的生活環境、時代環境、軍營環境等都要靠音效加以體現。
為了滿足導演的要求,準確體現該劇的劇情,我們經過認真地閱讀劇本,與導演反復溝通,確定了以下幾種設計方案。
該劇發生在當代,我們要讓觀眾從我們的音效當中感覺到故事的時代背景。比如故事的開場就是這群女見習護士在學習地震救援,那么毫無疑問,音效中就要營造出地震的環境氛圍,形成強烈的沖擊力,不僅迅速地將演員帶入到地震的環境中,也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地震帶來的那種恐懼和驚險。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帶給人們的震撼和記憶實在是太深刻了,通過舞臺音效再現地震的場景顯然會勾起人們對那場地震的時代記憶。同時也把劇中人物一下子推到了劇中的規定情境之中。設計地震音效除選擇必要的音響資料外,還要與本劇的劇情相吻合,因為劇中的環境是一個模擬的課堂,并非是真實的5.12大地震的現場,因此,把握這個真實的度即既是地震的環境又是一個實習的課堂,在真實與非真實之間平衡出一個藝術效果。這是我們舞臺音效設計把握的一個技術難點同時也是一個藝術表現點。
劇中有兩個核心人物,一個是女兵班班長,另一個是青年教官。女班長是從基層部隊考進醫學院的士官學員,風風火火,有一種“見紅旗就扛,見第一就爭”的勁頭。作為這批“90后”女學員的班長,她時而和同志們打成一片,時而又因為解決不了女孩子們的心理問題而焦慮煩躁。所以在音效表現上,我們同時要準備兩種以上表達心情的音樂效果,用來體現活潑輕松的氛圍以及郁悶和躁動的情緒。這種音效是人物內心活動的外化體現,既幫助演員準確地找到表演的心理節奏,同時又能讓觀眾相信劇中人物此時此刻的內心活動。在襯托劇中教官這個人物形象時,我們努力地想找到一種這個人物的音樂形象,這個形象既要充滿當代氣息,更要充滿軍人氣息。因此當這個人物在場景中出現的時候,我們始終有一種軍營的特殊旋律在伴隨著他,比如起床號、上課號、熄燈號以及操練哨音,讓觀眾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特定環境感。
本劇劇名就叫做 《獨生女當兵》,反映的又是一群“90后”女兵的故事,所有的元素都決定了這部劇的青春與時尚。劇中表現青春與時尚的場面很多,比如中場時女兵們齊齊跳起了《Nobody》,這樣的場景與設計在軍旅戲中很少出現,我們選擇了這個韓文歌曲的副歌部分用來烘托劇情,增強了感染力,與年輕觀眾拉近了距離,每當這段音樂響起時,臺上臺下都會形成一種互動,使劇情一下子達到了高潮。作為音效設計,一定要找準流行元素和時尚元素,一段樂曲的準確使用,觀眾就能從中判斷出準確的時代感。
劇情側重反映的是一群“90后”準女兵,她們身上既有當代青年追求美、追求時尚的氣息,同時也有大學校園蓬勃向上的氣息。當她們穿上迷彩服,又體現出英姿颯爽的豪邁氣息。劇中,她們來自于不同的生活環境,卻要在部隊這個大熔爐里共同學習,共同生活。作為年輕人,她們愛美,有不同的個性,但作為女兵,她們又要收起這種個性,學會與所有人和諧相處。在音效設計上,我們既要把她們規范到不同的特定環境中去,比如課堂、訓練場、宿舍、營地等,同時還要用流行音樂的元素外化她們的內心世界,幫助人物張揚個性,還要盡可能多的體現她們的青春與美麗。
在努力遵循導演的四個氣息要求之外,該劇的舞臺呈現還體現出兩個不同的特點。第一是劇場形態化的演出,第二是非劇場形態化的演出即野外環境下的演出。兩個不同的演出環境,決定了不同的舞臺音響設計與操作。這不僅給我們音響部門在工作上帶來了難度,同時也是作為我們部隊文藝團體所必須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通過這部劇的設計與操作,我們備用了兩套工作模式。
一是在劇場演出時,音響的設計與操作完全是劇場化的,從音箱的擺放位置到演出話筒的運用都要根據劇場的現場要求來設定和隨時調整。比如在前線話劇隊劇場,因為場地大小和容納觀眾的限制,以及整個禮堂的聲場設計,我們只需要在舞臺上場口、下場口以及演員主要表演區安置全指向性吊麥電容話筒,在臺口位置放置三到四只界面電容話筒,演員的聲音就能準確到位地傳達給臺下的每一位觀眾。臺上的演員也能夠盡最大可能完成戲劇中所有的表演,沒有佩戴無線話筒的負擔。演員卸掉了負擔,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表現力之中。小劇場音量應著重在于配合演員的語言表現,及時適度地控制操作,因為演員沒有佩戴無線發聲設備,所以無需對演員們的臺詞音量做過多調整,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音響師的工作量。
二是非劇場演出,即野外環境下的演出。2012年,該劇曾連續下部隊慰問演出,因為要深入到最基層的連隊,同官兵們面對面地進行藝術交流,我們的“劇場”往往就搭建在連隊駐扎地的空地上。沒有燈光,沒有布景,完全是非劇場化的。這給我們的音響操作又帶來了新的挑戰。因為是整臺話劇,完全區別于歌舞類的演出,演員的每一句臺詞都要準確地傳達給臺下的觀眾,所以對舞臺上演員的拾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一種非劇場化的露天環境中,我們往往采取的是無線發聲設備,又因為整臺話劇時間長,場景多,人物動作大,所以我們采用了無線設備中的頭戴式話筒,這樣既能較好地拾取人聲,又不至于在演員劇烈活動中發出不該有的噪音。但是,使用無線拾音設備,就要求我們在現場操作時精神要高度集中,既要及時調控演員上下場的話筒聲音,又要時刻關注劇情發展適時播放音效,讓演員和官兵能夠完全沉浸在整臺話劇的戲劇情境之中。
舞臺音響的設計與操作,是舞臺演出的一個重要保證,一旦音響出現問題,不僅僅是音響操作人員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問題,更重要的是會攪亂整個演出的進行,使得觀眾脫離戲劇情境的規定情景,無法真正享受到藝術的美感,這是我們舞臺音響師既不愿意看到的,同時也是我們要盡全力去避免的。
通過話劇《獨生女當兵》的音響設計與操作,讓我們掌握了兩種環境中的操作方法,同時也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感到十分珍貴。隨著軍旅戲劇的不斷增多,今后我們仍將會經常面對這兩種演出環境,我們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經驗,總結出一套無論是在設備的硬件上和操作的軟件上,都能適應軍隊這個特殊環境的藝術創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