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世界上有三種古老的戲劇文化,即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和中國的戲曲。希臘的悲喜劇已經成為歷史遺跡,印度的梵劇也中斷失傳了。這兩種古老戲劇的演出形式,已經無人知曉、無法再現了。惟有中國的戲曲,不但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而且從內容到形式都日臻完美。其中的靈魂就是它的音樂。在我國的戲曲中涌現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表演藝術家,他們都是從小學習,因為每個人在少兒階段是記憶最清晰、最深刻的。那么京劇作為歷史的文化遺產,更要從娃娃抓起,走進我們的小學音樂課堂。但是,怎樣讓學生們接受京劇、喜歡京劇呢?
小學生對戲曲的愛好是容易培養、引導的。而對一個人來說,兒時所形成的愛好常常是最深刻最持久的。往往可以影響他的一生。所以,只有我們在校園里營造起欣賞戲曲的氛圍,才能讓孩子們興趣盎然地步入到京劇藝術殿堂。
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沒有興趣的學習是被動和機械的,普及戲曲教學不能以填鴨式的灌輸教唱為主,而應以提高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從視覺、聽覺等不同方面來感受京劇,激發學生對京劇的興趣和欣賞京劇的積極性。
本學期四年級的教材中安排了欣賞課《京調》、《甘灑熱血寫春秋》。學生導入部分我選擇了京劇與流行歌曲相結合的《說唱臉譜》,伴著音樂走了一個圓場步,一下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順其自然地導入了課題。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了大量的圖片、劇照,讓學生直觀地接受美的熏陶。在講述“唱、念、做、打”的“打”時,我精心挑選了《三岔口》的武打場面,講“做”時,又選了《紅娘》片段,學生們都全神貫注地關注大屏幕。這時,抓住學生的興奮之機,教授一些簡單的戲曲動作。學生的興致都非常高。如果教師本身是學習戲曲的或有一些戲曲基本功,能親自范唱一些劇種,課堂效果會更佳。使學生發生加倍濃厚的樂趣。使京劇教學變得更加有魅力。所以,教師要自己先喜歡上京劇,多聽、多學、多唱,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課堂上更自信、更自如。
欣賞是通往音樂殿堂的重要途徑,也是走近京劇藝術的重要手段。只有喜歡聽才能喜歡唱。京劇藝術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涌現了許多名家名段,教師可以選取這些經典唱段播放給學生欣賞,有效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我們還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選取有趣的表演段落給學生欣賞。在教學中,我結合小學生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征。讓學生從“動眼、動手”到“動口、動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避免了欣賞過程的枯燥乏味,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全方位欣賞作品。例如:欣賞京劇《紅燈記》中主人公李鐵梅的唱段時,引導學生能根據音樂節奏的快慢、聲音的高低聽出她的年齡、性格、形象。再板書幾個表現人物神態、性格的詞匯讓學生選擇:沉著、憂愁、天真、開朗。學生很自然地選擇了李鐵梅是個天真且開朗的小姑娘這一形象特征。此時,引導學生通過聽覺正確地感受到這一人物的塑造是由其唱腔及音色所決定的。學生聽得明白,看得仔細,唱得認真。
京劇藝術的教學環節設計要富有創造性,京劇藝術走進音樂課堂,僅僅是演唱和欣賞是不夠的,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甚至厭倦。在設計教學環節時,需注重利用學生喜愛游戲這一特征。開發一些具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如學習京劇臉譜時,可讓學生自備工具,畫一張自己喜愛的人物臉譜,再讓學生們自己找朋友,差不多的臉譜為一組朋友。結果,黑臉的、白臉的、紅臉的自然結合在一起。由此講解京劇臉譜中色彩與人物性格特征之間的聯系,學生精心準備、積極參與。自然效果更佳。在游戲中,學生學會了相關知識,避免了單一、枯燥的填鴨式教學。還在相互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了相互關懷、尊重的情感。
也可讓學生戴上自己畫的臉譜,跟著京劇的音樂,走一走臺步,做一做動作,簡單又快樂。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高漲。
我國的京劇藝術無疑是經典的文化藝術遺產,當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從內心深處對他們由衷地喜愛時,弘揚京劇藝術才能真正實現。振興京劇藝術,我們廣大的音樂教育者責無旁貸。我們要讓古老的京劇藝術富有創造性地走進我們的音樂課堂,使我們的國粹根深葉茂、歷久常新。